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文山三七:起源地确认及原产地保护

文山三七:起源地确认及原产地保护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直到2002年7月3日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全国38名专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了会议,审查文山三七的使用、栽培历史,确认了云南省文山自治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并实施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云南白药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凭借神奇的疗效,畅销海内外,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文山三七:起源地确认及原产地保护

三七是我国重要的传统中药,也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药食两用天然资源,传统用于活血化瘀跌打损伤以及滋补强壮等。三七最早文字记录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医门秘旨》,张四维在书中记载三七为“血证之奇药也”。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称“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药,云有奇功。”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对三七功效有明确记载的专著,距今400多年。清代,药学家赵学敏在其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认为三七是中药中最珍贵的,并引《宦游笔记》“每茎上生七叶,下生三根,故名三七”。

三七作为一种疗效显著的药用植物,曾长期流传于云南和广西交界地区的少数民族,而后随着民族迁徙,各民族间的交流和军旅、商贾的传播,才逐渐进入了中原地区。清代,三七一直被列为地方进贡朝廷的珍惜物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宫廷,其珍贵性不言而喻。民国初期,人们对三七的药用价值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民国初期著名中西医汇通派医家张锡纯在其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写道:“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单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血衄要药。兼治:便下血,女子血崩,肠中腐烂,浸成溃疡。为其善化瘀血,故又善治女子症瘕,月事不同,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疼痛者,敷之可消”,这些记载更加全面地阐述了三七的功效作用。

20世纪初,随着三七在民间的广泛使用,人们在三七“生打熟补”药理的基础上,创出了“参茸桂七”之说,将三七并入名药之列。而到20世纪30~60年代末期,三七“生打熟补”的药理被民间广泛运用。继而在20世纪90年代,广西民间中草药医生李振光深入文山、广西壮族聚居地,对历代使用三七的方法等进行了考证、研究,并对其药性、药理做了更加可观和详细的总结。直到2002年7月3日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全国38名专家,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举行了会议,审查文山三七的使用、栽培历史,确认了云南省文山自治州是中国三七原产地,并实施文山三七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自此,三七成为云南省文山州名副其实的道地药材,并开启了现代化的发展道路。(www.daowen.com)

1959年《中药志》记载:“三七主要栽培于云南、广西。在四川、湖北、江西等省有野生”。1959年《药材资料汇编》记载:“主产云南文山(开化),故有‘开化三七’之称。其附近砚山、西畴、麻栗坡、马关、广南、富宁均有产。广西田阳(田州)本为原产地,后因土壤不佳,移植镇安、睦边、靖西,但产量不及云南大”。1959年《中药材手册》记载:“主产于广西田阳、靖西,云南砚山、文山等地”。

另,云南民间名医曲焕章以三七为主药于1902年创制出伤科圣药——云南白药(原名百宝丹),对于止血愈伤、活血散瘀、消炎去肿、排脓驱毒等具有显著疗效,特别对内脏出血更有其神奇功效。云南白药创制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凭借神奇的疗效,畅销海内外,其处方现今仍然是中国政府经济知识产权领域的最高机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