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与原因

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与原因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产业背景制造业服务化最早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在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形成和全球生产模式分工深化的发展趋势中产生的。(二)产生原因从制造业服务化的产生原因来看,主要分为市场效用满足、利润驱动与产业优势重塑三大方面。因此,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制造业实现技术攀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制造业服务化的背景与原因

(一)产业背景

制造业服务化最早是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从现有文献来看,制造业服务化是在知识型经济社会的形成和全球生产模式分工深化的发展趋势中产生的。制造业服务化是传统货物贸易升级的产物,生产商通过把配套服务业元素不断增加到产品供应中去以提升产品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制造业低端锁定,将企业功能向价值链上下游延伸,以此增加用户黏性,深耕自身产业并不断提升相关技术优势。OECD在1996年发布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报告中指出,各国经济持续发展是由知识和技术驱动的。在长期经济发展下,当传统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和原始资本积累的禀赋不再成为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投入时,新兴的生产要素禀赋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新的投入要素将成为塑造产业比较优势的关键性资源(Ohlin,1952;周大鹏,2010)。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背景下,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日本均提出“科技振兴”“技术优先”等战略与工业发展指南,强调知识和信息传播的重要性与可持续性,鼓励企业培养学习精神。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之后的德国和日本,自主学习性和工匠精神(Craftsman Spirit)深入国内企业和手工艺人的心底。因此,发达国家掀起了知识和信息学习的浪潮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大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大部分学者认为,在知识发展导向的宏观背景下,厂商与厂商之间、厂商与市场之间的边界被逐渐打破,并且发生了新的变化。从产业间的关联性来分析,不同行业之间的生产层级逐渐变少,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朝着网络化与扁平化方向发展;从厂商微观角度来分析,企业内部的沟通与协调成本逐渐降低,企业部门管理的垂直一体化结构朝着更加透明、灵活的方向发展。以上变化总体上有利于企业内部、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生产经营与沟通朝着高效、集约的方向发展,而知识经济的嵌入激发了产业之间与企业个体的创新性与互联互通的可能性,也发挥了产业职位创造功能,诸如工业设计、精密仪器制造、国防系统维护、智能视觉设计、质量计量标准等产业和职位应运而生。以上兴起的产业和职位均涉及三大产业共同辅助与嵌入,因此打破了三大产业的界限。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垂直专业化(VS)生产愈加打破了产业和企业的生产边界,承接知识经济所带来的生产变革,价值链的碎片化生产缩短了全球各个经济体地理距离。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生产模式采用“蜘蛛状”(Spider Network)的网络状空间布局,更加减少了生产国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加快了全球利益共同体的形成(Baldwin和Venables,2013;夏杰长和倪红福,2016)。在此生产链条中,发达国家往往采取外包(Offscouring)形式,将传统的零散加工产业转移到技术劣势的发展中国家,集中优势深化跨产业、跨职业类别的知识型产业,制造业服务化、服务型制造业态的综合优势得到更加强有力的支持与发展。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方面起步较晚,产业部门与社会职业类别较少,因此其大多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外包产业,跨产业生产经营与发展步伐较慢,服务化与服务型生产的萌芽阶段较晚。

(二)产生原因(www.daowen.com)

从制造业服务化的产生原因来看,主要分为市场效用满足、利润驱动与产业优势重塑三大方面。首先,市场效用满足是为了满足消费者对差异化、多元功能性产品的需求。传统的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表现在:厂商生产并提供制成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即生产与消费链条的开始与结束。然而,随着知识对产品的嵌入,消费者得到厂商所提供的制成品时,开始寻求更多的后续辅助,如产品使用维护指南。如消费者在购买汽车时,需要后续的维修咨询与保养服务功能,而汽车厂商单纯地提供汽车制成品已无法满足消费者长久的诉求。因此,需求驱动打破了传统产业链的结点,促使生产、消费链条延伸与厂商业务的扩展。顾客需求的变化,从产品导向逐渐转向以产品与附加服务或效用满足为中心,从而对市场经营者具有更加全面性与综合性的要求。其次,从厂商利润驱动视角来看,消费者需求对产品与附加服务的驱动,延长了整个生产服务的生命周期与价值链条。产品生命周期与价值链的延长拓展了厂商的业务模块,激发了对知识与创新要素的学习与培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的规模与产值。而知识要素具有集约性好、收益见效快等特点,相较于土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要素投入具有附加值高的特点。因此,从企业长远规划和战略实施上,厂商对于知识与附加服务的关注与投入能够提高自身产业附加值、利润与绩效(Vandermerwe和Rada,1988;Neely,2008;周艳春,2010)。最后,从企业与产业比较优势重塑的视角来看,企业附加值的提高能够区别于市场其他竞争对手,更能有实力扩张辅助自身产业发展的其他附加业务,打造全新的“蓝海市场”。利润与差别化产业能够重塑企业的比较优势,帮助企业更加精准地识别自身优势,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基业长青”(Build to Green)的终极目标(Kelle,2012;陈洁雄,2012)。然而,制造业服务化并不适用于所有行业,对于低端制造业而言,由于服务化所带来的管理成本、人工成本的提高,反而会导致产品价格增加,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对于中高端制造业而言,向服务化方向转型则是提升企业在整个价值链中地位的重要抓手,通过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为中高端制造业配套高精尖的设计研发服务业,一方面确保核心研发能力及生产技术的领先,另一方面将产品与增值性服务相融合有利于构建企业竞争优势。因此,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不仅是企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制造业实现技术攀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