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市场中,商品价格上涨过快,购买的人就会减少,除非预期商品价格还会上涨。当商品价格下跌时,购买的人就会增加,除非商品预期价格还会下降。只要你是聪明人,根据你所接受的信息,你就可以决定买卖的数量。如果生意人都是经济学家,那么,他们通过对商品价格的预期和所获取的信息,就可能投机获利。于是,有些信息不足的人,觉得在高价买进或者低价卖出可能吃亏了。政府人士如果高度关注某种商品的价格,也会感觉商品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感到头晕。在这些林林总总的压力下,商品价格的升降幅度就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在外行人看来,这样感觉舒服点。在内行人看来,可能会有该出手时出不了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政府开始限制商品价格的升降幅度。在人们的记忆中,许多投机商因为囤积商品,都丢了脑袋。在外汇市场上,政府设计了汇率的涨幅制度。凡是汇率上升或下降超过了规定的幅度,政府就买卖外汇或者本国货币进行干预。那种把涨跌幅度规定为零的制度,就是固定汇率制度。如果政府的外汇储备有限,本币有贬值的趋势,那么,固定汇率制度就容易引起外汇投机,最终把本币的汇率拉下水。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就是如此。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有些国家规定,外汇的涨幅限制在2.25%或者6.25%的范围内。欧洲经济共同体曾在1979—1998年期间实行了这种蛇形的浮动汇率制。尽管政府对付外汇投机的压力减小了,但是,如果本币是弱币和外汇储备很少,那么,外汇投机仍然会使本币大幅度贬值。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都在1994年时候吃过这种亏。由于汇率影响所有进出口贸易和对外经济交往,人们有理由担忧,投机会破坏正常的价格机制,设置汇率的浮动范围也属情理之中。
股票市场的涨停板制度,不知道是否与外汇市场的蛇形浮动制有关。这种涨停板制度,不是一种市场制度,而是一种行政制度。当某一天的股票价格上涨或下跌超过10%或者5%时,股票交易所就禁止这种股票继续交易。据说,股票市场的涨停板制度,是为了防止没有经验的股民,被投机分子误导,以致做出头脑发昏的决策。由于每种股票都受到涨停板制度的限制,因此,股票市场就不会在某一天出现狂泻或者井喷的现象,最终预防股市大萧条。
在美国的历史上,曾经有几次出现单日股票指数下跌5%或者10%的局面。这包括1929年10月23日的“黑色星期五”,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市狂跌30%。如果股票价格指数预示着宏观经济的好坏,那么,控制股票价格的涨幅不就能很好地传达经济运行的宏观信心吗?事实恰恰相反。股票涨停板制度封杀了股民和投资者的意愿交易量,也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信息流动。
中国股市的主板市场实行10%(ST公司5%)的涨停板制度。中小板市场的涨停板制度比较复杂,日收盘价涨跌幅超过7%、日价格振幅超过15%、日换手率超过20%的前三只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累计涨跌幅度超过20%,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均换手率与前5个交易日的日均换手率之比超过30倍的股票,都要实行停板制度。在2005—2012年期间,有45个交易日跌停的股票超过100个,跌停超过42个股票的天数有83天。例如,2008年6月10日和19日,分别有981只和872只股票跌停。在2007年5月底到6月初,跌停的股票数量在5月30日为847只、5月31日为728只、6月1日为673只、6月4日为853只。
实际上,市场交易量还反映了股票价格所不能反映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不同的投资者对公司运行情况的了解程度,这些信息是如何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交流和传播的,参与者知道怎样的信息。诚如盛洪在《流行价格》一文中所说:“成交的次数越多,其中包含的修正越多,价格中包含的信息量越多,已经成交的价格对于正在进行的讨价还价的参考价值越大。当市场中的人相当多时,形成的价格就会变得相当权威,人们甚至可以不加思索地接受。因为这时的价格已经包含了市场中大多数人的流行看法。”缺乏市场交易量的信息,单纯控制股票价格的涨停,意义就不大了。这样,在每日股票价格升降受到控制的局面下,投资者就可能会有意识地延长股票升降的天数,从而导致缓慢的信息释放和恶化的市场交易局面。(www.daowen.com)
浙江世保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涨停板机制的一个例子。尽管股票发行机构对浙江世保公司的报价均为3.8元/股、中位值为3.97元/股,但是,2012年11月2日,该公司股票在中国A股市场上的开盘价为15.62元/股,并以18.75元/股报收,比发行价高出626.7%;同时,浙江世保公司在香港H股上市的收盘价为2.68港元/股。两相比较,世保公司的A股价格是H股价格的7倍之多。这反映了中国A股市场的新股发行体制问题,特别是询价机构、询价对象、发行人、保荐机构、承销商存在人情报价和捧场抬价的问题。
但是,在11月5日(3—4日为周末),浙江世保发布了“五大风险提示”。一是A股股价过高的风险,因为浙江世保在2012年的预计利润和股票价格计算的市盈率高达62.5—66.97倍之间,比行业平均市盈率高出4.85倍。二是公司经营业绩存在下滑的风险,因为该公司在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的毛利率呈现下降趋势,而在2012年1—9月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比2011年1—9月分别下降了5.99%和25.08%。三是募集资金不足增加了项目建设的风险。该公司计划募集资金5.1亿元投资建三个项目,但实际募集资金2971.18万元。四是汽车行业波动的风险。五是公司存在客户相对集中的风险。在2009年至2012年之间,该公司从前五名客户获得的营业收入分别占公司年营业收入的71.27%、75.63%、78.6%和77.31%。问题是,浙江世保提示的这些风险,意图为何,为什么在上市之前不将这些风险提示呢?
随着这样“凶险”的消息暴露,浙江世保的股票价格在2012年11月5日跌停,收盘价为16.88元/股,跌幅达9.97%,换手率在一天高达72.67%。公开资料显示,上市首日疯狂买入浙江世保的游资,在第二天成功获利退出,因为5日批量卖出和2日批量买进浙江世保的交易席位高度重合。这进一步增大了浙江世保股价下跌的风险。同时,浙江世保H股在2012年11月2日和5日分别下跌3.6%和7.84%。这样,浙江世保的上市纯粹就是粉饰财务报表、包装上市和股价操纵的结果。
当股票价格的涨停被严格控制时,投资者如何看待和评价公司及其经营管理人员的信息,就被严密地封锁了。当投资者不能通过股票的大幅度波动来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投票时,公司的经理阶层和董事会也失去了对股票市场的灵敏度的反映。当股票市场和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相互隔离时,股票市场的信息传递功能就丧失了,大众也不知道公司经营中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在缺乏投资者评价信息的环境中,公司管理人员的撤换就得依靠非市场的机制。由于缺乏市场机制甄选经理人才,公司经理人选的任命就容易依赖关系或者其他因素,从而造成经理人员选拔的高额交易成本,并有可能出现逆向选择公司经理人才。在缺乏投资者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不仅经营才能较低的人会出现在公司的管理部门,而且这些经理人员还会从事更多具有道德风险的事情。管理阶层的低劣、资源的浪费、效益的低下,就伴随着股市涨停板制度不断成长。难怪,在股票涨停板制度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是一年不如一年。再加上ST(特殊处理)制度的存在,破产的上市公司依然会像僵尸一样游荡在股票市场。
现在我们才明白,如果股价的涨停板制度打算保护投资者的话,那么,最终获得实惠的是上市公司。即使都已经破产了,股票还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呆上几年,让股价慢慢调整。例如,*ST长油公司在2010年亏损2460万元,2011年的亏损增至7.49亿元,2012年亏损达12.38亿元,而2013年前三季度的亏损就有9.84亿元。尽管如此,该公司仍在股票市场游荡,不时发出退市的呼声。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我们种植的是涨停板制度,得到的是破败的上市公司,还有就是亏损不断的小股民。
[2012年6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