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厥侵扰的平息
隋统一以后,政治稳定,经济、文化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社会逐渐繁荣,奠定了李唐王朝兴盛的基础。与此同时,突厥族的兴起也给西北地区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成为隋代和唐初中央政府着力解决的一大难题。
突厥,本来是西域的一个小国。对于其族源问题,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其中一种说法认为,突厥的祖先是十六国末期居住在今宁夏南部一带的“平凉杂胡”[1],更多的说法认为突厥出自铁勒集团。铁勒,历史悠久,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称谓。汉魏时期称“丁零”,北魏时期叫“高车”,降至隋唐则称为“铁勒”。其分布范围很广,《隋书·铁勒传》云,共有四十余部,虽然姓氏有别,但总号为铁勒。突厥属其一支,主要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唐努山、萨彦岭一带,后来迁徙至今天山东麓。突厥征服漠北铁勒的时间,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大致可以推测为公元6世纪中叶。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突厥乙息记可汗死,其弟木杆可汗继位,一个强大的突厥汗国已经建立,国富民强,其野心也逐渐扩展。北周采取和亲政策,北齐也极力讨好突厥。木杆可汗死后,其弟他钵可汗即位,并公开对其部众说:“但使我在南两儿(指北周、北齐)孝顺,何忧无物邪。”[2]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他钵逼请和亲,北周只好将赵王宇文招女儿册封为千金公主嫁给他钵。
隋初,他钵死后,其侄沙钵略继为突厥可汗,千金公主又按照突厥继婚制习俗嫁给沙钵略。千金公主对隋朝北周怀恨在心,一心想恢复宇文政权,怂恿沙钵略进攻隋朝。这正迎合了沙钵略扩张的野心,于是沙钵略打着替北周复仇的旗号,率四十万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兰州、临洮一线守将皆战败,当时的宁夏地区处于防御突厥的最前沿。沙钵略兵分两路,从木峡(今宁夏固原县西南)、石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二道纵兵南下。一时间“武威、天水、安定、金城、上郡、弘化、延安,六畜咸尽”[3],整个西北地区都受到骚扰,严重地威胁着刚刚建立起来的隋朝政权。隋文帝下诏讨伐,以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窦荣定,左仆射高颎,右仆射虞庆则为元帅,出兵迎击沙钵略大军。隋大将韩僧寿率军于鸡头山(今六盘山)大破突厥。杨洸统兵在原州道与突厥相逢,大败突厥。
虽然沙钵略已成为突厥国可汗,但其继承并不合法,不为其他势力集团所首肯,这时的突厥内部实际上已经分裂成若干股势力,对外虽称统一,实际上各行其是。
▲史铁棒墓志
(唐 原州区南郊乡羊坊村出土)(www.daowen.com)
隋文帝洞察这一局势,采纳了大臣孙晟“远交近攻”的计谋,进行了一系列旨在分裂突厥内部的活动。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朝以卫王杨爽等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进攻东突厥,首先击溃沙钵略部,又命河间王杨弘率大将赵仲卿、庞晃等,领兵出灵州道,在贺兰山斩杀敌千余人。尚书、左仆射高颎引兵出击宁州道(今甘肃宁县),内史监虞庆则领兵出原州道(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分路袭击突厥。沙钵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靠隋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沙钵略受到了西突厥和契丹的两面夹攻,求救于隋,向隋文帝奉表称臣。隋文帝一面允许沙钵略率部众从大漠南移居白道川内,派杨广率兵增援,补充衣食,并赐以车服鼓吹;另一面封沙钵略妻子周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并赐姓杨。
整个宁夏在当时都是政府重点防御突厥的地区,灵州、原州更是设防重镇,特别是灵州军事地位尤为重要,经常有朝廷大员驻守。先后担任过灵、原二州总管的有杨爽、元褒、贺若谊、王世积、元胄、姚辩、崔弘度、独孤楷、庞晃、段文振等人,杨广、杨素等人也不时领兵驻此,隋朝著名的大将多数都曾在宁夏抗御突厥。为遏制突厥人南下,隋采用了修筑长城这一古老的方式。开皇五年(公元585年),朝廷命司农少卿、安固县公崔仲方发丁三万,在朔方(今陕西横山县)、灵武(今宁夏灵武市)一线修筑长城。这条长城,东起黄河,西止绥州(今陕西绥德县),绵延七百余里。第二年又命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人,在朔方以东的险要处筑修数十座城池,以防突厥入侵。后来又不断地对这段长城进行补充修筑和维修,时间一般都很短,多在一二旬之内,但人数却很多,有十万、二十万甚至达百万之众。由于劳动非常艰苦,死者甚多,有时高达十有五六。[4]
对于突厥侵扰,除去守御外,隋军也常采用主动迎击的战术。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廷命蜀王杨秀率兵出灵州道迎击突厥。第一年又派高颎与大将出兵朔州道,右仆射杨素率大将李彻、韩僧寿出灵州击突厥。雍虞闾联合西突厥玷厥可汗进攻染干,尽杀其兄弟子侄,染干只身与长孙晟等数骑逃入隋朝。隋便拜染干为启民可汗,于朔州筑大利城安置其部众,并妻之以义成公主。为躲避雍虞闾侵袭,启民可汗率众迁于黄河以南,并在夏、胜二州之间,“发徒掘堑数百里,东西拒河,尽为启民畜牧之地”。于是,隋命越国公杨素率大将分四路出灵州、庆州(今甘肃庆阳县)等地攻击雍虞闾。结果,突厥每夜自惊,传言隋军杀到,隋军未至,雍虞闾便被其部下所杀。文帝后期,启民可汗统一了大漠南北,会同杨素平息了东突厥内乱,至此,突厥的侵扰暂时宣告平息。启民可汗去世以后,其子始毕可汗势力不断壮大,对隋重新构成威胁,曾围攻隋炀帝于雁门。隋末天下大乱,突厥势力借机强盛。
▲持笏板侍者壁画
(隋 原州区南郊乡小马庄村出土)
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以后,即派将军大府司马刘文静出使突厥,甚至不惜称臣以讨好突厥。始毕可汗也赠马千匹,并遣骑兵二千助唐军攻占长安,突厥因此而自恃有功于唐,非常骄横,李渊也思中原未定,无暇顾及。薛举起兵后,即派其部将宗罗攻陷平凉郡(今宁夏固原县),北与突厥颉利可汗联络。李渊十分不安,遣宇文歆以重金、帛匹贿赂颉利,突厥遂与薛举绝交,[5]又一次帮助了李渊,但灵、原二州成了突厥经常扰掠的对象。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突厥以万骑进犯原州,尉迟敬德领兵抗击。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颉利又遣数千骑兵进入灵、原等州。最严重的是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颉利、突利两可汗联手,突厥举国出动,入寇原州,连营南下,直逼长安。长安城十分混乱,有人甚至建议弃城东迁。后秦王李世民挂帅征讨,使计离间颉利、突利关系,才使情况稍有缓和。在以后短短的几年中,灵、原二州遭受了突厥猛烈的攻击,有时多达十几万人,双方互有胜负。突厥可汗降唐后,颉利可汗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战败被俘,这时降唐的突厥人有十万余众,被安置在幽州(今北京市)至灵州一线,由四个都督管辖。至此,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突厥边患基本解除,以后的突厥人虽然也不时地进行骚扰活动,但终因今非昔比,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