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企业和组织里都可能存在这样的员工:他们每天按时打卡、准时上班,但是却没有及时完成工作;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却不愿精益求精,把工作做出色。越来越多的员工只管上班,不问贡献;只管接受指令,却不顾结果。他们应付差事,把事情做得“差不多”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究其原因,就是“差不多就行,何必太认真呢”这种工作态度在作祟。在我们的企业、组织机关里,“差不多先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打包不方正,差不多就行了;检验疵点没标志,差不多就行了;管理人员检查考核不认真,差不多就行了;不肯算细账,质量差点、成本高点、价格低点、利润少点,差不多就行了;遇事不肯斤斤计较,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对人对己差不多就行了。
差不多的工作态度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工作马马虎虎,敷衍了事,产品送到客户手上,不是退货,就是索赔,使工厂失去客户,丢掉市场。很多时候,“差不多”就是差很多。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
1993年全国小麦价格开始上涨,一家私营面粉厂的业务员来到小麦产区采购小麦,这时产区的一些粮库大多是待价而沽,不想卖粮食,经不起业务员的纠缠,粮库的负责人说:“粮食有的是,卖给你也行,一吨1000元,你要不要?”
这位业务员拿不定主意,他不知道自己出来这半个多月全国的小麦涨到什么价钱了,于是给公司老板发电报问:“一万吨小麦,每吨1000元,价格高不高?买不买?”
老板看到电报后生气地对秘书说:“真是乱弹琴,哪有这么高的价格,现在最高的价格也不到900元,给他发电报,就说价格太高!”
秘书赶紧跑到邮局发了个电报:“不太高。”(www.daowen.com)
没几天,业务员带着签订的购销合同回来了,老板莫名其妙,追查原因才知道,秘书发电报时,“不”字的后面少了个句号。如果履行合同势必给公司带来100多万元的经济损失,后来经过多次协商,最终赔偿了对方15万元才算了事。当然这位秘书不久就被辞退了。
是啊,“不太高”和“不。太高”不是差不多吗?可是就是差了一个小小的句号,却相差十万八千里,这位“差不多先生”也只好背井离乡了。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差不多”有时会差很多。无论是相差0.1毫米还是0.1秒,都是毫厘之差,天壤之别。比如在竞技场上,冠军与亚军的区别,有时小到肉眼无法判断。短跑的第一名与第二名有时可能相差0.01秒;又比如赛马,第一匹马与第二匹马相差仅半个马鼻子,几厘米而已。但是,冠军与亚军所获得的荣誉与财富却是天壤之别,全世界的目光只会聚焦在冠军身上。
在工作中,由于“差不多”的心态容易造成细节上的疏忽,而就是因为这些细节常常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细节,防止不必要的麻烦。
也许在生活中,“差不多先生”对样样事情都看得破、想得开、不计较,能算作是一个“老好人”。不过在职场上,“差不多”的心态却是必须要杜绝的,因为每位员工都是团队的一分子,如果每个人都是“差不多先生”,不仅会导致组织难以获得利润,甚至还会因不慎而造成重大事故。
有一家企业引进了德国设备,德国工程师在设备安装调试验收时,发现有一个螺钉歪了,但是它的紧固度没有问题。我们的工程师认为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六角螺钉的紧固度不可能都一丝不差,差不多就行了。德国工程师却坚持说:“不,这完全可以做到。六角螺钉歪了,是因为在拧这个螺钉的时候,没有按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后来通过调查发现,是我们安装工人的问题。按照技术操作标准要求,上这些大螺钉需要两个人共同完成,一个人固定扳手,另一个人拧螺钉。可是我们的操作却是一个人上螺钉,另一个人休息。
由此可见,“差不多先生”有其生存的广阔空间,它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差不多”现象的存在和蔓延,既害了他人,更害了自己。因此,这种“差不多”心态要不得!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都要努力避免陷入这个误区当中去。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多问自己几次“真的可以‘差不多’吗?差的那一点会给自己、给公司、给顾客带来什么危害?”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彻底告别“差不多先生”,真正杜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工作失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