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筹规划滞后,产业发展协调性不够
滇黄精产业发展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生产上存在种植分散、品种过多、布局不合理、部分区域和品种无序开发和竞争等问题。尤其滇黄精种植大都以中小型企业、合作社和个体种植为主,缺乏有效规划和合理布局,导致个体户种植面积较小、分布零散,管理难度大,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种植模式。而在选种、育苗、培育的过程中,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培训和管理流程,导致中药品质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大型制药企业对种植规模和药品质量的采购需求,以形成稳定的战略定制合作和市场话语权,经济效益未能实现最大化,抗风险能力弱。滇黄精定制药园、有机种植、林下种植等特色药园还未充分发挥引领和推广作用,未能带动周边提高种植技术和产品标准,特色种植扩大规模较难实现。
2.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较低
云南省不同海拔地区,不同县、乡镇都有不同规模的滇黄精种植,规模小、基地分布零散,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较少,难以形成优势品种的规模效应,更缺乏优质高产品种。整体看,云南省滇黄精中药材种植链条未能向下延伸,大多数企业和合作社不具备进一步晾晒、切割、炮制原料的场地和设备,大部分滇黄精以初级原料出售,产品附加值不高,未能充分发掘其药物价值的经济效益。加工能力薄弱,产业链短,产品类型不够丰富,精深加工程度较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品研发链和技术转化链,知识产权意识不足。更缺乏配方颗粒药、中药精华萃取物、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中医药产品的科研投入和政策支撑,且因研发成本高、研究时间长、回报周期长等制约因素,以种植为主的中小型企业及合作社无法参与深度研发。(www.daowen.com)
3.品牌优势尚未彰显
云南省种植滇黄精的企业数十个,但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较少,药农分散种植居多,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发展缓慢,生产加工粗放,原药材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以出售原药材为主,缺乏知名品牌、大品牌的带动,市场拓展滞后,产品竞争力弱,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产业链短,效益差。更缺乏像“文山三七”“昭通天麻”一样的滇黄精知名品牌及医药产品,产区生态优势发挥不突出,外界认可度相对一般。中药材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比重小,标准化种植水平较低,中药材生产投入品管理力度不足,种植过程监管手段滞后,生产中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等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少数农残超标,种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够规范,获得认证的企业及种植基地较少,难以达到国内大型制药企业的采购和使用标准,市场认同度较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