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之心不仅表现在物质的施予,更是一种对他人的苦难、艰辛和懦弱的感受能力,是人类特有的高贵情怀。同时,慈悲之心也是人际交往中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关心,那么家庭就能充满温馨和关爱,社会就会成为一个和谐的大集体。
慈悲之心的核心,在于爱和怜悯。著名的美国聋盲女作家海伦·凯勒说过:“我发现生活很令人兴奋,特别是当你为他人而生活的时候。”获得快乐的最可靠方法是:竭尽全力使别人快乐。如果你努力把快乐送给别人,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一天,有个刚做完眼部手术的孩子,摸索着来到了医院后院,坐在一棵大树下。一片树叶飘到了他的头上,他随手一摸说:“这是杨树叶,还是……”“是杨树叶。”接着,一双大手摸到了他的头上。“小朋友,几岁啦?”“12岁。”“你眼睛不好?”“啊,从小就有毛病。伯伯,您说这世界美丽吗?”
“美啊!你看,这天空是蓝色的,这远处的山雄伟挺立,那云朵洁白可爱。在咱们对面有一泓清水,水面上浮着粉红的荷花,碧绿的荷叶。”当孩子沉浸在欢乐中时,突然,他抓住那个人的手,问道:“伯伯,我的眼睛能治好吗?”
“能,能!孩子,只要你认真配合医生治疗,就会好的。”
“真的?”
“真的!”
“那边是什么?还有那边儿……”
“那边呀?是……”
以后,就时常看见两个人谈天的身影。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盲童终于拆了线,他适应了刺眼的阳光后,便跑向了后院。当他来到那个黑暗中给予他欢乐的地方,用他那明亮的双眼向四周一望,他愣住了。原来,这里没有花木,没有清水,没有大山,有的只是一堵墙壁和一棵老树。在残秋冷风中坐着一个老人,他戴着一副墨镜,身边放着一根探盲棒。老人捧着一片杨树叶,在低低地说着什么。(www.daowen.com)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给予别人,等于给予自己。我们在给予的时候,就注定了获得的渴求,我们给予他人爱、同情和鼓励,然而我们本身并未因为给予而有所减少,反而会由于给予而获得更多。我们把爱、同情、善意给人得愈多,我们所能收回的爱、同情和善意也就愈多。正是有了这种渴求,才使我们的给予有了动力。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更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时刻都在渴求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一颗善良的心,一种爱人的性情,可以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因为,我们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对于个人来说,有慈悲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关心别人,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更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同情,也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使我们的感情更加丰富和细腻,心灵更加安宁快乐。
有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那些热心公益事业的名人、富翁很少有怪僻及其他不良记录,也从来不需要心理医生。世界上存在着这么一条公理:当一个人的付出没有得到金钱和物质的回报时,则可以得到精神愉悦。
一代影后奥黛丽·赫本从小受到基督教科学派的教育,她的信仰建立在人道主义、人性的善良和不断繁衍、生长的自然界中;她的信仰来自那愿意付出一切去改善现状的博爱胸怀。
作为儿童基金会的形象大使,赫本不断地奔波于世界上最穷困、最贫瘠的地方,并且总是精神昂扬,笑容可掬,丝毫不露疲态。
赫本从不像一些女明星,端着架子扭捏作态。她经常摘下墨镜,露出只画了淡妆的面容,一脸随和,与工作人员一起进出,在镜头前悠然自得。她也从没有对着邋遢肮脏的孩子们摆出沉重忧心的面孔,总是毫不迟疑地伸出双手、俯下身,孩子们抬起头,看见的是个平生见过的最亲切的笑脸,是一把最温暖的火烛,一个最美丽的天使。
她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交谈,在破烂的黑板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心,告诉孩子们最基本也是最高尚的爱的含义,帮助小女孩扎起一个与自己一样的发髻,肯定并鼓励她们对美的追求。
赫本到哪里,就点燃哪里,照亮哪里。除了物资,还带去无法计数的温情与感动。纪录片中有一个片断,是赫本和考察团一起离开柬埔寨的一个小小的村落时的情景。在一条窄窄的山边小道上,全村的人们自发地为他们送行,排成了一条长长的队伍。大人们眼里含着泪水,孩子们脸上写满无限的依恋与不舍。也许在他们看来,赫本就是一个真正的天使,赋予他们力量,赋予孩子们奋发与希望。
赫本离开荧光灯下的繁华,走进世界上最穷困的土地,她付出了爱,同时也将名利场中的空虚、寂寞、孤独、惶恐一扫而空,真正成为了一个美丽一生的天使。
高尔基说:“给予,永远比拿愉快。”给予是千种真诚的付出,更是千种无限的快乐。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心存感恩,热心地帮助每个需要帮助的人,关爱每一个需要关爱的人,我们会在这种仁爱而无私的给予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敬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受到“给予别人,快乐自己”的富足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