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的迷信现象:信仰与科学的对立

中国的迷信现象:信仰与科学的对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中国,迷信一直比较盛行。诚如何天爵所说:“迷信只是一种反常的信仰,一种孤立的、不可描述的奇怪的信仰。”传统上,迷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和行为。江绍原在《中国礼俗迷信》中认为,“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念以及与它们并行的行止”,都叫做迷信。相比之下,迷信则是以联想和解释为中心进行事实增删的一套规则。

中国的迷信现象:信仰与科学的对立

我们生活在一个迷信的世界中。古代人有古代人的迷信,现代人有现代人的迷信。文盲有文盲的迷信,科学家有科学家的迷信。有些迷信比较原始自然,另外一些迷信则披上了科学技术的外衣。有些人迷信政府的权威,另外一些人则迷信市场的神奇魔力。自从人类出现以来,我们的生活周围就伴随着各种迷信的风俗习惯。人类的进化史,可以说是一部迷信不断产生然后又不断消亡的历史

在中国,迷信一直比较盛行。《日书》认为,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升官发财、福禄寿泰、饲养家畜、五谷种植,都与选择时日的吉凶有关。《论衡·讥日》曰:“世俗既信岁时,而又信日。举事若病、死、灾、患,大则谓之犯触岁、月,小则谓之不避日禁。岁、月之传既用,日禁之书亦行。世俗之人,委信信之;辩论之士,亦不能定。是以士人举世,不考于心而合于日,不参于义而致于时。”风水、卜筮、命相、鬼神、占星术、财神爷、幸运数字、幸运饰物的迷信就更加盛行。本命年扎根红腰带,外公送外甥女一把红雨伞辟邪。电话号码、门牌号码、车牌号码都要尽可能选“6”或者“8”,要做到无时无刻不在“顺顺顺”、“发发发”。在重大的体育赛事中,球员穿着“幸运号码”的球衣,发球时亲吻戒指或者做出各种习惯性的怪异动作。香港电台只要播放郑少秋的歌曲,股市就会大跌,形成所谓“秋官效应”的迷信。

迷信,按照马克·布洛赫的说法,“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地、近乎病态地关注各种各样的征兆、梦境幻觉”。有位浙江官员将祖坟迁到天山脚下,希望自己成为天之骄子。国家行政学院在《我国县处级公务员基本科学素养调查与分析研究》的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接受调查的900多名县处级公务员中,52.4%的人相信“求签”、“相面”、“周公解梦”、“星座预测”等迷信。一份研究指出,迷信电脑算命的大学生占29.8%,阅读有关算命看相书籍的大学生占26.5%,承认有迷信行为的大学生占23.6%。

美国19世纪的外交家何天爵在《中国人本色》中对中国社会的迷信及其后果有深刻的认识:“迷信在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控制着经济和生活的规划,坚定或消融意志,影响财产的价值,决定结婚对象和时间,干预和子女的关系。迷信有时甚至缩短生命,并且总是在控制着葬礼的时间、仪式以及墓地的选择。迷信存在于各阶层之中,上至皇亲国戚,下至贩夫走卒,影响着生活中的一举一动,扭曲了理性能力,损害了逻辑判断。”随着迷信思想的深入发展,何天爵认为,“明显地,它干预了经济,控制了企业,妨碍了对健康发展必不可少的个人自由。但是它影响的还不止这些。它使人们成为狂热的疯子,没有思想的懦夫。真正的懦夫也不会像他们一样对摸不着看不见的危险充满恐惧。他们认为这种危险是战不胜、逃不掉的,因而陷入绝望”。

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试图探寻各种迷信及其他风俗习惯的内在合理性。经济学家好像对迷信不感兴趣,因为在传统的经济学里,迷信就代表着不理性的行为表现。诚如何天爵所说:“迷信只是一种反常的信仰,一种孤立的、不可描述的奇怪的信仰。”如果经济学不能对普罗大众中广泛存在的迷信问题提出一点解释,那么,经济学的科学形象必然会受到极大的损坏。

传统上,迷信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与科学相对立的意识和行为。江绍原在《中国礼俗迷信》中认为,“一切和近代科学相冲突的意念、信念以及与它们并行的行止”,都叫做迷信。这种贬低迷信而绝对崇尚科学的做法,不外是一种新型的科学迷信。科学领域依然广泛存在着大量的迷信:基因与蛋白质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人类是从灵长类动物进化而来的,人类的历史是线性发展的。经济学家迷信,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持续不断的经济增长,不断积累财富,人类社会就有可能彻底消除极端的贫困。当环保主义者迷信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的产物时,其他的科学家则坚信过去四十万年期间气候的变化呈现周期性的规律而与人类的活动无关。当人们接受作为能量的信息需要储存在有形物质中的观念时,人们就设计芯片将这种想法付诸实施。尽管量子论认为世界的本原就是能量,世界的能量就是信息本身,量子计算具有实验上的可行性,但是,人们仍然无法突破信息需要储存的信念。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尤金·法玛(Eugene Fama)高呼:“连上帝都知道,市场是有效的!”格雷格·布雷登在《深埋的真相》中对此说:“显而易见,对人类生活和世界构成最大威胁的正是我们一直誓死捍卫的信念,而这些信念是建立在过去的错误理念之上的。”

如果科学领域也广泛存在迷信,那么,我们则不能将科学与迷信简单地对立起来。其实,科学和迷信都可以看作资源稀缺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性决策规则。英国科学家卡尔·皮尔逊曾在《科学的规范》中说:“在人的胸怀中,存在着用某一简明的公式、某一简短的陈述恢复人的经验事实的永不满足的欲望。它导致野蛮人通过把风、河、树奉为神明来‘阐明’一切自然现象。另一方面,它导致文明人在艺术作品中表达他的情感体验,在公式或所谓的科学定律中表达他的物理经验和心理经验。”

科学规则强调从观察和理性思辨中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提出解释或者假设,借助于实验或者实证检验的事实来评估解释或者假设。如果事实支持假设,则形成某种现象的理论;如果事实不支持解释或者假设,则需要提出新的解释或者假设,然后利用事实进行新的评估检验。这就意味着,科学方法是一套以事实为中心进行联想和解释的规则。按照皮尔逊的说法,“通过大量灌输科学的心智习惯而鼓励科学和传播科学知识,将导致效率更高的公民,从而将导致已经增进的社会稳定性。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心智,很少有可能被仅仅诉诸激情、被盲目的情绪激动引向受法律制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也许最终会导致社会灾难”。在科学规则的帮助下,人类的知识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隐含着巨大的认知成本。借助于科学的认知和提供的信息,人类就可能做出科学的决策。进化生物学家E.O.威尔逊认为,“世界将由那些智者所掌控,他们能在适当的时候搜集正确的信息,批判地看待这些信息,然后再作出选择”。

相比之下,迷信则是以联想和解释为中心进行事实增删的一套规则。迷信和科学都是从最初的偶然的事实出发进行联想。斯金纳认为,人类具有强化的习惯。当随后的行为反应和强化物之间存在偶然的一次联系时,我们的行为就走向了迷信行为。尽管迷信具有个别的事实和经验依据,但更多的是“夹杂着多量的不可靠的观察和言过其实的传闻,无稽的古史和颠倒的记忆,白天的幻想和夜间的梦寐——又加之以不合章法的推论,而错误的判断遂成;既成又受了旁的相类似的错误的烘托与习惯的拘束,于是它就根深蒂固,莫可动摇,世代相传,不容疑问,成为我们所谓的迷信”(江绍原语)。尽管科学可以借助新的信息对联想进行改变,但是,迷信则对新的信息进行修改以服从先前的联想。当现实与迷信规则不相符合时,迷信的人们最通常使用的手段就是认为自己努力不够、心不诚或者技术不先进,紧守着 “心要诚,法则灵”的古训。由于信息吸收的严重不足,依赖于迷信的决策会出现系统性的偏差,错误也在所难免。

因此,迷信就是在信息不足的条件下断定事物或者现象之间存在特定联系的行为或者想法。迷信的世界观、世俗迷信的文化、个人的神秘经验和个人的迷信,构成了迷信行为和想法的世界。问题是,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依赖于迷信而不是科学进行决策?或者说,迷信形成机制是否有一种经济解释呢?

尽管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论有助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决策,但是,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工作几乎没有多少必然的联系。为了获得科学知识或者科学理论,人们必须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时间用于学习和理解。这就意味着科学决策的固定成本是比较高昂的。一旦获得了科学知识,与特定科学知识相关的决策可变成本就非常低廉。但是,科学知识只是现实世界决策所欲求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即使将所有人类知识都能学习和掌握,人们也无法做出完全正确的决策,因为人类的认识是在不断地发展、修正和不完善的。考虑到科学知识的增长率和修正率,那么,科学决策的固定成本将会更高,其可变成本也会提高。(www.daowen.com)

更严重的问题是,任何个人的时间和资源都非常有限,无法掌握和理解足够多的科学知识来帮助决策。这样,在科学知识无法达到的地方,人们必须要依赖某种规则来进行日常生活决策或者增强日常生活决策的信心。这种决策规则的学习成本很低,在极端的情况下只需要虔诚的心态或者某个固定的行为就可以实现。这个决策规则就是迷信。因此,迷信具有较低的固定认知成本。考虑到迷信带来决策失误的概率较高,迷信的可变成本比较高。因此,与科学决策的固定成本较高和可变成本较低的特点相比,迷信的固定成本较低但可变成本较高。美国学者格雷格·布雷登在《深埋的真相》一书中认为,“有时在采取行动之前不妨先仔细研究一下问题。我们对困境了解得越多,就越有把握找到解决办法。但过于审慎却非好事。有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立即采取行动来应付危机,然后再利用争取到的安全时间对问题进行仔细研究”。对于大量从容研究过的问题,我们无疑可以借助于知识和经验找到解决的办法。但对于大量缺乏所有细节信息而需要立即作出决策的问题,我们可能只能依靠某些信念或者按照本能进行行动。

这样,迷信就是在决策时依靠某些固定简易程序进行快速决策的一种制度机制。算命、八卦、扔硬币都是迷信的表现形式。迷信之所以是合理的,就是因为科学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成本太高的缘故。由于人们的资源非常有限,连续不断的决策就需要连续不断的信息输入和资源的耗费。当决策的信息成本太高时,决策者就会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詹姆斯·蒙蒂尔在《价值投资》一书中认为,人们决策更多地是依靠信心而不是正确的信息。尽管信息的准确性与可信度恰好重合的时候有90%的概率认定决策的正确性,但是,信息不准确但怀有强烈的信念时依然有66%的概率认定决策的正确性。这还是比根据准确但却被认为不可信的信息进行决策时认定的60%正确性高一些。因此,迷信的人其实是非常理性的人。他们总希望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异想天开的收益。由于信息的局限,他们认识不到异想天开的收益的实现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在均衡上,迷信所获得的收益仅仅是心理的平和或者情绪的稳定。

詹姆斯·蒙蒂尔和格林瓦德(Bruce Greenwald)的调查显示,超过80%—90%的学生都认为自己的成绩排名全班的前50名,95%的人认为自己比一般人更具幽默感,74%的收入更高和自我意识更强烈的投资管理者也自认为他们高人一等。这些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一半的“优势”根本不存在。但是,这也说明人主要是情感性动物和具有乐观的本性,喜欢对自我进行积极评价和乐观认知。随着时间的缩短,每个人对自我积极评价的动机就越强,以便形成自我保护。在社会丑闻的报道中,许多政府官员在第一时间就会这样回应:这是他人的有意造谣、一切不存在问题、所有措施都合法,根本不管事实和证据如何。这种乐观情绪就是迷信的情感根源,利用迷信维持自我的生存。人类学家泰格(Lionel Tiger)在《乐观主义:希望生物学》(Optimism:The Biology of Hope)一书中认为,乐观精神是人的生物适应性表现,乐观主义者比悲观主义者能更好地应对坏消息或者疾病。

迷信最容易发生的领域需要外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决策时间的短暂性。环境越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控制性,个人的主观能力和努力因素越受到压制,迷信的倾向越强烈。考大学、出海航行、做生意、股市投资、农业歉收、疾病、灾难、官场斗争的高度不确定性,都容易导致人们的迷信。事实是,女性比男性更迷信,自尊水平较低的人更迷信,认知能力较差和压力大的人更迷信,时时刻刻感觉到险恶环境的人更迷信,运动员面对强敌时更易迷信,竞赛水平越高的比赛更容易迷信。显然,在不可控制的机遇面前,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情绪等价值都遭到贬低,人们在模仿学习他人的迷信中错误地将成功和平安归因于外在不可控制的因素,以便造成心理的平和。

在迷信中,成败取决于虔诚和信心这些可以两面解释、不可验证的心理,有助于形成“自我应验预言”。当迷信严重时,人们的努力就会变成毫无价值的东西,人们将更加依赖于比努力更灵验的迷信手段。虔诚的崇拜、征兆的搜寻、谣言的传播、幻觉引起的恐慌,都与迷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把“那些折磨人类的战争、大风暴、瘟疫和各种疾病”当作是“魔鬼操纵下发生”的迷信时,对这些事物认真的观察和其原因的探索通常会被忽略。人们的知识和信息就会处于封闭状态之中,很难得到扩展和更新。

由于迷信与科学的选择依赖于认知成本的高低,因此,所受教育越少或者所接受的信息来源越单一的群体,接受和理解新知识的难度越大,其迷信程度越高。我们每个人在儿童和青少年阶段接受信息的来源和种类越少,越易形成单一的观念和迷信。可以推测,接受正规教育越少、所接受教育的内容越单一的群体,迷信程度越高。这就意味着,迷信的人群随着所接受教育和信息多样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少。辽宁省辽阳县曾调查当地请巫医治病、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的农户,发现70%以上的户主是文盲和半文盲,而乡村中读过大中专的人无一卷入。藏民居住地区到处都修建有转经白塔,人们出行时都手持转经筒,这可以表明藏民中文盲和半文盲的比例较高。

科学认为,当新的事实和证据不再支持已有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时,改变思维方式的时候就到了。格雷格·布雷登在《深埋的真相》一书中说:“思维方式的革命就像一场大地震一样,使我们看到了‘超出传统意识范围’的新思想,正是它们将我们视为珍视的传统科学信念夷为平地。”但是,思维方式是我们在积累大量观念和信息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我们大脑中的文化投资。这个投资越是巨大,其累积的资产越是具有专用性,我们越是无法接受新的观念。人的自私性不仅表现在欲望的自私性,而且还表现在观念的自私性上。当我们坚守某种信念时,我们对生活更有信心,更容易做出某种决策。但是,这种信念本身屏蔽了大量新的观念,让我们对许多更有价值的观念缺乏任何动力去寻求。当接受新的观念意味着旧观念的贬值,学习新观念的成本越大,人们越是陷入旧观念的巢穴,就越容易迷信。在科学分工日益深化的今天,跨学科学习的成本也越来越大,人们坚守本学科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学科迷信的风气也越来越流行。这就意味着,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走到了科学迷信的阶段。迷信封锁了所有外在信息的进入,造成科学的自我封闭状态。

事情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认为经济危机确实已经发生了,尽管有大量的失业、破产、银行流动性不足、通货膨胀严重的问题存在?事情要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认为地球危机确实已经发生了,尽管有大量的物种消失、全球气候变暖、河流和湖泊到处都受到污染、空气质量越来越差、新疾病不断出现、土壤全面的沙漠化等问题到处都存在?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认为教育危机确实已经发生了,尽管整个社会缺乏创新活力、应试教育的缺陷日益显现、科学功利主义日趋严重、基础科学缺乏生气、孩子的负担越来越沉重?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认为家庭危机确实发生了,尽管离婚率不断增高、留守儿童不断增多、临时夫妻和包二奶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家庭暴力不时升温、不孕的人数急剧增加?事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你才认为身体危机确实发生了,尽管肥胖症越来越严重、脑溢血的人越来越多、工作死亡急剧增加?经济危机、全球危机、教育危机、家庭危机、身体危机也许已发生了,但我们依然按照过去的思维在生活和工作,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一样。这种忽视大量事实的行为态度与迷信有什么区别吗?当我们嘲笑看相、算命、看风水的传统迷信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处于现代的意识迷信之中呢?

因此,迷信是一种理性的行为,受到环境的不确定性、认知成本和思维模式的制约。所处的环境越是具有不确定性,认知成本越高,资源越稀缺,思维模式越固定,那么,迷信的程度越高。思维模式的构建和确立为决策提供了简便的规则,但也排挤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形成了人们的“理性无知”。如果没有固有思维模式的障碍,所有决策都会采取理性预期的模式。当一个社会处于读书无用论、诈骗横行的时代,迷信必然猖獗,气功治病、泥鳅治病的迷信也会滋生。这样,减少迷信的办法就是提高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这就需要一个社会实行多元化的、科学普及性的教育,增强人们的劳动努力与劳动成果之间的联系程度,维护社会的公正性。

[2013年7月14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