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有之《老》庄之学,在此时盛行。此时人讲《老》庄,特别注重于所谓有无问题,观上二章所说可见。当时讲佛学者,亦特别注重于所谓空有问题;或言有无,或言空有,空有亦即有无也。或当时讲《老》庄之学者,受佛学之影响,故讲《老》庄时,特别注重于所谓有无问题欤?抑当时讲佛学者,受《老》庄之影响,故于讲佛学时,特别注重于所谓空有问题欤?二者盖均有焉。总之所谓有无,空有,乃《老》庄及佛学所共有之问题,而亦南北朝以后佛学家所讨论最多之问题也。
当时人对于此问题之讨论,有六家七宗。日本安澄《中论疏记》云:
梁释宝唱作《续法论》,云宋释昙济作《六家七宗论》,论有六家,分成七宗。一本无宗,二本无异宗,三即色宗,四心无宗,五识含宗,六幻化宗,七缘会宗。今此言六家者,于七宗中除本无异宗也。有人传云此言不明。今应云,于七宗中除本无宗,名六家也。(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三)
吉藏云:
什法师未至长安,本有三家义。一者释道安明本无义。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疑当为末)有;若诧(当为托字)心本无,则异想便息。……详此意安公明本无者,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故云本无。此与方等经论,什肇山门,本无异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释道安《本无论》云: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众经,皆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谓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夫人之所滞,滞在未有。若托心本无,即异想便息。(《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二)
什法师谓鸠摩罗什。据《高僧传》本传,(《高僧传》卷二)什于姚兴弘始三年(西历四〇一年)入长安。在此时之前,道安已先在长安,大弘佛法。道安为晋代一大佛教领袖。本在襄阳,为秦军所获。后居长安。秦主苻坚,极尊礼之。“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译出众经百余万言。”(《高僧传》卷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三五四)以晋太元十年(西历三八五年)卒,年七十二。(同上页三五三)元康《肇论疏》谓道安作《性空论》。本文今不传。据吉藏所说,则道安之《性空论》,即“一切诸法,本性空寂”之义。此本无宗也。若只依“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二句言,则此宗与本无异宗,无大差别。惟若吉藏所说,则此宗与僧肇所说“不真空”之义相同。当于下另论之。
吉藏续云:
次琛法师云:本无者,未有色法,先有于无,故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此释为肇公《不真空论》之所破。亦经论之所未明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琛法师)制论云:夫无者,何也?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者也。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生也。《山门玄义》第五卷,《二谛章》下云:复有竺法深即云:诸法本无,壑然无形,为第一义谛;所生万物,名为世谛。(《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三)
安澄并云:“深法师者,晋剡东仰山竺潜,字法深,姓王,琅琊人也。年十八出家。……以晋宁康二年(西历三七四年),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焉。言深法师者有本作琛字。”(同上)按竺潜,《高僧传》卷四有传。同时竺法汰亦有本无义。《高僧传》云:“竺法汰东管人。少与道安同学,虽才辩不逮而姿貌过之。……以晋太元十二年(西历三八七年)卒,春秋六十有八。……汰所著义疏,并与郄超书论本无义,皆行于世。”(《高僧传》卷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三五四至三五五)僧肇《不真空论》所破本无义,元康《肇论疏》以为即法汰之说。此本无异宗。此宗所持,实即《老子》“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说。盖以《老》学讲佛学也。
吉藏续云:
第二即色义。但即色有二家。一者,关内即色义。明即色是空者。此明色无自性,故言即色是空,不言即色是本性空也。此义为肇公所呵。肇公云:此乃悟色而不自色,未领色非色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此师意云:细色和合,而成粗色。若为空时,但空粗色,不空细色。望细色而粗色不自色。故又望黑色而是白色,白色不白色。故言即色空,都非无色。若有色定相者,不待因缘,应有色法。又粗色有定相者,应不因细色而成。此明假色不空义也。(《中论疏记》卷二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
关内为何人,安澄未言及。“望黑色而是白色”一语,亦颇费解。此义大意谓粗色是空,细色不空。粗色所以是空者,以其无定相也。盖仅谓色无定相,不言色性本空。故僧肇谓为:“悟色而不自色,未领色非色也。”安澄云:“但知色非自色,因缘而成。不知色本是空,犹存假有也。”(同上)此即色义中第一家。此宗所持,其详不可知。但就此所说观之,则颇似今科学家对于外物之见解。如所谓元子电子等,细色也;此系不空者。如元子电子等所组成之具体的物,粗色也;此乃是空者。
吉藏续云:
次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明即色是空,故言即色游玄论。此犹是不坏假名,而说实相。与安师本性空故无异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支道林即支遁。《高僧传》曰:
支遁,字道林。本姓关氏,陈留人。或曰河东林虑人。……家世事佛,早悟非常之理。……年二十五出家。每至讲肆,善标宗会,而章句或有所遗。……遁常在白马寺,与刘系之等,谈《庄子逍遥篇》云:各适性以为逍遥。遁曰不然。夫桀纣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彼亦逍遥矣。于是退而注《逍遥篇》,群儒旧学莫不叹服。……以晋太和元年(西历三六六年)……终于所住,春秋五十有三。(卷四,《大藏经》卷五十页三四八至三四九)
安澄云:
《山门玄义》第五卷云:第八支道林著《即色游玄论》云: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彼意明:色心法空名真,一切不无空色心是俗也。述义云:其制《即色论》云:吾以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斯言矣。何者?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恒寂。然寻其意,同不真空。正以因缘之色,从缘而有。非自有故,即名为空。不待推寻破坏方空。既言夫色之性,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然不偏言无自性边,故知即同于不真空也。(《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www.daowen.com)
《高僧传》本传亦称支遁作《即色游玄论》。《世说新语》谓支道林作《即色论》,注云:
支道林集妙观章云:“夫色之性也,不自有色。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文学》,《世说新语》卷上之下,《四部丛刊》本,页十九)
此与吉藏所说略同。此谓色之本性即空。不只粗色空,细色亦空。知色之本性即空,则即有色吾亦知其为空,故可即色而游玄矣。《高僧传》本传又称支遁作《圣不辩知论》。安澄所引,“知不自知,虽知恒寂”。似即《圣不辩知论》中所说之义。此即色义中第二家。此与僧肇不真空义同;其《圣不辩知论》与僧肇之《般若无知论》义亦同。
吉藏续云:
第三温法师用心无义。心无者,无心于万物,万物未尝无。此释意云: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心体虚妄不执,故言无耳。不空外物,即万物之境不空。(《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山门玄义》第五云:第一释僧温,著《心无二谛论》云:有,有形也。无,无像也。有形不可无,无像不可有。而经称色无者,但内止其心,不空外色。……《二谛搜玄论》云:晋竺法温,为释法琛法师之弟子也。其制《心无论》云:夫有,有形者也;无,无像者也。然则有象不可谓无,无形不可谓无。(当作有)是故有为实有,色为真色。经所谓色为空者,但内止其心,不滞外色。外色不存余情之内,非无如何?岂谓廓然无形,而为无色乎?(《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
《高僧传》法深(竺潜)传中附有竺法蕴,未知是否即法温。吉藏《二谛章》卷上述心无义,亦与上述略同。此宗所持,与庄子同,盖以庄学讲佛学也。此心无宗。
【注】此外《世说新语》云:“愍度道人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有伧人来,先道人寄语曰:‘为我致意愍度,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尔,无为遂负如来也。’”(《假谲》,《世说新语》卷下之下,页二十八)注云:“旧义者曰:种智有是,而能圆照。然则万累斯尽,谓之空无;常住不变,谓之妙有。而无义者曰:种智之体,豁然太虚。虚而能知,无而能应。居宗至极,其唯无乎?”(同上)此注所引,未知是否即支愍度心无义原文。《高僧传·竺法汰传》云:“时沙门道恒颇有才力,常执心无义,大行荆土。汰曰:‘此是邪说,应须破之。’乃大集名僧,令弟子昙一难之,据经引理,析驳纷纭。恒仗其口辩,不肯受屈。日色既暮,明旦更集。慧远就席,设难数番,关责锋起。恒自觉义途差异,神色微动,麈尾扣案,未即有答。远曰:‘不疾而速,杼柚何为?’座者皆笑矣。心无之义,于此而息。”(卷第五,《大藏经》卷五十页三五四)法温,支愍度,道恒俱执心无义。安澄云:“高僧中沙门道恒,执心无义,只是资学法温之义,非自意之所立。后支愍度追学前义。”(《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四)然支愍度道恒年辈俱早于法温。安澄此言有误(说详陈寅恪先生《支愍度学说考》)且就上所引观之,则支愍度道恒之心无义与法温所持,亦不相同。盖法温所持,注重在不空外色。支愍度所持,注重在证明心体之为“豁然太虚”。道恒所持虽未详,然慧远攻之云:“不疾而速,杼柚何为”,似道恒亦注重在证明心“虚而能知,无而能应”。
吉藏续云:
此四师(道安,法深,支遁,法温)即晋世所立矣。爰至宋大庄严寺昙济法师著《七宗论》还述前四,以为四宗第五于法开立识含义。三界为长夜之宅,心识为大梦之主。今之所见群有,皆于梦中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即倒惑识灭,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山门玄义》第五云:第四于法开著《惑识二谛论》,……以惑所睹为俗,觉时都空为真。”(《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于法开,《高僧传》云:“不知何许人,事兰公为弟子。”(卷四,《大藏经》卷五〇页三五〇)兰公为于法兰,《高僧传》卷四有传。此识含宗。
古藏续云:
第六壹法师云: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以来,未始有也。(《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玄义》云:第一释道壹,著《神二谛论》云:一切诸法,皆同幻化。同幻化故,名为世谛。心神犹真不空,是第一义。若神复空,教何所施。谁修道隔凡成圣,故知神不空。(《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
《高僧传》谓:“道壹姓陆,吴人。……从汰公受学。……晋隆安中(西历三九七至四〇一年)遇疾而卒,春秋七十有一。”(卷六,《大藏经》卷五〇页三五七)此幻化宗。
吉藏续云:
第七于道邃明缘会故有,名为世谛。缘散故即无,称第一义谛。(《中观论疏》卷二末,《大藏经》卷四二页二九)
安澄云:
《玄义》云:第七于道邃著《缘会二谛论》云:缘会故有是俗,推拆无是真。譬如土木合为舍,舍无前体,有名无实。故佛告罗陀:坏灭色相无所见。(《中论疏记》卷三末,《大藏经》卷六五页九五)
“于道邃敦煌人,……年十六出家,事兰公为弟子。”(《高僧传》卷四,《大藏经》卷五十页三五)一切诸法,众缘会合即有,缘散即无。如一房舍,土木合即有,散即无。此缘会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