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记账
记账,就是对原始凭证所记录的经济业务进行分析,并根据原始凭证确定借贷方的账户名称和金额,编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日记账。这一步骤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做“分录簿”。
经济业务由原始凭证记载与反映,原始凭证即原始记录,具体说明各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是记账的主要依据。也正因为如此,原始凭证必须经过审核,这是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和正确、充分发挥会计监督作用的重要环节。会计人员在收到各种原始凭证时,必须注意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合法、合规、完整与正确。
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分录是通过编制记账凭证加以确定的。记账凭证可分为专用记账凭证和通用记账凭证,专用记账凭证一般有收款凭证、付款凭证和转账凭证三种。企业一般应根据不同的经济业务分别编制不同种类的记账凭证。如果把记账凭证顺序连接起来则类似普通日记账。在我国,企业通常不设普通日记账,仅设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特种日记账。
(二)过账(登记账簿)
过账,又称为登记账簿,是指将经济业务记入日记账后,还要将每笔分录转抄到有关的总分类账中去(可汇总转抄)。过账时,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应进行平行登记。在我国,这一步骤就是将记账凭证的记录全部过入相应的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
过账的目的,是为了归类核算和监督各种资金占用、资金来源、费用成本和收入成果的增减变动情况,并为编制会计报表做好资料准备。因为在日记账中,每一项业务的记录都要涉及两个或更多的总分类账户,不能从中清楚地看出每一总分类账户的变化情况。所以,为了便于系统地了解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增减变化情况,就有必要将日记账中的会计分录转抄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中去。
(三)调整前试算平衡
所谓试算平衡,就是在会计期末当全部会计分录都已经过到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后,利用借贷平衡原理,通过汇总、计算和比较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与完整性[2]。在会计实务中,这一工作是通过编制试算平衡表来进行的。调整前试算平衡,就是在期末账项调整之前所进行的试算。关于期末账项调整的内容,下文再详述。
根据借贷记账法的原则,根据每一笔经济业务做成的会计分录,借贷方的发生额都相等。所以,一定会计期间的全部经济业务做成的会计分录过账后,如果记账没有差错,那么所有账户的借方发生额合计必然等于其贷方发生额合计。因此,我们就可以利用借贷记账法的这一规律来检查账户记录的正确性。试算平衡表的原理就是依据下列两个反映借贷记账法原理的公式设计的:
所有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数=所有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
所有账户期末借方余额合计数=所有账户期末贷方余额合计数
当本期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过入了相关总分类账户后,应该根据账户的记录,分析计算出各分类账户和明细账户的余额,并将其逐一列入工作底稿的“调整前试算表”栏内,借方余额列借方,贷方余额列贷方,进行第一次试算。
(四)账项调整
为了全面、充分地反映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企业在期末结账之前,必须对某些账项进行必要的调整。账项调整就是把那些影响两个或两个以上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在会计期末进行调整。按照配比原则,账簿的日常记录并不能确切地反映全部费用发生和收入取得的真实情况,有些费用和收入的归属期间也未得到妥善解决。所以,企业应当进行调整,把已发生而且应当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管其是否实际收到货币资产或实际支付资金,全部都计为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使本期的收入和本期的费用能在归属期一致的基础上进行配比,以便正确地确定本期产品的生产成本、本期的利润或亏损以及本期期末的资产负债状况。
企业在会计期末进行的账项调整是通过编制调整分录(对账户的日常记录进行补充或校正而编制的会计分录)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正确地计算本期的利润或亏损。
期末结账前需要调整的有关总分类账户,主要有下面五种类型:
1.预付费用的调整
企业在某会计期间付出的现金和银行存款,往往是跨期受益的。如预付的财产保险费、预付的经营性租赁的固定资产租金等。对于这些支出,在支出时,一般借记“预付账款”账户,贷记“银行存款”账户;在会计期末,将本期已受益或已耗用的部分转入有关费用账户。例如,某企业在本年一月份预付某项固定资产租金120 000元,支付时借记“预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由于该项支出的受益期限是12个月,因此,在每个月的月末都要进行调整,该笔分录为:
如果会计期末不作上述调整就编制会计报表,那么每个月就会因为漏记了这笔费用而虚增了当期利润10 000元。
2.预收收入的调整
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确认的收入,往往是按照惯例在提供产品或劳务之前预收对方的款项,如预收的货款等。对于这些收入,在收到款项时,一般作借记“银行存款”账户,贷记有关资金来源账户处理,然后在会计期末,将本期已提供的部分转入有关收入账户。例如,某公司收到客户预付的某固定资产一年的修理费7 200元,收到款项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假定一月份提供的修理业务是全年的十二分之一,则在一月末要进行调整,该笔分录为:
如果会计期末不作上述调整就编制会计报表,那么,对于1月份来说就会因为漏记了这笔收入而虚减本月利润600元。(www.daowen.com)
3.应计费用的调整
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有些费用已经发生,但尚未支付。如流动资金借款利息、租入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等。对于这些费用,由于是受益在先,支付在后,因此,在发生时一般作借记有关费用账户,贷记有关资金来源账户处理,即在支出前的受益期间的期末作出会计调整,计入相应的费用。例如,某企业第三季度流动资金借款利息假定为30万元,那么,在七月、八月两个月,应分别计入各当月费用10万元,该笔分录为:
如果会计期末不作上述调整就编制会计报表,那么七、八月份就会分别因为漏记了这笔费用而虚增当期利润10万元。
4.应计收入的调整
企业在某一会计期间,有些收入已经赚取,但尚未收到,也尚未在账簿中反映。按照收入确认的原则,应该在会计期末对这些收入作出会计调整。例如,某企业按季度收取其对外租赁的写字楼的租金30 000元,第四季度的收款时间是季度末,10月份该企业应收取的租金为10 000元,但实际尚未收到。在十月份这是一笔应计收入,该笔分录为:
如果会计期末不作上述调整就编制会计报表,对于10月份来说,就会因为漏记了这笔业务而虚减利润10 000元。
5.折旧的调整
折旧是固定资产因损耗而转移的价值。按照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购买固定资产的支出是一项资本性支出,但也是一项支付在先、受益在后的预付费用。在其使用过程中资产价值随着固定资产的磨损而逐渐转移,形成折旧费用。因此,每一个会计期末均应正确计算并提取折旧,将应归属于本期的折旧费用调整入账,所以折旧实际上也是预付费用的分期摊转。
为了在账上完整清晰地反映资产的原始成本、每期折旧、累计折旧及资产账面价值,调整时应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等账户,贷记“累计折旧”账户。例如,某企业7月份管理用固定资产应计提的折旧为18 000元,则该笔分录为:
如果在会计期末不作上述调整就编制会计报表,对于7月份来说,就会因为漏记了这笔业务而虚增利润18 000元。
综上可见,做好期末的账项调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期末编制调整分录并过入有关账户,并在工作底稿的“调整”栏记录相应的调整分录。
(五)调整后试算平衡
就一个完整的会计循环来看,至少要进行两次试算:第一次是在对本期(日常)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做出分录并据以入账后进行,即前文所述的调整前试算平衡;第二次是在期末编制调整分录并过入有关账户后进行的,即调整后试算平衡。
因此,在账项调整后,还要编制调整后的试算平衡表,完成工作底稿的编制。有关工作底稿的内容,将在下一节详述。
(六)编制会计报表
在完成了上述工作后,就可以根据工作底稿提供的有关资料编制会计报表了。目前,我国要求企业编制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编制各种管理用报表。
(七)结账并试算
结账是指在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业务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在期末按照规定的方法计算出该期账簿记录的发生额合计数和余额数,并将其余额结转入下期或者转入新账、或予以结清,并且做出结账标志的程序和方法。
在将所有结账分录都过入有关总分类账户后,还要根据各分类账户的余额编制结账后的试算平衡表,进行第三次试算。
综上所述,会计循环的步骤可用图11-2来表示。
图11-2
在每一个会计期间,企业都应按照上述步骤实施工作,本期的终结就是下期的开始,企业会计循环的每个步骤都是以相同的“频率”出现的。当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会计循环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有些步骤可以简化。通常,根据原始凭证记载的经济业务编制会计分录并将其登入日记账、过入总分类账是在各个会计期间内进行的;进行试算、账项调整、编制工作底稿和编制会计报表则通常是按月进行的;而结账工作则通常是在每一个会计年度结束时进行的。但在我国,也有一些企业的会计制度规定月底就要结清过渡性账户,以便按月核算损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