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是基于关系的,未来手机可以不赚钱,但可以凭借增值业务比如说硬件的配件、品牌衍生品以及软件分发渠道赚钱。小米做手机是三点:精品、微利、海量。
小米的运营成本是最低的,运营成本占销售额的4.5%,所以它并不仅仅是一个手机公司,小米是在重构整个手机产业。手机是入口,用户是资产,小米最大的资产是小米社群。
(2)小米口碑营销的关键词——参与感
互联网思维核心是口碑为王,口碑的本质是用户思维,就是让用户有参与感。
消费者选择商品的决策心理在这几十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用户购买一件商品,从最早的功能式消费,到后来的品牌式消费,再到近些年流行起来的体验式消费,小米发现正参与其中的是全新的“参与式消费”。
为了让用户有更深入的体验,小米一开始就让用户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包括市场运营,满足了用户全新的消费心态。让用户参与,能满足年轻人“在场介入”的心理需求,散发“影响世界”的热情。在此之前,多见于内容型UGC(用户产生内容)模式的产品。
(3)小米如何构建参与感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小米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做爆品”是产品战略。产品规划某个阶段要有只做一个的魄力,要做就要做到这个品类的市场第一。产品线不聚焦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太分散会导致参与感难以展开。(www.daowen.com)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高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需要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其次要让用户获益。功能、信息共享是最初步的利益激励,所以我们常说“吐槽也是一种参与”,其次是荣誉和利益,只有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参与感才可持续!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更加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使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的,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2014年春节爆发的“微信红包”活动就是极好的互动设计案例,大家可以抢红包获益,有趣而且很简单。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产品的最大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感形成螺旋扩散的风暴效应!
(4)小米的战略和商业模式
小米的商业模式抄自苹果。雷军先生显然看透了苹果模式,然后开始模仿,并指向苹果和三星的非用户。苹果对技术的理解和布局,以及技术与用户生活方式的结合,是小米无法比拟的,但小米在构建用户关系上超越了苹果。
与苹果对照,小米现在缺的就是数字处理中心:计算机。这只是小米战略布局的次序而已。现阶段,小米的重心是两个:其一是构建用户社区,这是根基所在。所以,小米花大力气发展小米网和同城会,从开始布局小米之家和云服务(尽管还很弱,但在发展中)。其二,是沿着用户的数字生活方式延伸终端设备及解决方案,并把产品线的短期延伸重点指向对传统厂商的替代。因为国内市场上的传统厂商缺少新思维,所以更容易攻击,例如电视或智能家居中的设备。当这两块业务的根基进一步稳健,小米一定会进入计算机领域,将目标对准联想,从而构建完整的数字生活方式的解决方案,形成类似苹果的十字模式。
社群商业经营的基本法则:首先是核心的用户群体与一个与之匹配的发酵与酝酿事物的社区,然后是多重向外传播小米“福音”的社交自媒体,与外部用户交流互动,掌握其动态。小米的起源是什么?就是一群爱好刷机的年轻的智能手机发烧友,这群人为在外人看来完全“无聊”的刷机行为而乐此不疲,在社区活跃发帖,最后雪球越滚越大,形成了今天互联网最活跃的小米社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