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大学恋爱:阳光下的花季

大学恋爱:阳光下的花季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想着高中的苦涩和晦暗,让大学披上恋爱的阳光是学子们的心愿。大片大片的恋爱之花开放,成就了大学的花季。各省市的高考成绩大排名机制,各个大学按照等级秩序在规定的名额范围内挑选各省市的最优秀学子的机制,还有那剔除身患疾病、身体残疾或者身心智障的学生的身体大检查机制,都是大学恋爱的助推器。信息充足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对象的迅速分化,恋爱成功率非常高。

大学恋爱:阳光下的花季

大学恋爱的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岸边就是大学校园。通过长时间的赛跑和航行,优秀的学子们爬上了岸边的校园。想着高中的苦涩和晦暗,让大学披上恋爱的阳光是学子们的心愿。冲进大学校园,看着满眼的绿色和青春,学子们开始感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美妙。没有父母的唠叨,也没有高考的压抑,没有财富和地位的悬空,也没有时间的匆忙。一切的一切,好像都为大学的恋爱之花而开放。性格孤僻,身材矮小的人,也许竞争不到高空中的恋爱阳光,林荫道旁兴许挤满了恋爱花草。大片大片的恋爱之花开放,成就了大学的花季。大学校园那浓浓的恋爱之风,让校园外那些偶尔的恋爱奇葩,别有一番风致。爱情的集中与升华,映衬出一个城市夜空的感情与理智的较量。

经济学的冷酷,好像要撕裂情感的面纱,显现出理性的血泪。经济学罗伯特·巴罗在《不再神圣的经济学》中毫无表情地说:“我认为任何社会行为,包括爱情,都是受经济推理的支配的。”享受着爱情的阳光雨露的恋人,愤怒之火油然而生。阳光中没有灰尘,犹如恋爱中没有经济。争辩在继续,情感包装的成本与收益也在不断显露。

恋爱不是一种随机的、无意识的社会活动,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恋爱的缘起可能偶然,但持续不断的交流就代表了某种有价值的心动。身边有那么多俊男倩女,无意识的某种排序就代表了成本与收益的比较,还有自身资源的约束。只要爱情不是某种劣质产品,时间越是充裕,经济越是富裕,爱情的需求就会越多。自然,爱情的养分越丰富,爱情的收益越多,为爱所支付的成本越低,爱情的浓度与数量就会节节攀升。

大学校园的神奇,就在于它能让大学的恋爱成本下降、恋爱的收益增加、让无忧无虑的时间延长、财富与地位隐藏。走进如此神秘的地方,任何凡心都会怦怦直跳,何况青春妙龄的学子呢!

大学的温暖隐匿在高中的寒冬之中。当学子们在吟唱“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的时候,他们也许不知道,高考的炼狱已经为他们铸造了大学的天堂,为他们的大学恋爱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各省市的高考成绩大排名机制,各个大学按照等级秩序在规定的名额范围内挑选各省市的最优秀学子的机制,还有那剔除身患疾病、身体残疾或者身心智障的学生的身体大检查机制,都是大学恋爱的助推器。尽管各个学校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尽管各个学校的排名有很大的差异,但是,有一点是不可改变的:同一个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同质,排名比较接近的大学生越来越同质。他们不仅有高度接近的高考成绩,还有高度接近的聪明才智、青春活力、年龄教育背景、家庭地位和家庭财富。同一个大学的学生之间的年龄、智力水平、青春活力和教育背景的差距,比社会中任何一个企业或者政府部门的人群之间的年龄、智力水平、青春活力和教育背景的差距都小。由于学生上大学的等级与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能到同一所大学求学的学生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财富。除非某些人高考失常而被迫进入较差的大学,某些人在高中超常努力或者高考超常发挥而进入较高等级的大学。在金钱与努力共同铸就的高考成绩中,例外的比例总是越来越小,常态的比例会越来越增加。

高考选拔机制就这样成就了恋爱的信息甄别机制。那些学习较差、智力水平较低,暴力倾向浓重、品格不太好的学生,要么进入了低级别的大学之中,要么被高考机制淘汰。大学就将优秀的、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才聚集在一起,期望赋予大学的灵魂。能来到一个大学的学生,都是同质性的高考产品。大家都是青春学子,学弟学妹年龄十八九,学姐学兄年龄二十一二。身高、长相、偏好、性格就是恋爱需要探索的差异所在。恋爱不仅需要了解对方的智力、才能、品格、疾病状况,而且需要了解家庭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对这些信息的了解需要投入很多的资源,但是,大家都是经过高考战壕胜出的大学生,这种信号机制节省了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搜寻成本。车子、房子、票子,在大学生中不是不重要,而是被过滤掉了,至少是假设应该拥有的东西。

在封闭的校园中,集中居住、集中上课、集中自习,大量的班级、社团、学生会的活动,还有运动会和比赛的频繁,及文艺演出和演讲的交流,都是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方便机制。微信、微博、视频聊天、QQ群、电子邮箱、各种社交平台,还有各种大学网站,都在提供信息。每天生活在一起,走进共同的教室,漫步在人人都经过的街道,便捷的校园内穿梭往来,都降低了学生之间信息收集成本。更何况,学校还是一个熟人社会,每个学生都拥有很多共同认识的同学。过去的同乡、高中校友将大学封闭的院系和宿舍楼间的空隙连接起来,展现出大学的内部交流机制。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和不同院系同学之间的交叉交流,降低了任何一个学生的信息不对称性带来的道德风险问题。即使没有其他熟人做担保,大学的声誉也是一种担保。大学同学之间很少有社会那么严重的暴力行为,人身伤害的担忧在大学很少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充足和信息成本的低廉,减少了大学同学之间交流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尽管所有的谈恋爱都涉及信息不对称性的问题,但是,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可能远远高于校园外的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亲戚除外)。信息充足的一个好处就是大学生之间的恋爱对象的迅速分化,恋爱成功率非常高。

如果信息成本的低廉和信息的充足还不足以激发大学的恋爱热情的话,交易成本的低廉就犹如冬天的一把火。大学的宽容、父母的鼓励、社会的赞许、同学的羡慕,都是培育大学恋爱的肥沃土壤。没有家庭关系的制约,也没有学校的干预,很少有暴力因素和权力参入,学生进入和退出恋爱市场的交易成本都很低。食堂、自习室、宿舍、林边小路、体育场、小树林都是免费的恋爱的场所,比起社会的恋爱多发生在酒吧、咖啡厅、餐馆、电影院、宾馆的成本要低廉得多。高中的背影渐渐消失,炫耀性消费的需求还在空中盘旋,一枝鲜花,一个苹果,一场电影,一顿小吃,幸福的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社会的恋爱更多的是以结婚为目的,因此,房子、车子、存款、工资收入就成为恋爱的门槛。近80%的社会女性表示,择偶时不会考虑收入低下的男友。躲在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免却了收入烦恼的竞争。尽管有人还在抱怨谈恋爱比单身要花费更多,如烛光晚餐、逛街购物、看电影、听音乐会,都有大学恋人的身影出没。

恋爱的火焰在校园燃烧,能量的补充滋润了商家的心田。小吃、食品、水果玫瑰巧克力、香水,只要能让恋人青睐的,价格高点也无妨。没有独立收入来源的学生,之所以敢高价购买校园内的产品,完全是恋爱让他们失去了理智。勇于吃高价的心,好像是恋爱热度的指示器。一个大学的恋爱热度,可以用校内外物品的价格差来表示。大学的校门总是开放的,恋爱中的情侣将消费的热情向校园外蔓延。校园内外的酒吧、咖啡厅、小餐馆、出租屋、美容厅,都不时有情侣出没其间。恋爱的成熟度可以用消费蔓延的幅度来表示。走在消费的小路上,恋爱怎能不反射出经济的身影呢?家庭收入越高的学生,越能支付各种恋爱费用,越能获得恋爱的机会。

青春的男女就在大学校园内走到了一起,滋生了校园周围的恋爱繁荣。情人节的狂欢,玫瑰、巧克力、红酒、香水的价格节节暴涨,映射出一个天然的谈恋爱场所的独特魅力。大学生谈恋爱的时间机会成本很低,至多是校外打工的收入损失或者不上课的损失。相比之下,高中时期的谈恋爱不仅受到学校的压制,而且谈恋爱可能会严重影响高考成绩。因为高考就是同质化的知识内容背诵和理解的竞争,花费时间越多,成绩就可能越好。在大学教育质量滑坡的时代,不上课的损失越来越小。大学考试的松弛,成绩的高度弹性,都让大学生从学习中解放出来。充裕的时间为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恋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恋爱是一场耗费时间的竞赛,我们就可以推知,自由支配时间越多的专业,谈恋爱的比重就越大。中文系、外文系、艺术系的学生比其他同学的时间充裕,文科学生比理工科学生的时间充裕,综合性大学比工科院校的学生的时间充裕。毫不奇怪,文科类的学生比社会科学的学生谈恋爱的比例高,社会科学的学生比自然科学的学生谈恋爱的比例高,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比理工科院校的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要高。在所有学校中,艺术类学校的谈恋爱比例最高。也许,大学生谈恋爱的时间长短和人数比例,间接地量度了大学教育附加值的大小。谈恋爱时间越长和人数越多的大学,其教育附加值可能会越低。许多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恰恰是利用了充裕的时间,还有他人的孤独,捕获了自己的伴侣。(www.daowen.com)

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大规模降低,为大学生普遍谈恋爱提供了天然的基础。时间的充裕和消费支出的可靠保证,支撑了恋爱需求的普遍上升。但更为关键的是,大学不是在家里温暖的怀抱里。由于远离了父母和亲戚,长期处于高度依赖性的大学生就很容易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关系,在学习上可能形成互补、在感情上形成相互依恋。三分之二的大学生承认离开家才真正让自己“大开眼界”,近一半的人觉得离开父母后对生活感觉“一无所知”。最难的挑战是学会与陌生人一起生活、结交新朋友、与不同背景的人打成一片。学习的互补、情感的依赖和生活的相互照料都提升了大学生恋爱的收益。在上网、打电子游戏、玩手机和看电视剧盛行的时代,恋爱的机会成本就更低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拥有共同的理想和情趣、异性的情欲刺激、利益的交换、功利的追求、多元化的恋爱观都在大学生的恋爱市场的各个角落熠熠生辉。大学新生一般需要4个月熟悉新的生活环境,需要5个月才能认清谁会成为自己的朋友。信息收集的差异让大学新生成为爱情试验的基地,二三年级的学生才成为大学恋爱的主角。既没有毕业生的工作困扰,也没有新生的信息困扰。可以对比一下,两年的研究生就会失去许多恋爱的机会。在高度竞争的大学生群体中,从众心理和跟风可能占据主流,炫耀性恋爱可能会推波助澜。

大学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没有太多的奢侈消费,而时间比较充裕,对家庭的条件和地位的考虑较少。所有这一切,都催生了大学谈恋爱的繁荣。大学校园越是连成一片,谈恋爱的风气也就越浓重。随着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的增加,校际之间的恋爱比例会显著下降,不同城市之间的恋爱比例更是急剧下降。尽管电话、短信、网络平台可以弥补信息的不足,但是,距离造成的尴尬却是增加恋爱成本的杀手。由于许多大学都采取本地化政策,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的恋爱模式会有所不同。本地学生没有与家庭分离的依赖感,与高中同学和亲戚的交流会更多。可以预期的是,本地大学生相比于外地大学生在校内谈恋爱的比例要低,但校际之间的恋爱比例会更高。当然,大学谈恋爱会受制于男女的比例。综合性大学的男女比例相当,理工科大学的男性比例过高,而艺术和语言类院校则是女性比例偏高。男女比例的差异造成综合性大学的校内恋爱比例很高,理工科大学的男性和艺术语言类大学的女性在校际之间的恋爱比例会很高。

大学是一个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大学生家庭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远小于社会群体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大学生之间的智商水平平均高于社会的智商水平,其差异程度也小于社会的平均差异程度。因此,在收入和智商比较接近的环境中,大学生中的恋爱比较流行,远高于社会的恋爱频率。但是,在不同等级的大学之间,从职业学院到最优秀的精英学校,如果学费越来越低,那么,大学就是对于高智商和富裕家庭的财政转移。在中国,富裕家庭在收入较高时,却只需要支付较低的教育费用,这就刺激了对精英大学教育的需求。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收入较低却需要支付较高的一般大学的教育费用,这就减少了贫困家庭对大学恋爱的需求。因此,在不同排名的大学中,我们会看到,教育费用越低的精英大学,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越高。教育费用越高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谈恋爱的比例越低。这主要是受制于家庭收入水平和教育费用的结果。绝大部分学生每月谈恋爱的费用,每月大致三五百元,一年四五千元,大致相当于排名靠后的大学所支付的较高学费部分。

但是,富裕家庭对精英大学教育的炫耀性消费,刺激了贫困地区对精英大学的渴求,造成了贫困地区的高中教育的全面畸形化发展。当贫困家庭的学生通过艰苦的高考磨练进入精英大学时,却发现除了高考成绩外,其他的资源都高度不平等。这样,高考机制就将精英大学构造成这样的大学,其中绝大部分学生都来自比较富裕的家庭,少部分学生来自比较贫困的家庭。由于较为富裕的家庭的社会圈子较为广阔,这些大学生的适宜恋爱对象就较为广阔:大学的同学,高中的同学,亲朋好友和父母同事的孩子。对于比较贫困家庭出身的人而言,较高的智力水平与较低的资源条件的不对称性,造成这些人的谈恋爱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高中生群体,亲朋好友和父母的同事几乎被排斥在外。

在等级制的大学环境中,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将恋爱对象集中在专业较差和低年级的学生,以及其他级别较低大学的学生上,而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则将恋爱对象集中在专业更好的学生或大学更好的大学生上。也就是说,如果大学是家庭财富的临时集聚表现,那么,大学的谈恋爱会出现分层现象:贫困家庭的孩子主要与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谈恋爱,富裕家庭的孩子主要与富裕家庭的孩子谈恋爱,跨越富裕与贫穷界限的谈恋爱是比较少的,出现“门当户对”的传统现象。因此,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对其穷人家庭的学生更为有利,而自由找工作对穷人家庭的孩子不利。在社会关系逐渐起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取消大学毕业包分配的机制就是在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逐渐威胁到富裕家庭孩子的就业利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利益保障措施。

大学的恋爱市场是一个低成本进入和低成本退出的接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恋爱对象的强烈竞争和高度可替代性,造成大学生恋爱对象的换手率较高。而且,受制于大学伦理道德,大学生之间的分手成本也很低廉。据估计,大学生谈恋爱的比率大致在50%—80%,而大学毕业的分手率也高达80%。罗伯特·赖特说:“男性的性幻想在本质上往往是视觉性的,而女性的幻想,更常包括温柔的触摸、温柔的耳语,以及其他提示。男性纯粹的狂热能否用来衡量对其婚姻的忍耐力则是另外一个问题。热情迟早会褪去,但是婚姻却要靠尊重、包容、单纯的喜爱和现今尤其需要的决心来维系。”

大学的毕业也预示了大学恋爱花季的结束。大学的自由和恋爱的阳光让学生们更加成熟:拥有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生活知识、拥有更加独立的性格,还目睹了校园外的炫耀性消费的火光燃烧,社会地位所带来的人性辉煌。未来的生活品质需要更具有竞争实力的伴侣来保障,青春岁月留下的痕迹需要金钱的魅力来熨平,女生看重金钱和财富的遗传基因更加暴露。继续恋爱的交易成本在增加,时间耗损的机会成本也在增加,大学式恋爱的收益却在不断下降。许多人更加强壮了、实力更加雄厚了,他们不再满足于校园内的恋爱游戏。他们需要更广阔的空间,也需要更加自由的人身,去追求自己梦想中的伴侣。诚如罗伯特·赖特所说:“青年时期,人们开始获取他们自身的市场价值的反馈,这样的反馈塑造了他们的自尊并且影响了他们将自己的目标定得多高。”即使大学的伴侣是自己梦中的情人,但是,工作的前景和遥远路途的阻拦,也只能和平分手。“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的执著,也抵挡不住距离的折磨。剩下的,就是那些有着同一个梦想、生活和居住在同一个城市的幸运儿。

恋爱只需要情感的承诺,但婚姻却需要生活和责任的承诺,需要友善和良好的品格。看一看查尔斯·达尔文在恋爱走向结婚的旅途中所做的真实内省吧。在达尔文的心中,不结婚则“可以保留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的自由,对于生活方式和细节的选择的自由,同聪明的男人在俱乐部对话的自由,不被强迫去拜访亲戚并处理各种琐事,不用承担养孩子的花费和焦虑”。结婚呢?达尔文继续自白,“结婚则可能会吵架,进而损失时间;不能在晚上读书;变得肥胖和无所事事;感到焦虑和压力;买书和其他东西的钱将会变少,因为如果有很多孩子的话不得不努力挣钱养家”。

毕业时的分手并没有摧毁大学恋爱的繁荣。青涩的高中生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涌入大学,引起大学的阵阵躁动。聆听着母亲的话语,夹杂着对新生活的希望,在学姐学兄的感召下,他们延续着大学恋爱的神话,繁荣着大学的温情脉脉。

[2014年7月8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