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零售商在建立之初,与供应商的关系必然只是简单的交易关系。零售商最为关心的就是能够争取供应商给予更低的产品供价(或者要求更高的合作费用),也就是说,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合作都是从向供应商要低价开始的。在这个阶段,最大的特点在于,零售商只是在产品价格上与供应商合作,而对其他方面的合作没有多大的兴趣,当然,也可以说是零售商还不具备相应的能力。现代零售业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向供应商要低价的历史,因此,从现代零售业的发展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合作状况。
零售商(指的是现代零售业中的零售商)在建立之初,其门店数量较少,这也就意味着其相对于供应商的市场力量较弱,他们还不具备力量向供应商索要更低的价格(或者要求更高的合作费用),那么,具有竞争力的低价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来自于零售商的内部。在现代零售业的发展过程中,后续进入市场的零售商,往往首先以降低自身平均毛利率要求的方式获得低价,这恐怕是最朴实的市场竞争思想,沃尔玛的成功正是依靠这种“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其实,这就是麦克奈尔(McNair)在1958年提出的“零售轮”理论,他认为,新型零售商通常作为低姿态、低毛利、低价格的从业者进入市场,渐渐地,这些商家获得了更精良的设施,投资和营运成本都随之提高了,最终,他们成为高成本、高价格的成熟零售商,且容易受到更新型的零售商的攻击,接下来后者也会经历相同的发展模式。
当然,有时由于零售商在经营模式上的创新,使他们在降低平均毛利率后并没有减少毛利额。比如,家乐福开创的大卖场业态,由于经营更多的商品分类,使他们有足够的毛利支持以更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可以说,销售的商品分类越多,就可以以越低的价格销售商品。又比如,网上超市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实体门店和营运人员,而大大地降低了经营成本,从而使他们的商品售价能够远远低于传统的有门店的超市。
不过,零售商随即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竞争方式只能带来虚幻或暂时的优势(因为只要供价一样,其他的零售商也可以随时降低自己的平均毛利率)。因此,接下来零售商开始从其内部管理中考虑降低成本的途径,一般情况下,零售商会从提高超市运作效率(包括率先应用各种先进技术等)、降低商品损耗、降低运营成本、降低管理成本等方面着手。关于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在此不用赘述,比如,有关沃尔玛、家乐福、宜家、7-11等著名零售商如何节俭的故事。在内部成本方面所做的努力会给零售商带来比较长久的竞争优势,零售商完全可以将成本优势转换为市场上商品的低价优势,而在这方面,其他的竞争对手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来,那么,零售商就可以迅速赢得顾客的青睐,从而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也就是说,可以成功地开拓更多的门店。
随后,当零售商在自己内部不能再继续降低成本之后,他们就开始考虑在外部寻求降低成本之路了,显然,供应商首当其冲成为零售商继续降低成本最重要的目标。对于零售商来说,供应商提供的产品供价就是自己的销售成本,是在外部环境中所占成本比重最大的领域,而且也是完全可变的成本。此时,零售商依靠自己逐渐强大起来的市场力量(更多的门店和更高的销售额),要求供应商不断降低供价,当然,供应商通过什么手段达到零售商要求的低价,零售商并不关心。为了在价格上满足零售商的需求,其实也是市场竞争的需求,供应商可能会偷工减料,甚至雇佣童工,或以污染环境(即不投入资金处理污染)为低价代价,等等。在这个阶段,零售商并不关注这些,其实零售商也没有能力关注。
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为了满足零售商不断降低供价的要求,他们首先也是从降低其平均毛利率开始的,当然与零售商不同,他们往往是被动的(或者称之被迫的)。由于零售商对降低供价是贪得无厌的(这主要是由于零售商面临的恶劣的竞争环境所致),当供应商感到自己已经不能再以牺牲自己的利润为代价降低供价时,他们开始考虑其他的降低内部成本的方法。与零售商一样,在内部管理上实施改善是供应商接下来的行为,比如,想方设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降低原材料成本等。当然,那些优秀的供应商在获得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后,大规模生产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也是降低成本的一个方面。(www.daowen.com)
具体来说,供应商可以通过技术上的革新,产品的革新(比如产品包装的简化),库存和物流的优化,工作方式、流程的改变等手段,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恐怕就是业务外包(尤其是生产外包)了,比如,将生产等环节转移到人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带动这个变革的根本动力,不仅是供应商在行业内的竞争,还有大型零售商的压力。虽然,业务外包是供应商重大的经营活动变革,不过这一切与零售商的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关联,零售商要的只是最终产品,以及不断降低的产品供价。也许在市场竞争和零售商的压力下,供应商继业务外包之后,还会有更多降低成本的方法被开发出来。
以上所描述的,就是以沃尔玛为代表的现代零售业普遍的发展过程。而且,零售商在要求低价的各个阶段,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跨越式的发展并不是一件好事。由此使我想到很多中国本土零售商,他们在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尤其是低价形象)的前提下,只是开拓了更多的门店,希望依靠门店数量的优势争取供应商的低价支持。现在事实已经证明(目前中国本土零售商处境越来越艰难,我们在此不重点讨论了,事实已经非常明显),门店数量的优势只是虚幻而暂时的,跨越了从超市内部降低成本的阶段是行不通的。
因此,中国本土零售商还是应该首先将自己的经营管理基础打牢,先使自己在经营管理效率和成本方面都具有竞争力之后,才能真正实现梦寐以求的低价,否则,零售商的低价就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浮萍,都是昙花一现而已。当然,这并不是说,在面对外资零售商直接的竞争威胁时,中国本土零售商只能闭门练内功,而不能开店扩张。由于中国本土零售业起步较晚,已经没有时间专门练内功了,中国本土零售商只能一边开店扩张,一边努力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我们在此只是想提醒,一味地依靠门店数量优势是不行的,它只是一个虚幻的优势,最终是不能构成零售商真正的竞争力的,因此,努力提高经营管理能力,是中国本土零售商一项刻不容缓的功课。
任何零售商都无法跨越这个阶段,在零售商充分压缩自身成本的前提下,向供应商要低价这个阶段,是与供应商继续深入合作的基础。当然,对于零售商来说,不管与供应商的合作到了多么深入的程度,通过降低成本(包括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的成本降低)而谋求低价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只不过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降低成本往往变成了双方共同协作的工作,而不再是零售商或供应商单独的行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