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业产业分类和边界界定问题上,许多专家学者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或者粗放型产业和技术性产业(Antras和 Chor,2013;程大中,2015;戴翔等,2018),但以往文献采用的数据来源是旧版的投入产出表,所采用的行业类别较WIOD 2016年版本的行业类别较少,并且不同国家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使用不同的标准。本书基于对中国产业比较优势与竞争力的研究,即根据我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分类方式[5],并结合Baldwin等人(2013)采用WIOD数据产业的分类方式,将2016年版WIOD的C5—C24行业代码的制造业分为以下四类:低端、中低端、中高端和高端产业。其中,将以食品加工、纺织皮革等为代表的代码为C5、C6、C7、C8、C9、C22的产业划为低端产业;将以塑料加工、橡胶制造等产业为代表的代码为C10、C13、C14、C15、C16的产业划分为中低端产业;中高端产业包括以化制品加工、通用设备为主的代码为C11、C19、C20、C21、C23、C24的产业;高端产业代码为C12、C17和C18,代表产业是生物制药、光学仪器和电子设备。
表5.8是通过对2000—2014年新版世界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国家投入产出表中19个制造业[6]产业比较优势指数的测算,分别采用了传统的Balassa方法和前、后向分解法进行评估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相较于传统贸易总量静态指标的计算方式,以贸易增加值视角为基准的前向分解法与之存在数值上的差异,集中表现在低端和中低端产业上。从整体上来看,新的RCA指数较旧的RCA指数偏高,如代码为C5(食品、烟草和饮料加工)、C8(造纸和纸制品)的低端产业,以及代码为C10(石油加工和炼焦)、C15(金属材料制品)的中低端产业,C11(化学原料和化学产品)、C24(电气、蒸汽和空调设备)的中高端产业和高端产业的C18(电子设备)。以上产业中,前向分解法所测算的NRCA(New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s)指数数值较高,如C5的年平均值是其传统RCA指数的1.74倍,C8 15年来的NRCA平均值是0.99,是传统RCA指数的3倍。但从分年份的趋势来看,我国低端、中低端产业NRCA指数呈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渐下降,同时以往传统RCA指数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此外,在大多数中高端产业,传统的RCA指数比NRCA指数要高,但数值差异较为接近,并且大多数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性呈现逐步攀升的趋势,如C12(基础药品与制造)、C16(纤维金属制品)、C17(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仪器)、C18(电子设备)和C21(其他交通设备)的传统RCA指数比NRCA的数值偏高。一方面,这些产业更多出口高技术资本的零部件和半成品,并且在加工贸易背景下,作为中间品投入到其他的关联行业中;另一方面,在产业联动的背景下,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使得我国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加深。虽然以往的传统RCA算法可能略微夸大了我国中高端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全球化生产的浪潮下不断进步升级。如C17(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仪器)、C20(汽车、拖车和半拖车制造)和C24(电气、蒸汽和空调设备)这些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中高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指数在逐步攀升。
表5.8 2000—2014年部分年份我国制造业分行业RCA指数
续表
续表(www.daowen.com)
综上,在前向分解法的结论中,我国低端、中低端制造业的NRCA指数虽然略高于传统的RCA指数,但是纺织皮革制造、塑料橡胶制造、金属制造、木材家具制造等产业的测算结果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日趋下降,伴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以及“用工难”“用工荒”现象的出现,劳动要素密集的低成本优势在不断下降;相反,我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出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汽车和其他交通装备制造、电气设备制造等NRCA指数略小于1,在全球中高端产业格局中具有比较劣势,但是整体上在不断进步,出口复杂度与贸易品质量缓慢提升。同时,以上现象也符合以往文献研究结论。如Rodrik(2006)、Hausmann等(2007)、林桂军和任靓(2014)等专家学者认为加工贸易占据中国出口贸易的一半,而中国出口的贸易品所包含的高科技含量成分大多来自发达国家经济体(如研发、设计和创造)。虽然我国在20世纪末外资进入的浪潮中,在知识溢出的背景下做到了“干中学”,但是产业朝着高端化发展的进程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