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优化为:解析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

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优化为:解析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单从交易成本和控制风险两个基本原因看,主体企业与顾客之间、与协作企业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化,而要从内部化到简单锁定再到系统锁定状态,其间经历的过程因产业性质的差异而大为不同。从成功实施系统锁定的现实案例来看,当某个产业中出现突破性新技术和新产品时,原有的内部化状态就会打破,主体企业如果进一步实施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有可能引发对顾客、供应商和利益相关者某种程度的系统锁定。

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优化为:解析系统锁定的产生过程

我们已经了解了价值网络内部化的动因,作为内部化的高级阶段,系统锁定出现有着更为复杂的成因,推动力量主要来自主体企业创造价值获取超额利润的期望,但也与外部产业环境密切相关,前者是系统锁定的内在原因,而后者是系统锁定的外部条件。

如果单从交易成本和控制风险两个基本原因看,主体企业与顾客之间、与协作企业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程度的内部化,而要从内部化到简单锁定再到系统锁定状态,其间经历的过程因产业性质的差异而大为不同。从成功实施系统锁定的现实案例来看,当某个产业中出现突破性新技术和新产品时,原有的内部化状态就会打破,主体企业如果进一步实施基于价值网络的商业模式创新,将有可能引发对顾客、供应商和利益相关者某种程度的系统锁定。在本套系列丛书第一本《变者生存:创富时代的商业生态法则》中已有论述,一般情况下,系统锁定产生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如图3-1所示。

978-7-111-30671-9-Chapter03-1.jpg

图3-1 系统锁定产生的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破坏性技术的出现

在既有的产业市场中出现一种突破性技术,该技术不是改进性意义而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划时代产物,更为重要的是,该新技术的优势并不只是体现在提高产业运行效率上,还能改变原有价值创造方式,它们要么能够显著提高价值产生量,要么能够带来一种全新的价值体验。新技术催生了超越传统产品的新产品,而新产品对于顾客而言具有更优的价值或者价值预期。

破坏性技术的产生是基于一个已经存在的市场,并非定位于全新的市场,这比一些需要重新开拓新的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更有价值。因此,在新产品进入市场后就能获得一定的顾客需求,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现有的产品格局。

第二阶段:产品与服务系统的形成

当依托新技术开发的新产品拥有一定的顾客群体时,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生产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主体企业将部分业务外包,促进了越来越多的相关企业参与进来。此时,主体企业将产品的功能价值进一步提升,并开发出相应的服务,由各种主要产品和辅助产品构成的产品系统日趋完善,服务标准也随即建立起来,顾客的需求得到了进一步的关注和满足,最初的用户适应了新产品的功能,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就此形成。这些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之间存在高度的关联性,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服务之间是一种伴随关系,或者在逻辑上存在因果关系或互补关系。此时,各系统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产品的知识含量也相应提高。

产品和服务系统的形成标志着新技术带来的新产品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在与其他产品系统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上风,它们具有明显的价值优势,顾客群体数量正在进一步扩大。(www.daowen.com)

第三阶段:标准系统的形成

当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逐步完善后,如果这些新的产品能够产生理想的利润,主体企业则会进一步推动新技术的深度研发,以便最大限度地取代原有的产品系统,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成为新的王者。这一阶段的核心在于建立基础技术的标准系统和相关的服务标准系统,分化和瓦解原有产品系统的协作体系。产品系统中的各种产品共用一个技术平台,以同一技术标准进行生产,平台技术作为全部技术的基石。有了一个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一方面可以指导甚至控制协作企业之间产品的生产标准和供应标准,对用户而言,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得市场对新产品系统的认知趋同;另一方面,主体企业还致力于制定全行业内的产业技术标准或者产业政策,例如,在各项相关技术之间实施国家标准约定下的接口,这样,技术和产品就相互“嵌入”,如此就有望对所有价值交换对象形成了锁定。

当然,并非所有的新产品系统都能建立起技术标准,部分通用性较强的新技术在这方面无法实施标准化的手段。不能获得这种技术优势的企业仍然有机会对顾客和供应商进行锁定,它们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引导上,传播新产品的价值主张,影响更多的顾客群体成为用户。

第四阶段:简单锁定

在产品系统、服务系统的支撑下,标准系统的产生将进一步强化价值交换双方的关系,网络中将出现以核心产品为基础的简单锁定。同时,这种锁定将顾客需求进行了延展,通过围绕顾客需求中一组或几组组合的实现来展开。产品和服务具有的高度关联性和互补性把顾客的价值需求进行了放大,关联性的需要与核心需求一起被放在同一个价值网络中实现。例如,移动通信的彩铃业务是一种增值服务,移动运营商只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平台,但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致力于彩铃业务的内容提供,而一些企业则致力于彩铃手机的产品研发,它们通过技术接口和标准的相互渗透来共同锁定用户。

第五阶段:系统锁定

在简单锁定状态下,内部化导致的网络化特征更明显了,越来越多的产品系统和服务系统加入到这个价值网络中,主体企业将顾客、供应商协作企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等外部变量进一步“内部化”,形成了网络化的协作组织。此时,主体企业与顾客及协作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地改变,呈现了网络化、系统化的特点,它们彼此之间高度关联,为既得利益的稳定,所有利益相关者都深度参与进来,围绕网络中的价值核心设定自身的经营战略。

此时,整个价值创造方式相对固定下来,系统达到了“锁定均衡”状态,系统内包括顾客在内的各交易成员,对该系统都存在强烈的依赖性,退出将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于是,建立在产品系统、服务系统、标准系统和企业间协作网络基础之上的创新将会最后催生系统锁定的形成。

当达到系统锁定时,网络中所有成员的心理预期对锁定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实际情形中,当网络中某个成员预期转换成本提高时,在患得患失的心理因素作用下,即使能够有机会博弈更大的收益,它们也会暂时放弃这样的想法。由于系统锁定的网络成员资产专用性提高,各成员企业更加倾向于维持目前网络结构的稳定,加之网络发展是一个不可逆性的过程,企业系统锁定与次优状态有可能持久地存在,如果某种力量导致了系统的变化,即使这种力量已经消失,系统也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种现象类似物体的惯性作用一样,因此,系统锁定一旦产生,就存在一种组织化的惯性力量,会推动所有成员不约而同地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结,以维持系统的稳固,哪怕这个系统并不是最优系统,或者价值创造方式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