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锁定只是一种均衡状态,而并非常态。处于系统锁定下的价值网络始终是在不停地变化,在日益动态化的不确定环境下,价值网络始终面临随时解构的风险。可以说,系统锁定只是一种临界状态,从一开始产生就面临被打破的压力,这一过程表现出动态的、演变的、非均衡的特征。系统锁定解体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来自于顾客方面。单个顾客是自身价值最大化的追求者,他们获得更大满足的愿望丝毫不亚于企业追逐超额利润的冲动,人们时刻在市场中寻找更好的价值,因此,即使顾客不得不被一个价值系统锁定,但跳出这个锁定的内心欲望却左右了他们的行为,人们总是期望下一个更好,消费需求的多样性加剧了锁定的难度,竞争对手的干扰又成为另一个变量,有时候,顾客忠诚只是一种营销者的幻想。
第二,来自外部的“创造性破坏”可能彻底打破原有的系统锁定。由于价值网络所处的外部环境充斥着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任何一次扰动都有可能导致网络的瓦解。最简单的价值网络也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复杂性系统固有的“蝴蝶效应”往往可能致使网络成员“突然死亡”,只要价值网络中存在超额利润,就会不断有“创造性破坏者”来打破这种状况,取代行业统治者。哪怕破坏是微小的,系统也会放大破坏效应,破坏者带来的冲击往往是革命性的重新洗牌,所有竞争规则瞬间完结,系统锁定快速瓦解。
第三,来自主体企业自身的要求是一个主要的内因。为保持网络的开放性和不断优化价值创造的需要,维持持续性的竞争力,主体企业自发地进行系统锁定的调整,改变现有价值创造方式,此时,原有的锁定状态就此解体。诚然,系统锁定可以降低网络内企业的异质性,促进共同学习和集体创新,可以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但从另一方面讲,由于系统锁定使价值网络内的组织间关系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既可能带来关系资本的优势和外部的规模经济,但与此同时也可能造成关系壁垒,阻碍更优者进入。组织成员间的关系过分密切和嵌入过深形成的关系锁定也可能导致网络的封闭性和机会主义滋生等问题,这样的锁定使网络内的资源和资产形成静态化,导致企业间异质性与同质性协调的失衡,由此可能失去创新能力,在应对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第四,来自于协作企业的价值选择也渴望打破“被锁定”的局面。由于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共同投资于关系专用资产,形成组织间互补性的资源和能力,在降低了网络交易成本的同时,协作企业获得了较之以前更强的经营优势,这种优势被锁定在某个价值网络中时,使这些企业并不能充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利润,他们无法从甲网络轻易转入乙网络,关系资产的专用性也使协作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突变,而一旦发生系统锁定解体,协作企业往往难以华丽转身。保持自身经营的独立性又成为协作企业的另一个主要任务,“被锁定”在获取稳定收益的同时也可能面临被套牢的风险。(www.daowen.com)
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会影响系统锁定的解体。这些因素来自国家的产业法规和政策,例如,反垄断法案等,虽然系统锁定与垄断并不等同,但在经营实践中,公关利益管理者却难以辨识两者的区别,微软公司就曾接受过美国、欧盟等相关组织的长期调查。同样在跨国并购案例中,也能看到政府审批的取向。
系统锁定从构建到解体,可以说整个价值网络是处于恒变中的,稳定和静止是相对的和暂时的,网络从建立到发展再到解构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发展的动态性,也体现了复杂事物演变的内在逻辑性。任何一个主体企业都可以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构建一个有竞争力的价值网络,也可以从一个失去竞争力的旧网络走向一个更富有竞争力的新网络,企业就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方面建立新的结构;一方面又要应对随时可能的解构,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企业家对市场机会的敏锐预见推动了价值网络的不断更新。新锁定与旧锁定的交替反映了人们对商业活动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企业的价值网络从产生到发展,经历了内部化到系统锁定的全过程,而锁定一旦达成,又面临被解体,如此,价值网络就处于不断更新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