理论教育 儒家管理体系之开端——《论语》探析

儒家管理体系之开端——《论语》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语》——儒家管理体系之开端20世纪80年代,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仁为主体的修己安人之道和知人善任的用人思想对现代管理有重要价值。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论语》——儒家管理体系之开端

20世纪80年代,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宣言》中指出,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作为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论语》提出的建立学习型组织、以仁为主体的修己安人之道和知人善任的用人思想对现代管理有重要价值。

西方人第一本必读的书是《圣经》,中国人第一本必读的书是《论语》。在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孔子,对国人影响最大的著作是《论语》。《论语》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政治、思想领域,主要阐扬孔子仁义道德之说,倡导爱人与义利之辨,坚持道德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渊源。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士家,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曾任鲁中都宰,升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对话录,是中国私人著书的开始,由孔子及其后学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依次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前十篇为《上论》,后十篇为《下论》。其内容涉及儒家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教育观念及处世原则等各个方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的重要资料。

《论语》成书于战国初期,因秦始皇焚书坑儒,到西汉时期仅有口头传授及从孔子住宅夹壁中所得的本子,主要有鲁国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20篇、齐国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22篇、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的《古论语》21篇。西汉末年,帝师张禹精治《论语》,并根据《鲁论语》,参照《齐论语》,另成一论,称为《张侯论》。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依据,参考《齐论语》、《古论语》,作《论语注》,即今本《论语》。

《论语》作为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有重大影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其大致内容包括:

首先,关于如何做人的思想。《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孔子认为:“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雍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其二,做人要有“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方面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体现了孔子对人的社会性的认识,以及个人修养的相互制约作用。

其次,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广义概念的君子,重在强调一种人格追求。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认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用忠诚来完成,否则就谈不上君子。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在孔子看来,君子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季氏》中提出:“君子有三戒”、“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九思”,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对君子的要求。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第三,关于学习的思想。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学习要踏踏实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同时还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做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他提出要用“文、行、忠、信”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读书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灵活运用知识。

第四,孔子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一生从事教育工作,《论语》概括了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具有重大进步。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学的内容十分广泛,以诗、书、礼、乐为普通教材教育学生,在晚年对“易”、“春秋”进行研究并付诸教学。孔子重视“诗”、“礼”的教育,而且重视对这些内容的总结、挖掘与研究,对中国古代教育内容的丰富和完善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点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君子”,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

第五,关于治国与安邦的道理。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其有关治国的道理在《论语》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严于律己;治国的基本方法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治国的基本原则是讲究信用、爱护人民。

总之,《论语》多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许多思想至今仍然是当代人的精神楷模。

《论语》对中国文化特征的形成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是中国哲学的巅峰之作,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管理哲学和方法是其精髓。历来《论语》中的管理学都是被用来治天下的,但其中的管理哲学对普遍事物具有广泛适应性和启发性,因此它也可以被运用到企业管理方面,从而找到一条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想途径。

《论语》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孔子所创立的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不仅长期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而且还远播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其中以和谐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思想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至今已经在现代管理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一,建立学习型组织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论语·学而》开篇即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孔子重视学,重视学习实践。这些思想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情况,这样才可以有作为,快乐地生活。对于现代企业,“学习型组织”成为应对变革挑战的有效管理工具,员工的培训和学习得到重视,个体价值与自我实现才成为可能。

孔子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启示是多方面的,提出了许多学习方面的至理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丰富而系统。他提倡的“学习”是针对所有人而言的,无论是组织管理者、领导者,还是普通员工,都要有一种学习的意识。组织领导者要激发员工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努力学习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而领导者本身也要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善于学习,勇于变革。

世界总是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变革已经是不可避免,现代商业经营的根本制胜之道就是建立学习型组织,把握现代商业发展的方向。而组织的学习能力成为公司运营成败的关键。一项调查表明,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0强的大企业已有1/3销声匿迹了;我国每一秒钟就有10家公司破产。这一事实不可简单地用“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逻辑来解释,根本原因通常在于不善于学习和变革,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没有建立学习型组织。因此,只有建立学习型组织,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行动更迅速,才能提高企业生命力。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知识生产力已经成为企业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因素。知识已经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为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必将成为组织领导与管理的主题,任何忽略组织学习的企业都将会丧失商业良机。

第二,仁——修己安人之道

“仁者,人也”,孔子仁的管理思想体系是在他对天人关系的自觉反思后形成的,突破了传统的天命论,肯定了人的价值与力量,开启了由“神本”向“人本”转化的思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思想强调了人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道德的修养与自我的努力有很大关系,而非依靠外在的力量,表现了对人的内在超越能力的充分肯定。孔子仁学中的人本主义精神实质成为后世儒家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孔子“仁”的管理心理思想不仅是修己之道,而且是安人之道。孔子把修己提到重要位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己”即为提高和完善自己而学习,在“仁”的内在要求下塑造自己、管理自己,主要是指道德品性上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修己以安人”,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是为了整体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这就是孔子提倡的“仁”的修己安人之道。管理者不仅要进行道德上的自我修养,还要有管理社会、安抚群体的责任和愿望。

孔子“仁”的思想对管理者提出两方面要求,首先,管理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管理者要实行“仁”的管理。

《论语》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人要加强自我修养,以身作则,才能约束下属。

动物世界中,黑猩猩家族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规则,而首领地位的不容置疑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具体体现。作为领导,黑猩猩首领需要在激烈的角逐战斗中赢得胜利,而且在有危险时必须身先士卒。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饲养员穿上老虎皮做的服装,扮成老虎假意进攻黑猩猩。结果,它们立刻变得紧张、恐慌,只有首领神色不安地走过来,拿起手中的工具准备对“老虎”进行反击。尽管这位首领也害怕,但丝毫没有退却的意思。显然,如果首领临阵脱逃,那么其首领地位就保不住了。

“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的领导原则推广于现代商业世界,就是要求企业家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增加个人魅力。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身先士卒的精神发挥表率作用,兢兢业业。他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不但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还教导儿子要注重自己的品行。在马谡丢失街亭之后,诸葛亮认为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上书给刘禅,请求自贬丞相之职。众将帅疑惑不解,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诸葛亮却认为,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严格遵守法纪。诸葛亮的以身作则有效提升了他的管理水平和实际效果。

因此,领导者加强个人修养,以身作则,才能服众,进而建立威信,保证日后组织计划和命令得到有效彻底的执行。

管理者只有以仁爱精神关心下属,才能赢得人心,留住人才。“情感投资”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制胜的法宝,通过有效的情感经营,往往可以减少企业员工的流动性,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凝聚力。

通用电气公司一位人事部经理曾说:“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关心着每一个成员。同样的道理,在组织内部,人事部门要以父母之情去关心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随时回答他们的问题,经常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从而使其心情愉快地工作。”管理者以仁爱精神关心下属,帮助员工树立自尊和自信,从而使他们尽心竭力为公司服务。

诺基亚公司的薪酬福利是管理者“仁爱”精神的一个体现。仅以“诺基亚北京公司薪酬体系”的“现金福利”来看,其中排满了中国节日的现金福利发放情况:春节每个员工发放现金福利600元,元旦发放200元,中秋节发放200元,国庆节发放300元,员工生日发放400元。诺基亚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公司,其现金福利的发放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节日来设计,体现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让中国员工有被尊重与被照顾的感觉。而“员工生日”现金福利的规定,更让员工感受到细致入微的个性化体贴。

在诺基亚公司的整个薪酬体系中表现出的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员工的尊重,使员工们“受尊重,被确定”的组织认同需求得到满足,这成为诺基亚公司薪酬制度的一个闪光点。

第三,知人善任的用人思想

《论语》中的用人思想,不仅包括“举贤纳才”、慧眼识人为己用,还包括“因人而异”,让每位员工都发出光彩。孔子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其中很多思想对今天的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知人是个重要的话题,孔子也非常重视管理中知人这一工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是不怕人不了解自己,而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因此,孔子提出很多知人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考察法等。观察法中又分为观言、观行、观志、观过等。观察法是通过全面、深入地观察被观察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来识别人;调查法是在广泛听取众人意见后加以分析鉴别,从而获得对别人的了解;谈话法即通过与人交谈,了解他的志向、能力等;考察法是对一个人的认识不仅要注意他平时的言行,而且要在利害性和关键性的事件中考察他的行为。

在用人问题上,孔子主张尚贤使能、知人善用、用人之长。

《论语·子路》中说“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意思是,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先让手下负责具体事务的人各负其责,赦免他们的小过错,选拔贤才来任职。”

用人时,要在客观、全面、深入地考察后,根据人才的特点进行合理安排。《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根据几位弟子特性的不同而对他们任职的评价:“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乘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为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雍也,可使南面”。在孔子看来,人的性格和能力各有不同,安排职位应该有所差异。这对于现代企业合理利用人力、充分发挥人的能力有积极意义。

孔子主张在用人时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种观点对于现代企业合理使用人才、避免对人才求全责备具有很大启示。

了解下属的特点,因才用人,这是管理者的基本能力。聪明的领导者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人才的特性并识之用之。同时,能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也是衡量一个领导者的重要标准。

《论语》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很少有仁德。”

原典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国君用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处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环绕着它。”

原典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www.daowen.com)

[译文]孔子说:“用行政命令来治理民众,用刑罚来制约民众,民众只是勉强克制自己而不知道犯罪是耻辱的事情。用德来教化民众,用礼来约束民众,民众就知道做坏事可耻,而且能自己纠正错误。”

原典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做学问,三十岁立身处世能站稳脚跟,四十岁懂得各种事情而不至迷惑,五十岁知道上天赋予我的命运,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能辨别真假是非,七十岁心里怎样想便能怎样做,而且不会逾越规矩。”

原典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译文]了解一个人,看他的所作所为,了解他走过的道路,观察他的爱好。

原典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译文]哀公问:“如何才能让民众信服呢?”孔子回答说:“选用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信服;选用邪恶的人,安置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不信服。”

原典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子路》

[译文]在家态度恭敬,办事严肃认真,对人衷心诚实。

原典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论语·子路》

[译文]孔子说:“刚强、果断、质朴、言语谨慎,有这四种品德,就接近于仁了。”

原典

子曰:“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小心谨慎,做事勤奋敏捷。”

原典

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要像器皿一样,只有一才一艺。”

原典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译文]孔子说:“质地胜过文彩则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地则显得浮夸。文彩和质地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原典

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

[译文]孔子说:“凭借在路上听到的传言就去做事,这是有德行的人所不取的。”

原典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译文]说话一定诚信,做事一定果断。

原典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论语·颜渊》

[译文]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出门去工作就像接待贵宾一样认真,役使百姓就像承当重大祭祀一样谨慎。自己不想得到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没人有怨气,在卿大夫的封地没人有怨气。”

原典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论语·卫灵公》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随时有眼前的忧患。”

管理者看《论语》

儒家管理思想中,力服、才服、德服体现了管理者水平的三个层次,以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服人可以使人折服,以德服人则使人心服,是为最高层次。

——张应杭 浙江大学MBA教育中心教授

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

——涩泽荣一 日本第一银行头任总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