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农民到军人,从画家到作家,创作了许多在全国影响较大的作品;他坚持美术理论研究,撰写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多次主持参与全国重大学术研讨活动,推介和扶持有发展前途的书画新人,在我国美术界反响很大;他紧盯中国画家和当代画坛的大势,关注雄安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这位著名军旅作家、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美术网总编李人毅。
记者:不久前,你曾来雄安考察,请谈一谈感受。
李人毅:一个多月前,我应约到雄安新区,参观了雄安市民服务中心、千年秀林和雄县宋辽古战道,感触颇深。在雄县晴风阁书画艺术馆考察时,我听了馆长武红玉对雄安书画艺术的介绍及未来发展的思考,看了馆里陈列的书画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它不仅仅是艺术品,还带有雄安历史和民俗的符号,很值得我们更深入地研究。比如画家王福增的作品,他的画里有本土的元素符号,有着浓厚的乡愁情结。这种艺术特性是属于雄安的,也是属于祖国的。我希望雄安的书画艺术品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大花园里的一朵盛开的璀璨的花朵。
记者:请你介绍一下王福增书画艺术的特点。
李人毅:王福增自幼沐浴在乡村自然风光之中,那沃野良田,湿地水网,成为他艺术灵感的源泉和追求的归宿。他的作品都是根据写生作品再创造,都是原创之作。他以乡情为主题,在笔与墨、境与情上下功夫,使艺术质量得以不断提升。走进他的水墨世界,就仿佛置身于一个水色天光的童话境地。在这里,碧水、蓝天、原野、村落都沐浴在天籁之中。这一切都来自画家对笔墨神韵的高度掌控能力,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诉求,形成了自家样式和风格。
王福增大胆地将斧劈皴拉长来表现土坡田埂的厚度,独创了“厚土皴”技法,构成了水乡画作的风骨,起到了学术支撑的作用。为营造梦幻家园的美景,他运用了泼墨、破墨和积墨法,熟练地将这三种方法融为一体,形成了“乡水彩墨法”。这“乡水彩墨法”和“厚土皴法”结合,构架起画家乡情作品的鲜明而独特的学术特征,其中《故乡的原野》,绿地、水塘、耕牛、树林、远山,都被彩墨的剪影融为一体。这种承载着画家浓烈的乡恋,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王福增锲而不舍的主题性创作,是一种呼唤,期盼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的回归,是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画家的乡恋和乡愁。这在近作《月》《煦日晴风》《秋林暮色》等作品中都有所暗示。他作品的核心是在对境、意、情的追求中,达到了审美理想和恰当的表现形式的统一,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他的艺术之路和人生状态等诸多方面,都留给了我们进行深入的学术探求和研讨的空间。
记者:据了解,你不仅仅创作了大量有影响的书画作品,还是一位著名军旅作家,出版过多部有影响的长篇文学著作,有《一个男人的远村》《平型关大捷》《喋血先锋》《雄师苦旅》等。其中《一个男人的远村》获1997 年“东北文学奖”。同时,你还是一位美术评论家,出版过《中国当代画家研究》的花鸟卷和山水卷,难怪你对王福增的艺术有如此深入的研究。(www.daowen.com)
李人毅:我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1969 年参军入伍。从农民到军人,从画家到作家,是部队锻炼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成长的机会。我2002 年进入美术杂志社工作,曾任编辑、记者、主编助理、杂志编委。多年来,我从事编辑和美术理论研究,围绕推动中国当代美术创作健康发展这个中心议题,参与了《美术》杂志重要理论研讨会的策划和报道工作,使我获得真诚的友情和拥有获取更广泛知识的平台。当我离开《美术》任《人民美术网》的总编后,就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美术理论研究上了。这次的雄县之行的收获很大,以后我将继续关注雄安新区的文化脉络的梳理和研究。
记者:作为一名美术理论家,你对雄安文化传承以及书画艺术发展有何展望?
李人毅:我认为,只有了解雄安的文化发展脉络,才有可能谈构架雄安新区的艺术新天地。在雄安本土画家身上承载着这一方水土的文化信息,还有解析雄安艺术从昨天走到今天并面向明天传承之路和文明密码。在当代涌现出许多接地气的文化名人,其艺术成就可圈可点,是他们构成了新区的艺术的基石。此行坚定了我们对画家王福增进行深入研究的决心和信心,这也是我这次到雄安考察的主要目的。
人民美术网将密切关注雄安新区的建设,为其发展助力,对像王福增这样的具有典型性的艺术家的艺术之路、艺术成就,进行深入的学术研讨。当然,我们更期待本地画家不断有新的作品问世,与新区同步发展,融入时代的洪流之中,彰显雄安本色。
记者:你对自己的未来还有何期待?
李人毅:我将继续理论研究,在关注中国画家和当代画坛的大势的同时,用画笔精心创作好每一幅画。总之,坚守初心、忠于艺术是我毕生的追求。
(作者:王渊 《河北经济日报》2020年7月7日刊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