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金师子章》:华严宗的哲学纲领

《金师子章》:华严宗的哲学纲领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上)今亦以法藏《金师子章》为纲领,以叙述华严宗中之哲学,以法藏所代表者。(一)“明缘起”《金师子章》列有十门。《金师子章》以为幻有是幻,因之言色空。(三)“约三性”“约三性”者,《金师子章》云:师子情有,名为遍计。然《金师子章》所说,与此稍异。《金师子章》谓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为幻有;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故生即无生也。

由上所述,可知玄奘所介绍之唯识义中,颇有与中国人思想之倾向不相合者。以外界为吾人之识所现,而吾人之识,亦系“依他起”;此如西洋哲学休谟之说,乃极端主观的唯心论,与常识极相违之说也。上述僧肇之不真空义,亦以诸法“如幻化人”;然其主要意思,在于证明“非无幻化人”。玄奘所述之唯识义之主要意思,则在于证明“幻化人非真人”。主要意思不同,故其所注重亦异也。修行者成佛后,玄奘所述,虽亦不否认其活动;然对于此点,未多言及,盖亦非其所注重也。又谓只有一部分人有佛无漏种子。如此则非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矣。虽亦可谓:识亦“依他起”;其中种子,亦应依他起,故非一成不变者;然至少并世之人成佛之可能不同。其所说修行必有一定的阶段,亦主渐修,不主顿悟也。

在当时,即有不以玄奘所讲佛学为然者,如法藏其著者也。法藏字贤首,姓康。本康居人,其祖父归化中国。法藏于唐贞观十七年,生于长安。曾参加玄奘译经事业,后以与玄奘“见识不同而出译场”。(《宋高僧传》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二)后即发挥杜顺和尚及智俨之说,立华严宗。《宋高僧传》云:

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帝于此茫然未决。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因撰义门,径捷易解,号《金师子章》,列十门总别之相,帝遂开悟其旨。(同上)

今亦以法藏《金师子章》为纲领,以叙述华严宗中之哲学,以法藏所代表者。

(一)“明缘起”

《金师子章》列有十门。所谓十门者,“初明缘起,二辨色空,三约三性,四显无相,五说无生,六论五教,七勒十玄,八括六相,九成菩提,十入涅槃”。(《金师子章》,《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三)“明缘起”者,《金师子章》云:

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三)

此以金喻本体,师子喻现象。本体世界,法藏名之为“理法界”;现象世界,法藏名之为“事法界”。(《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入法界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二七)本体即所谓“自性清净圆明体”。“即是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从本已来,性自满足。处染不垢,修治不净,故云自性清净;性体遍照,无幽不烛,故曰圆明。”(修《华严奥旨妄尽还原观》显一体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七)本体如水,现象如波。水中之波,即现象世界中诸事物也。金师子之所以成,金为因,工匠之制作为缘。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因缘和合,方能生起,所谓缘起也。

(二)“辨色空”

“辨色空”者,《金师子章》云:

谓师子相虚,唯是真金。师子不有,金体不无,故名色空。又复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不碍幻有,名为色空。(《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三至六六四)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是幻像,故名“色空”。此即是空,非绝无诸事物之空也。《华严还原观》云:

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无二,悲智不殊,方为真实也。《宝性论》云:“道前菩萨,于此真空妙有,犹有三疑:一者,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二者,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三者,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此释云:色是幻色,必不碍空;空是真空,必不碍色。若碍于色,即是断空;若碍于空,即是实色。(示三遍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八)

所谓空者,非绝无诸事物之“断灭空”,亦非诸事物以外另有之“色外空”,空亦非另是一物,若然,则空为有矣。《金师子章》以为幻有是幻,因之言色空。所谓空者,即指此耳。故曰“空无自相,约色以明”也。

(三)“约三性”

“约三性”者,《金师子章》云:

师子情有,名为遍计。师子似有,名曰依他。金性不变,故号圆成。(《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须因缘和合,方能生起。但是幻相似有,本无自性,故曰依他,此即《成唯识论》所说之依他起性。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似有,而世俗妄情执之为实有,故“名为遍计”,此即《成唯识论》所说之遍计所执性。至真心本体,常恒不变,乃圆成实性也。此所说圆成实性,与《成唯识论》所说不同。盖《成唯识论》只言一切法皆依他起;识亦依他起。此一切法及识皆依他起之实在性质即名圆成实性。此则以常恒不变之真心本体为圆成实性也。

(四)“显无相”

“显无相”者,《金师子章》云:

谓以金收师子尽,金外更无师子相可得,故名无相。(《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

《华严义海百门》云:

观无相者,如一小尘圆小之相,是自心变起。假立无实,今取不得。则知尘相虚无,从心所生,了无自性,名为无相。(缘生会寂门观无相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二七)

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是真心所现幻有。若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可谓为无相。

(五)“说无生”

“说无生”者,《金师子章》云:

谓正见师子生时,但是金生,金外更无一物。师子虽有生灭,金体本无增减,故曰无生。(《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

《华严义海百门》云:

达无生者,谓尘是心缘,心为尘因。因缘和合,幻相方生。由从缘生,必无自性。何以故?今尘不自缘,必待于心;心不自心,亦待于缘。由相待故,则无定属缘生。以无定属缘生,则名无生。非去缘生,说无生也。(缘生会寂门达无生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二七)

“尘是自心现。由自心现,即与自心为缘。由缘现前,心法方起。”(《华严义海百门》缘生会寂门明缘起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二七)心必有对境,方可自起心法。故由尘之缘现前,心法,即普通所谓心理诸现象者,方起;故尘是心缘。而“尘是自心现”,故心是尘因也。现象世界中诸事物,皆待因缘和合,方能生起。由有待,故缘生无定。缘生无定,故曰无生。然《金师子章》所说,与此稍异。《金师子章》谓现象世界中诸事物,本为幻有;就其为幻而言,则有即非有,故生即无生也。

(六)“论五教”

“论五教”者,《金师子章》云:

一,师子虽是因缘之法,念念生灭,实无师子相可得,名愚法声闻教。二,即此缘生之法,各无自性,彻底唯空,名大乘始教。三,虽复彻底唯空,不碍幻有宛然。缘生假有,二相双存,名大乘终教。四,即此二相,互夺两亡,情伪不存,俱无有力。空有双泯,名言路绝,栖心无寄,名大乘顿教。五,即此情尽体露之法,混成一块。繁兴大用,起必全真;万象纷然,参而不杂。一切即一,皆同无性;一即一切,因果历然。力用相收,卷舒自在,名一乘圆教。(《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四至六六五)

此所谓判教也。华严宗之判教,将佛教中诸派别整齐排比,使其在一整个的系统中,皆自有相当之地位,使诸派别所说之义理,均为一整个的真理之一方面。愚法声闻教,即所谓小乘法也。《华严还原观》云:

由尘相体无遍计,即是小乘法也;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是大乘法也。(示三遍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八)

就上所说三性言之,小乘法指出遍计所执性之为遍计所执性,谓此师子念念生灭,令人不执师子为实有。大乘法指出依他起性之为依他起性,谓此念念生灭之师子,“本无自性,彻底唯空”。然此不过大乘始教而已。更须令人知师子虽为幻有,然有亦无碍,所谓“缘生假有,二相双存”。虽讲空而仍不废有,此乃大乘终教也。然若专就师子之幻有之为幻而言,则空“夺”有;若专就师子之幻有之为有而言,则有“夺”空。如此“互夺两亡,俱无有力,空有双泯”。令人亦不知有有,亦不知有空,所谓“名言路绝,栖心无寄”;此乃大乘顿教。然又须知此真心之体,包罗万象,所谓“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采,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华严义海百门》种智普耀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之全体。《华严义海百门》云:

且如见山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镕融任运门通大小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

此所谓“起必全真”也。惟其如此,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也。谓一即一切,即一有力而收一切;谓一切即一,即一切有力而收一。《华严义海百门》云:

明卷舒者,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融任运门明卷舒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一)(www.daowen.com)

令人知此义者,即一乘圆教也。

(七)“勒十玄”

“勒十玄”者,《金师子章》云:

一,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二,若师子眼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眼;若耳收师子尽,则一切纯是耳。诸根同时相收,悉皆具足,则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三,金与师子,相容成立,一多无碍;于中理事,各各不同,或一或多,各住自位;名一多相容不同门。四,师子诸根,一一毛头,皆以金收师子尽。一一彻遍师子眼,眼即耳,耳即鼻,鼻即舌,舌即身。自在成立,无障无碍;名诸法相即自在门。五,若看师子,唯师子无金,即师子显金隐。若看金,唯金无师子,即金显师子隐。若两处看,俱隐俱显。隐则秘密,显则显著;名秘密隐显俱成门。六,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定纯定杂,有力无力,即此即彼,主伴交辉,理事齐现,皆悉相容,不碍安立,微细成办;名微细相容安立门。七,师子眼耳支节,一一毛处,各有金师子;一一毛处师子,同时顿入一毛中。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如是重重无尽,犹天帝网珠;名因陀罗网境界门。八,说此师子,以表无明;语其金体,具彰真性;理事合论,况阿赖识;令生正解;名托事显法生解门。九,师子是有为之法,念念生灭,刹那之间,分为三际,谓过去现在未来。此三际各有过现未来;总有三三之位,以立九世,即束为一段法门。虽则九世,各各有隔,相由成立,融通无碍,同为一念;名十世隔法异成门。十,金与师子,或隐或显,或一或多,各无自性,由心回转。说事说理,有成有立;名唯心回转善成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五至六六六)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由此而言,则师子亦真心全体也。故“金与师子,同时成立,圆满具足;名同时具足相应门”。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明纯杂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即每一事皆是全理也。就师子眼是真心全体之一点而言,则可谓师子眼是一切,则师子眼为杂;亦可谓一切皆是师子眼,则师子眼为纯。如此,“一一皆杂,一一皆纯”,一一皆为“圆满藏”,“名诸藏纯杂具德门”。

真心为一,现象为多。就一方面言,每一现象皆为真心全体所现,则一即多,多即一,所谓“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华严义海百门》镕融任运门了一多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然若就另一方面言,则现象自是现象。金是理,师子是事;金是一,师子是多。“各住自位”,即各自有其地位。一多虽相容无碍,而自有不同,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门”。

自一方面言,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为真心全体所现,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耳即鼻,鼻即舌。”但自又一方面言,每一事物只是每一事物,耳只是耳,鼻只是鼻,“自在成立,无障无碍”,故“名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与“一多相容不同门”,同注意于各现象之各有自相;但彼就真心与现象之异说,此就各现象之异说。

吾人若注意于现象世界中诸事物,则事物显而本体隐;吾人若注意于本体,则本体显而事物隐,此“名秘密隐显俱成门”。

然则本体与事物,或一或多,或纯或杂,或有力或无力,或为此或为彼,或为主或为伴。主伴者,《华严还原观》云:“谓以自为主,望他为伴;或以一法为主,一切法为伴;或以一身为主,一切身为伴。”(起六观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四十)若吾人注意于师子,则师子即为主,其余一切皆为伴也。虽有如此不同,而皆互不相碍,此“名微细相容安立门”。

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所现。真心包罗一切事物;故现象世界中,每一事物,亦包罗一切事物。此一事物,不但包罗一切事物,并且将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包罗之。彼每一事物中所包罗之一切事物,亦各各包罗一切事物,所谓“一一毛中,皆有无边师子;又复一一毛,带此无边师子,还入一毛中”。《宋高僧传》谓法藏“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取鉴十面,八方安排,上下各一。相去一丈余,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燃一炬以照之,互影交光,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一)盖每一镜中,不止有彼镜之影,且有彼镜中之影之影也。因陀罗网为一珠网,每一珠中现一切珠,又现一切珠中之一切珠,如是重重无尽,此“名因陀罗网境界门”。

说师子以喻现象,即真心之生灭门;说金体以喻本体,即真心之真如门也。真心不觉故动,而有生灭。不觉,即无明也。以上二门,但各就真心之一方面讲;若合两方面言之,则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即阿赖耶识也。说比喻以显真理,“名托事显法生解门”。

一念为真心全体所现,九世亦真心全体所现;故一念即为九世,九世即为一念。《华严义海百门》云:

融念劫者,……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镕融任运门融念劫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百三十)

此所谓九世同为一念。然若就一念中分别,亦不妨有九世;此“名十世隔法异成门”。

总之,一切皆真心所现“各无自性,由心回转”,此“名唯心回转善成门”。

(八)“括六相”

“括六相”者,《金师子章》云:

师子是总相,五根差别是别相。共从一缘起,是同相;眼耳等不相滥,是异相。诸根合会有师子,是成相;诸根各住自位,是坏相。(《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就现象世界中一事物而言,其事物之全体是总相;其中之各部分是别相。此事物及其各部分,皆由缘起,是同相;各部分是各部分,是异相。各部分会合成此事物,则此事物成;此是成相。各部分若不会合而只是各部分,则此事物坏;此是坏相。

(九)“成菩提”

“成菩提”者,《金师子章》云:

菩提,此云道也,觉也。谓见师子之时,即见一切有为之法,更不待坏,本来寂灭。离诸取舍,即于此路,流入萨婆若海,故名为道。即了无始已来,所有颠倒,元无有实,名之为觉。究竟具一切种智,名成菩提。(《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萨婆若义谓一切智。若知现象世界中诸事物,原来所执为实者,本来即空,所谓“更不待坏,本来寂灭”;则如大梦已醒,知原来梦中所有现象,本来无实。《华严义海百门》云:

了梦幻者,谓尘相生起,迷心为有,观察即虚,犹如幻人。亦如夜梦,觉已皆无。今了虚无,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是谓尘觉悟空无所有。(修学严成门了梦幻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三)

又云:

迷者,谓尘相有所从来,而复生灭,是迷。今了尘相无体,是悟。迷本无从来,悟亦无所去。何以故?以妄心为有,本无体故。如绳上蛇,本无从来,亦无所去。何以故?蛇是妄心横计为有,本无体故。若计有来处去处,还是迷;了无来去,是悟。然悟之与迷,相待安立。非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此非两物,不可两解。但了妄无妄,即为净心,终无先净心而后无明,知之。(决择成就门除业报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六)

《华严还原观》云:

如人迷故,谓东为西。乃既悟已,西即是东,更无别东而可入也。众生迷故,谓妄可舍,谓真可入。乃至悟已,妄即是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入五止门,《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九)

梦中执梦中现象为实,此为迷,为颠倒;醒后知梦中现象本来无实,所谓迷及颠倒,亦无有实,知此即已“入真”,“更无别真而可入也”。至此境界,即成菩提矣。吾人必至此境界,所谓“净心”,方觉以前皆不觉也。不觉即无明,所谓“无始无明”也,所谓“非是先有净心,后有无明”也。依此而言,则吾人之修行,其目的乃在达到一新境界;不过此新境界即旧境界,但有觉不觉之异而已。

(十)“入涅槃”

“入涅槃”者,《金师子章》云:

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烦恼不生。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槃。(《大藏经》卷四五页六六六)

修行至最高境界时,不知现象世界,亦不知本体世界。盖若知本体世界时,仍有能知与所知,即主观与客观;本体仍为所知,即仍有妄心分别也。故必“见师子与金二相俱尽”,乃为修行之最高境界也。然至此境界时,亦不可常住涅槃。《华严义海百门》云:

证佛地者,谓尘空无我无相是也。……然证入此地,不可一向住于寂灭。一切诸佛,法不应尔。当示教利喜,学佛方便,学佛智慧。具如此地义处思之。(决择成就门证佛地条,《大藏经》卷四五页六三六)

诸佛于大智之外,仍有大悲。成大智则不住生死,成大悲则不住涅槃。

(十一)主观的唯心论与客观的唯心论

澄观(华严宗第四祖,世称清凉大师。姓“夏侯氏,越州山阴人。以元和年卒”。暡《宋高僧传》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七三七暢)谓《华严》有四法界: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无碍法界,四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法界·玄镜》卷上,《大藏经》卷四十五页六七二)观以上所述,可以知之。又观以上所述,则可知法藏立一常恒不变之真心,为一切现象之根本;其说为一客观的唯心论。比于主观的唯心论,客观的唯心论为近于实在论。因依此说,客观的世界,可离主观而存在也。且客观的世界中,每一事物,皆是真心全体之所现。则其为真,较常识所以为真者,似又过之。玄奘与法藏所说“圆成实性”之意义,各不相同,已如上述。就此点观之,亦可见法藏所说之空,不如玄奘所说之空之空也。又依法藏所说,“事”亦系当然应有者。此亦系中国人之思想倾向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