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业发展从彼此分离向相互融合的转变,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服务业从传统生活性服务业向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渡的必然结果。目前,对于整体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促进作用、协同作用、区域发展异质性特征等方面,主要关注生产性服务业与中高端制造业之间的发展关联。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针对我国产能过剩、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提出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应不断提升产品的供给质量,产业结构需沿着中高端方向升级。因此,完善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减轻投入的要素扭曲并提高生产资料的利用率,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宗旨。相较于处于生产端上游的制造业产业,处于中端和下游的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同时制造业朝着高端化升级,需要服务要素作为上下游产业的纽带。
当前,随着“工业4.0”(Industry 4.0)[1]概念的提出,以互联网深度融合、数字化(Digitalization)为辅助的制造业发展成为新的业态模式。面对新一代技术变革,信息化作业、数字经济成为下一步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需要强化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明确强调要做好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的进度。在“六稳”工作中,稳外贸、稳外资这两项目标强调了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这三个链条(简称“三链”)的有效契合。当前,国际环境面临着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粹主义卷土重来的紧张态势,全球生产网络分解与全球价值链断裂的现象初现端倪。我国2001年“入世”以来,采用“走出去”战略与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贸易经济与产业的结构性优化主要依靠全球市场的开放。面对国际贸易的“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产业回流”、WTO改革等国际复杂环境,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产业链修复、填补对于下一步优化我国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具有重大意义。数字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模式,也是“三链”提质、“补链造链”、新基建的强心剂。下一阶段要精准“补链”,充分利用新基建带来的巨大经济拉动作用,持续在技术、配套服务、新型基建方面着手,从而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www.daowen.com)
从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和全球价值链攀升的角度而言,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开放能够扩大国内外市场,引进服务业外资,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创新,促进产业竞争,提高服务业产业的供给质量,强化产业基础,辅助制造业向中高端化迈进。在此背景下,将国内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突破目前供应链、产业链存在的脱节、薄弱环节甚至“卡脖子”环节,从而对产业链起到“补链”作用。只有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才能推进传统制造向“智造”转型,即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耦合,进而推动“微笑曲线”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不断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