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蒙古的兴起及西夏的灭亡介绍

蒙古的兴起及西夏的灭亡介绍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古兵退走后,西夏修复了被破坏的诸城堡,庆幸蒙古没有深入,大赦境内,将都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蒙古击败西夏军,俘高逸,高逸不降被害。役属蒙古之后,蒙古的征发日多,使西夏疲于奔命,于是西夏朝野上下对这种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与蒙古的关系逐渐疏远。此时,西夏抗蒙派得势,驳回蒙使的恐吓,宣布准备迎战。

蒙古的兴起及西夏的灭亡介绍

三、蒙古的兴起及西夏的灭亡

乾二十四年(1193年)九月,仁孝病近,子纯继立,是为桓宗。此时,蒙古在漠北兴起。铁木真统领着强悍善战的蒙古部,在连续不断的战争行动中,最先攻破了泰亦赤兀部,接着又联合克烈部长王罕,先后征服了札只刺、蔑儿乞、弘吉刺、塔塔儿诸部。旋与王罕失和相对抗,1203年大破克烈部,王罕走死,加以并灭,拓地便西接乃蛮境土。次年又进攻乃蛮,打败塔阳汗,收取其地。至此,蒙古所有地区完全为铁木真所统一:东起黑龙江上游,西达阿尔泰山的辽阔草原,都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公元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被贵族会议公推为大汗,号称成吉思汗

▲石碑座

(西夏 西夏8号陵出土)

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诸部的同时,开始向外扩张。天庆十二年(1205年)三月,成吉思汗消灭乃蛮部后,率军第一次侵入西夏,追击逃入西夏的克烈部首领亦剌哈桑昆,攻破西夏边境城堡力吉里寨,毁其墙垒。纵兵掳掠瓜、沙诸州。进至经落思城,夏攻破之,并略取旁近诸地,掠其牲畜人口。四月,蒙古军带着大量战利品和无数骆驼、羊、马返回漠北。这只是一次抄掠性的战争。蒙古兵退走后,西夏修复了被破坏的诸城堡,庆幸蒙古没有深入,大赦境内,将都城兴庆府改为中兴府。[74]

天庆十三年(1206年)正月,镇夷郡王李安全废黜桓宗纯,自立为帝,是为襄宗。李安全是祟宗乾顺的孙子,其父仁友因杀任得敬有功,进封为越王。仁友病故后,安全请求承袭父爵,桓宗不许,降封为镇夷郡王,由此记恨,终于废桓宗而代之。事隔两月,桓宗突然死去,年仅三十岁。应天三年(1207年)八月,成吉思汗以西夏不肯纳贡称臣,第二次侵入西夏,攻破斡罗孩城(即兀剌海城),四出掳掠。西夏集右厢诸路军抵抗,蒙古军见西夏兵势尚威,不敢贸然骤进。第二年二月,蒙古军因粮草匮乏退兵。

应天四年(1209年)秋,成吉思汗积极作侵金准备,为防止从侧后来的威胁,必须先征服西夏。于是发兵第三次侵入西夏,从兀剌海西关口进入河西。夏襄宗李安全以太子承祯为主帅,以大都督府令公高逸为副元帅,率兵五万抵抗。蒙古击败西夏军,俘高逸,高逸不降被害。蒙古军攻兀剌海城,宋将出降,太傅西壁氏率兵巷战,力尽被俘。蒙古军长驱直入,进攻中兴府外卫要冲克夷门(今三关口)。嵬名令公率西夏宋军五万拒战,挫败蒙古军,双方相持了两个月。待西夏宋军斗志松懈,蒙古军设伏擒嵬名令公,攻下克夷门,进围中兴府。中兴防守坚固,不能攻下,蒙古军遂引河水灌城,居民被淹死无数。后外堤决,蒙古军营反被倒淹,只得撤围。成吉思汗派使者入城谈判,迫使安全纳女请和,每年向蒙古纳贡。西夏经过这次打击,向金求援又遭到拒绝,遂转而采取臣服蒙古,向金国进攻的政策。

彩绘泥塑佛像头

(西夏 贺兰县宏佛塔出土)

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七月,齐王尊顼废安全,自立为帝,是为神宗。遵顼即位后,不再向金朝求册封,而依附蒙古攻打金国,双方迭起兵争。自光定元年(公元1211年)攻陷分、泾二州,进围平凉城,到光定六年(公元1216年),先后攻破金朝的保安军、庆阳府、巩州、泾州、分州、庆、原、延安、临洮府、定西城等。成吉思汗战略的第一步目的达到了,他不但获得了大量战利品,取得经济上的补给,又可以利用西夏来夹攻金朝。对西夏的进攻,金朝也时时进行报复。

光定六年(公元1216年),一支蒙古军经西夏国境进攻金国关、陕地区,西夏出兵配合蒙古,打下潼关。次年,蒙古征调西夏兵从其攻金,西夏军被金人打败,损失甚重。自降蒙以来,西夏虽借蒙古之势屡屡攻掠金国州县,但金人抗蒙不足,打西夏则绰有余裕,所以西夏获利并不多。役属蒙古之后,蒙古的征发日多,使西夏疲于奔命,于是西夏朝野上下对这种政策产生了怀疑和不满,与蒙古的关系逐渐疏远。光定七年(公元1217年),成吉思汗决定进兵西域,又命西夏出兵随征,被西夏拒绝,遂遣一支军队攻夏。此时西夏毫无准备,到城不能御,蒙古军再次包围中兴府,李遵顼命儿子德仁降守都城,自己逃到西凉。德仁只好遣使请降。成吉思汗决定暂时放下西夏,专事西征,蒙古军不久退走。李遵顼返回中兴府。

▲银盒

(西夏 灵武横山出土)

▲灰陶卷鬃兽面纹瓦当

(西夏 西夏墓出土)

蒙古军退走后,李遵顼试图联金抗蒙,遭到金的拒绝。光定十三年(公元1223年),遵顼派德仁率兵攻金。但德仁认为,金之兵势尚强,双方应约和结盟,遵顼拒而不听。德仁以退避太子位,削发为僧相对抗,结果被囚禁于灵州城内。对此,御史中丞梁德懿曾上书说:“国家用兵十余年,田野荒芜,民生涂炭,虽妇人女子,咸知国势濒危,而在廷诸臣,清歌夜宴,舌结口钳。太子以父子之亲,忧宗社之重,毅然陈大计、献忠言,非得已也。”他劝神宗召太子还宫复位,或许“臣民忧服,危者得安。”[75]遵顼勃然大怒,将梁德懿罢官。由于夏金兵争十余年,精锐皆尽,两国俱伤,又频为蒙古所攻,已力不能支,而国内上下也怨声载道,李遵顼只好于同年十二月,让位于次子李德旺,是为献宗。李遵顼自称太上皇。

德明即位后,改变其父的政策,决定与金国约和。乾定二年(公元1224年),夏金和议成,称“兄弟之国”。德旺见成吉思汗统兵西征未回,遣使去联络漠北诸部,共抗蒙古。成吉思汗闻西夏阴蕃异图,即密令经略中原汉地的统军孛鲁率军攻夏。秋天,孛鲁率大军攻破银州(今陕西米脂县)杀夏军数万,俘其大将塔海,掳掠牲口、牛、羊、马、驼数十万。

乾定三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从西域返回蒙古,决意彻底消灭西夏。次年(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遣使责西夏不派兵随从西征并出言不逊之罪。此时,西夏抗蒙派得势,驳回蒙使的恐吓,宣布准备迎战。成吉思汗率劲旅伐夏,攻下黑水等城,驻兵肃州之北,四出抄掠。接着连破兀剌海诸城,进至贺兰山。另一路蒙军自畏兀儿境东进,攻取沙、肃、甘诸州,直逼西凉府(今甘肃武威市)。蒙军攻西凉府,西夏宋将力屈投降,蒙军进至河曲,取应理(今宁夏中卫市)等县。这时德旺忧惧而死,其侄南平王睨继位,是为末帝。

十一月,成吉思汗率军进攻灵州,遣嵬名令公统率五十万军队来援,两军发生激战,尸体堆积如山,夏军被歼。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春,成吉思汗留蒙军一部继续攻中兴府,自己率师渡河,占领积石州,进入金国境内,攻克临洮府、西宁、德顺等州。六月,继续向南进兵,至秦州清水(今甘肃清水县),七月病死。鉴于中兴府已被围半年,粮尽援绝,末帝李睨献城投降,被蒙军执杀,西夏灭亡。

西夏灭亡后,原来的西夏人或从军,或迁徙,散居于大江南北,大量的西夏人逐渐融于汉族之中。

附:西夏帝系表

(1)景宗李元昊(1031~1045年)

(2)毅宗李谅祚(1048~1067年)

(3)惠宗李秉常(1067~1089年)

(4)崇宗李乾顺(1086~1139年)

(5)仁宗李仁孝(1139~1193年)

(6)桓宗李纯(1193~1206年)

(7)襄宗李安全(1206~1211年)

(8)神宗李遵顼(1211~1223年)

(9)献宗李德旺(1223~1226年)

(10)末帝李(1226~1227年)

【注释】

[1]《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2]《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3]《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4]浦涪河的方位,据吴天墀先生在《西夏史稿》第20页注在“今宁夏吴忠市南”。此据宁夏交通厅编《宁夏交通史》(先秦—中华民国),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吴天墀:《西夏史稿》,第20~21页。

[6]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七。

[7]戴锡章:《西夏纪》卷四。

[8]范仲淹:《范文正公集·答赵元昊书》。

[9]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

[10]《宋史》四八五,《夏国传上》。

[11]从前误译为“大白上国”,此据黑城出土实物改正,见孟列夫著《哈拉浩特出土西夏汉文典籍题录》所附图版。

[12]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

[13]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载《西北史地》1984年第2期。

[14]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

[15]张鉴:《西夏纪事本末》卷前附图。

[16]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

[17]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一○。

[18]吴广成:《西夏书事》巷十一、卷十八。

[19]汪一鸣、钟侃:《西夏都城兴庆府初探》,载《西北史地》1984年第9期。

[20]《弘治宁夏新志》卷六。

[21]《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2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www.daowen.com)

[23]《西夏纪》卷二一,点校本第502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24]已经发现和出土的西夏官印,以西夏文“首领”二字印为数最多,详见罗福颐,李范文等著《西夏官印汇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5]开封是北宋首都,西夏似不应以“开封府”为首都机构,疑为“兴庆府”。见史金波:《西夏文化》,第110页。

[26]《宋史·夏国传上》载,元昊“设十六司于兴州,以总庶务。”不载各司之名。此据《番汉合时掌中珠·人事下》记其各司之名,可能与元昊原来的设置不尽相同。

[27]黄振华:《评苏联近三十年的西夏学研究》,载《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第2期。

[28]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29]李范文:《西夏官附封号表考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

[30]在早期的报道中译作《天盛年改新定法令》,或《天盛年改新定禁令》,这是因为西夏文的“旧”字和“年”字在字形上很相似,加上古籍印刷不清,不易辨认而造成的。

[31]从前昧于资料缺乏,对于此处记载的“律”,究竟是指乐律还是指法律,不能定论。后来笔者详细看了法典的序言,知道这部法典成文后经仁孝皇帝亲自赐名为《天盛改旧定新律令》。但“改旧定新”四字是原苏联学者登录时用现代语言直译过来的,按古代汉语翻译庄重文本的典雅程式,“改旧定新”应该译作“革故鼎新”才更贴切,法典的正确译名应是《天盛革故鼎新律令》。又汉语的“革故”和“鼎新”词义相合,所以《宋史》简捷记作《鼎新律》。

[32]《天盛改旧定新律令》一至七章的俄译本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年底出版。自第八章以后尚未正式出版,故只能简介其内容。

[33]克恰诺夫:《十二世纪西夏法典》,译文载《西北史地》1985年第4期。

[34]《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35]《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36]《宋史·兵志》。

[37]《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

[38]《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下》。

[39]司马光:《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卷五○,《论西夏札子》。

[40]李蔚:《试论西夏的历史地位》,载《西夏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

[41]《元文集》卷五○,《知太史院事郭公行状》。

[42]《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

[4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

[44]曾巩:《隆平集》卷二○,《西夏》。

[45]《宋会要辑稿》卷三九,《食货》。

[46]《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

[4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

[48]《西夏纪》卷四,点校本,第112页。

[49]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一。

[5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四九。

[51]《宋史》卷一八六,《食货志》。

[52]史金波:《西夏汉文本〈杂字〉初探》,载《中国民族史研究》第二辑,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

[53]此据宁夏交通厅编《宁夏交通史》(先秦一中华民国)第三章《西夏至元代道路布局的变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54]《旧唐书》卷一九八,《党项羌传》。

[55]《宋史·夏国传》。

[56]《辽史补遗》。

[57]《梦溪笔谈》卷二五。

[58]李范文:《西夏皇帝称号考》,载《西夏研究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

[59]《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

[60]聂鸿音:西夏译本《论语全解》考释,载《西夏文史论丛》(1),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

[61]聂鸿音:《〈孟子传〉的西夏文译本》,载《民族古籍》1991年第2期。

[62]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笫6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年。

[63]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斡公画像赞》。

[64]史金波:《西夏文化》,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页。

[65]余阙:《青阳先生文集》卷四,《送归彦温赴河西廉访使序》。

[66]江应梁主编:《中国民族史》(中),民族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页。

[67]柯文辉:《西夏柱础——西北石刻之王》,载《工商时报》1989年4月25日。

[68]熊克:《史兴小纪》卷四。

[69]刘建丽,汤开建:《金夏关系述评》,载《西北师院学报》1986年第2期。

[70]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五。

[71]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五。

[72]史金波:《西夏“秦晋国王”考论》,载《宁夏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

[73]吴广成:《西夏书事》卷三七

[74]据《金史》交聘表载,公元1166年至1206年,夏国社会使节中,“中兴府”一词已出现14次,似在1205年之前已有中兴府之称。

[75]戴锡章:《西夏纪》卷二七,点校本第66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