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贵州志愿者:在基层脱贫攻坚中投身特殊使命

贵州志愿者:在基层脱贫攻坚中投身特殊使命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村距离从江县城29公里,是一个位于山顶上的苗族村寨。2020年7月18日晚8点后,志愿者王健强已守候在教室门口,等待着村民到来。那夜的课程主题是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说起夜校和老师,她不停点头表示赞许。这是贵州省夜校的一个缩影,像“强强联合”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在全省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坚定地领取了这份特殊使命,扎根基层,用青春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镌刻他们共同的名字:贵州志愿者。

黔东南州从江县大歹村距离从江县城29公里,是一个位于山顶上的苗族村寨。2020年7月18日晚8点后,志愿者王健强已守候在教室门口,等待着村民到来。志愿者孟老强则在教室里整理学员们的《学习成长记录册》,从写自己的名字、学写常用汉字到简单算术题,村民们的学习历程一目了然。大歹村青年志愿者夜校只有孟老强和王健强两名志愿者,一个上课、一个辅助教学,因为名字里都有个强字,有人称他们“强强联合”。

那夜的课程主题是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教室投影大屏上写着“野生”“菌子”“中毒”“预防”八个字,村民要把每个字在小册子上各写一排,先到教室的学员便可以开始动笔。看到大家基本到齐,孟老强调出幻灯片开始上课。一句苗语、一句汉语,孟老强声音不大,可村民们听得非常认真,上了年纪的老太太掏出眼镜坐在第一排,听得入神。有的村民站在教室窗外,盯着大屏幕,专心地听着。34岁的潘爱松是夜校的常客,她能听懂汉语但是不会说,外出务工、办事都不顺利。“很喜欢夜校,教我写自己的名字、说普通话,老师很好。”说起夜校和老师,她不停点头表示赞许。王健强、孟老强都是从江本地苗族人,两人既会汉语也会苗语。在夜校,王健强已经工作了三年,孟老强工作将近一年。他们和一位驻村工作人员住在一间,三人只有两张床,“强强”通常都是共睡一张床。条件虽然很艰苦,但他们说,很热爱这份工作,喜欢村里的人们。

这是贵州省夜校的一个缩影,像“强强联合”这样的青年志愿者,在全省脱贫攻坚的号角中,坚定地领取了这份特殊使命,扎根基层,用青春在这场伟大的战役中镌刻他们共同的名字:贵州志愿者。

按照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共青团要把夜校办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要求,共青团贵州省委发扬“党有号召,团有行动”的优良传统,坚持问题导向,展开摸底调研,集中力量资源,招募青年志愿者,启动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项目,2017年8月18日,贵州省第一所夜校揭牌开班。(www.daowen.com)

夜校以“扶智、扶志”为主线,聚焦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度贫困地区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明确“扫盲继续教育双语教学推广国家通用语言、职业技能培训”为三项重点任务,制定 “十有”标准,开展“十项教学”,各级团组织在全省建成夜校368所,其中,团省委统一开办164所,分布在72个县(市、区),155个行政村和2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涵盖16个深度贫困县和20个极贫乡镇。累计礼聘教师和志愿者3286人,登记在册学员28862人,开展教学39406课时,培训群众509877人(次)。中央政研室《学习与研究》刊载《开办脱贫攻坚夜校 投身脱贫攻坚战场》就夜校工作进行了交流。《组织青年志愿者开办夜校助脱贫——贵州团省委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案例》入选《共青团扶贫实践20例》。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培训专家谭建光评价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探索出促进山区农村扶志、农民生活改善的创新路径,通过“扶智”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帮助,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发展能力,筑牢从脱贫攻坚走向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2021年伊始,围绕“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按照贵州省委副书记“坚持、巩固、提升、衔接”的夜校批示精神,团贵州省委带领全省各级团组织推动青年志愿者脱贫攻坚夜校更名转型,并于2月9日在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开办第一所贵州青年乡村振兴夜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