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服务化是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下半叶开始掀起的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产业革命。众多发达国家经济重心从制造转向服务,借助第三产业的培育与发展反哺工业根基,实现从工业经济向服务型经济的华丽转身。服务这一生产环节是工业企业与顾客客户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附加服务活动能够促进厂商与消费者达到信息对称的效果。在服务的过程中,厂商与消费者信息互动增强,厂商将消费者诉求与偏好引入企业内部生产与研发(R&D)过程,形成由企业创造转向企业与客户共同创造完成的生产模式。私人定制与个性化产品服务融合,服务包(Services Bundle)或者服务群(Services Group)嵌入生产各个环节,生产价值链从中得以增值和升级。制造业服务化的产业转型路径一般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信息化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市场中的信息与大数据直接反映消费者需求与偏好习惯,因此服务化的起端是以掌握市场信息为核心的争夺,该阶段强调市场驱动。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是服务化投入与转型升级的前提。第二阶段是创新驱动型服务化形成。在此阶段,企业已生产出技术复杂度高、功能多样性与复合集成能力强的产品,强调创新与技术,主导市场的需求导向,培养消费者对高精尖科技品的探索与需求。第三阶段是服务型制造模式的彻底形成。相较于产品型制造,服务型制造在国内国际供应链中具有更大的主导权与治理权,掌握着“微笑曲线”(Smile Curve)的中间高端环节。即品牌技术为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也是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业务。同时,产品与附加服务为次要业务,或者产品与附加服务的有形商品直接外包转移到更具比较优势的经济体(Neely,2008;黄婷婷,2010)。如苹果公司将研发与工艺美术制作保留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主公司,将机器设备组装、机器显示屏生产、构图染色等工艺流程转移到部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产业和企业服务化在不同阶段对于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然而,不少学者认为服务化对于产业提升具有选择性时间问题(Selective Timing Issue)。Makower(2001)认为,制造业企业化需要一个漫长的投入过程才能促进企业日后绩效提升与转型升级。在服务化投入的起步阶段,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与精力,甚至需要彻底转变以往的生产经营理念去深入地改革以促进服务化进程,这需要大量的资金链与人才智力的支撑。企业战略的扭转与改革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重新经过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过程。因而,在短期内,企业服务化改革与推进的成本大于收益,并且企业经营者在实施服务化战略时会随时面临不可控的风险与资源重新整合的问题。从服务化战略的选择角度剖析,对于自身经营发展以及盈利模式较为成熟的制造业企业,参与服务化战略是一种企业转型的良好发展方向。然而,对于市场竞争实力较弱的企业而言,过早服务化(Premature−servitization)战略从长期来看不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转型升级,并且企业极有可能落入过早服务化陷阱,直接表象是企业经营陷入财务与被兼并重组的危机。因而,不少学者强调企业服务化选择路径需要“在合适的时刻去做最英明的决策”。企业层面的服务化选择类似于国家产业层面的战略转变,如过早去工业化(Premature Deindustrialization)也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体面临的两难困境。徐振鑫等(2016)学者根据产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认为,产业转型需要在自身发展成熟阶段,并且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方能进行差异化或多元化经营。当企业在与同行业内竞争者比较中属于领军企业或者行业龙头企业时,该企业服务化或者其他战略层面的转型在长期内有利于生产效率或自身绩效的进步;若该企业在行业内的经营状况长期处于下游水平,那么过早进行服务化转型会使主营业务专业化程度降低,多种非制造服务的投入会导致企业内部有限资源的分化,直接危及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根基(Ma等,2015)。(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