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式的大学修身哲学

中国式的大学修身哲学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和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弟子遗留下来的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大学》论述儒家人生哲学,是儒家系统的政治哲学。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中国式的大学修身哲学

大学》——中国式的修身哲学

《大学》将人的道德修养确定为儒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改良政治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强化儒学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中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刻启发。

《大学》本为《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4年)所作。唐代韩愈、李翱为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北宋二程称“《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并撰《四书章句集注》,从此,《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朱熹和程颐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弟子遗留下来的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首。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代新儒家对《大学》有极高的评价:熊十力在《读经示要》中说:“不悟六经宗要,读《大学》可悟其宗要。不得六经体系,读《大学》可得其体系。不识六经面目,读《大学》可识其面目。不会六经精神,读《大学》可会其精神。”徐复观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中说:“先秦儒家的人性论,到了孟荀而已大体分别发展成熟;由《大学》一篇而得到了一个富有深度的综合,也可以说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完成。”

《大学》论述儒家人生哲学,是儒家系统的政治哲学。《大学》本不分章节,但经朱熹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经文一章,阐述大学之道,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以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传第一章,释明明德,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第二章,释亲民,让人们革旧图新;第三章,释止于至善,要达到最好的境界;第四章,释本末,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第五章,释格物致知,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第六章,释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第七章,释正心修身,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第八章,释修身齐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第九章,释齐家治国;第十章,释治国平天下,谈治理国家平天下的事。

《大学》对个人道德修养社会治乱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修养的目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实现天下大治的八个步骤。其中每一步都以前一步为先决条件,而“修身”是其中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前四步是“修身”的方法途径,后三步是“修身”的必然效果。《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具有内在一致性。它明确肯定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亲民”,是指发扬了善性之后,即从事治民,治民要亲爱人民。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即“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是八条目的基础。所格的“物”、所致的“知”,都是指伦理和道德原则,即修己治人的道德修养。

所谓“诚意”,就是要不自欺,要慎独。与别人相处时是这样,独处时也应该是这样。内心如此,表现于外更是如此,即所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提倡“慎独”,主张即使在独处的情况下也诚心诚意地恪守道德规范。慎独是一种主观的道德修养方法,注重道德理想和动机的培养。

所谓“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感情、欲望的偏向。“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人不可能避免忿愤、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但有必要防止、克服不正当的感情、欲望。

“修身”是“八条目”的基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所要达到的目的,即把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地步,这也是《大学》培养人的最高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反对统治者贪得无厌、不择手段地聚敛财货,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这些论点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大学》是作为“四书五经”之首的儒学经典,是将道德学和管理学熔为一炉的边缘综合性学问,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原理和法则,值得挖掘、整理和提高。

《大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大学》将人的道德修养确定为儒者修己治人、化民成俗、改良政治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儒学以人伦道德为中心的本质特征,其中著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深刻启发。它强调道德修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修心炼己、实践道德是为了以德治国,使天下太平安定,使民族回归于道德社会。

《大学》丰富而系统的管理知识要求企业管理者重视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只有领导者先做出表率,才能教化普通民众。

首先,管理者以德行为先,推己及人。《大学》中说:“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其次,仁德爱民,以民为本。《大学》中说,执政者要像爱护子女一样爱护百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再次,民众是立国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富起来,才能真正得到百姓的拥护。“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儒家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观、政治哲学以民众为本位,与个人修养结合在一起。这种人生观首先要求管理者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以此为基础,修身、齐家,进而承担起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

在中国古代漫长而又悠久的历史中,帝王的修为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现代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的修为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任何时代的领导者都必须端正自身态度,谨慎行事,以身示范。因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必定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效仿的对象,即所谓的“上行下效”。

中国古代有一个可以算得上“代代红”的人物——裴矩。他一生侍奉过北齐、隋文帝、隋炀帝、宇文化及窦建德、唐高祖、唐太宗,共三个王朝,七个主子。这些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相差很大,可是裴矩在每一个主子手下都很得意。

隋朝时,他看出隋炀帝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设法挑动他拓边扩土的野心,耗尽了隋朝的人力、物力、财力,导致隋朝的灭亡。后来他几经辗转,投降唐朝,在唐太宗时任吏部尚书,并得到唐太宗的褒奖。他曾经对唐太宗故意给人送礼行贿陷人以罪的事件加以阻止,说:“此人受贿,应当严惩。可是,陛下先以财物引诱,因此而行极刑,这叫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道义教导人的原则。”唐太宗接受这一意见,并说:“裴矩能够当众提出异议,而不是表面上顺从而心存不满。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这样,还用担心天下不会大治吗?”

司马光在论及裴矩的变化时说:“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国君是一个国家的标志,标志正,则影子直;标志邪,则影子歪。忠臣良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培植、倡导;奸臣佞臣的出现,是由于国君的放纵、默许。历史上曾有许多大臣,原本并不是坏人,只是因为国君的品性、道德方面有问题,他们也跟着误入歧途了。裴矩在隋炀帝时兴师动众,推波助澜;在唐太宗时变成了一个敢于直谏的谏臣,君主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在现代企业中,领导者是企业的一个标志。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是个工作狂,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他每周通常都会工作60~80个小时,“不知疲倦地工作、积极竞争、完全地投入”,这种狂热的工作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全体员工在他的带动下也变成了工作狂。正是在这种狂热工作精神的鞭策下,微软的全体员工不断开拓创新,生产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先进软件。这种狂热的工作精神已经成为微软企业文化的核心。

比尔·盖茨有句名言:“每天早晨醒来,一想到所从事的工作和所开发的技术将会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变化,我就会无比兴奋和激动。”盖茨的狂热工作精神已经在微软公司内部营造出一种气氛、一种价值观,让全体员工有长时间工作的动力。

居于领导者地位,如果能以身示范,以自己个人的美德、魅力感化下属,下属就会仰领导之德如无声的命令。同样道理,如果居于领导地位的人出现方向性错误,往往也会诱使部下误入歧路。因此,领导者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必须以身作则,谨防上梁不正下梁歪。

在现代企业中,人们常说“有怎样的老板就有怎样的员工”,这就是《大学》给予现代企业管理者的警示。

《大学》中的管理智慧

原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

[译文]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自身所具有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达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原典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译文]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能做到心静,然后才能安于处境;能够安于处境,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原典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

[译文]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结,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算接近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原典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一定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一定要先修养好自己本身的德行;要想修养自己本身的德行,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意,必先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要想使自己的念头真诚无私,必先明理;要想明理致知,必须革除物欲,穷究事物的道理。

原典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译文]物欲革除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就都清楚明白;明理之后,念头都是真诚无妄的;念头真诚无妄,心思就会端正;身心端正无私,自然会修养德行;能够修养德行并身体力行,自然一家和睦,井然有序;家庭经营得井井有条,才能够治理好国家;国家的治理能够上轨道,才能使天下太平。

原典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

[译文]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要以修身为做人处事的根本。如果连根本的修身都达不到,却想要治国平天下,那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反而去高谈治国平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道理。

原典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大学》

[译文]商汤在他盥洗用的铜盘上,刻上铭词,说:“如果能够把今天的污垢洗净而自新,就应该天天振作,求自新求进步,更要持续不断涤除污染,一天比一天进步。”

原典

诗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www.daowen.com)

——《大学》

[译文]《诗经》上说:“……有个文采斐然的君子,他治学修德的功夫就如同切骨、磋角、琢玉、磨石一般反复为之,希望精益求精。”……“如切如磋”是指他研究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指他存养省察、磨练德行的功夫。

原典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大学》

[译文]所谓诚其意,是说不要欺骗自己。

原典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译文]一个人内心真诚,一定会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一定更为小心谨慎。

原典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大学》

[译文]曾子说:“一个人独处时,就像有十双眼睛在注视着你,十双手在指着你,这是多么严峻可畏啊!”

原典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大学》

[译文]有钱人财富来装饰他的屋子;有德行的人用道德来充实自身;因为内心宽大平和,身体自然安泰舒适,因此,君子必须使自己内心真诚。

原典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大学》

[译文]所谓修身在于端正自己的心,愤怒的时候,心不端正;有恐惧的时候,心不端正;有贪图爱恋的时候,心不端正;有忧愁的时候,心不端正。

原典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

[译文]如果心不专注,受情绪支配的影响,就会变成眼睛看着东西却像没有看到一样,耳朵听着声音却像没有听到一样,口里吃着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

原典

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大学》

[译文]真心诚意地做,即使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吻合,也相差不远了。

原典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大学》

[译文]有德行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要求别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别人作恶。

原典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大学》

[译文]凡是我所厌恶上司对待我的态度,就不可以拿那一种态度去对待我的部属;凡是我厌恶部属对待我的行为,我也不能以那一种行为来侍奉上司;我厌恶在我前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不可以做那些事情去对待在我后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后面的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做那些事去对待在我前面的人;我厌恶在我右边的人所做的事,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我厌恶在我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可以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这就是所谓推己及人的絜矩之道。

原典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大学》

[译文]看见贤能的人不能推荐,推荐举用之后又不肯亲近,这是怠慢轻忽的行为;看见坏人不能拒绝、黜退,黜退之后又不能疏远他,这是错误的行为。

原典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大学》

[译文]喜好众人所厌恶的,厌恶众人所喜好的,这叫做违反人性,灾祸必然会降临。

原典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大学》

[译文]因此治理国事的君子,必须有修己治人的法则:忠诚信实才能得民心,骄傲、奢侈、放逸随便,必将失去民心。富国裕民也有一定的法则:从事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速度快,消费的速度慢,那么国家的财富就能经常保持充裕。

原典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大学》

[译文]有仁德的人,运用财物帮助他人,自然得到众人的拥戴;不仁的人,利用身份地位搜刮财富,终必招来亡身之祸。

原典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译文]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