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理论的变化
过去,中国经济区域发展能够取得很大的成就,都是有具体的理论在做指导。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理论指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应该说都是自发的,人们遵循的是朴素的最简单的逻辑,就是企业把创新主体在空间上进行集聚。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发现企业在空间上的简单集聚是不够的。受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的影响,人们认识到企业在空间上进行集聚,就需要在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实现更好的关联。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是空间的简单集聚,而且要形成产业集群。可以说,产业集群这个理论指导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近二十年。
中国的产业经济发展到今天,外部的、内部的很多因素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经济的变化,使中国经济面临着从工业经济到新经济转型的重大变化。如果说在工业经济时期,我们的指导理论是产业集群,那么在新经济背景下,我们的指导理论就变成了产业生态。产业生态要求一个产业不仅在上下游之间要有更好的关联,而且不同产业之间都要关联起来,进行跨界融合发展,这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产业生态理论指导下,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竞争优势、企业关系、产业边界、空间载体、发展绩效等。那么,竞争优势讲的是什么?在生态条件下,它讲的是生态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前是线形的,现在更多的是网状结构,产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空间的载体以前都是有中心的空间集聚,而现在所讲的产业集群,是全球化时代的。在工业经济时代,发展绩效都是线性增长,一个企业能达到10%~20%的增长就已经很不错了。而现在企业的发展都是爆发式的,有很多“独角兽”企业从它创办开始到市场估值超过10个亿美金,只需要3~5年,这种状况在工业经济时代是不太可能出现的。
(二)对产业生态的理解
“产业生态”这个词,是在1993年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摩尔提出来的。它最早是应用在商业生态系统里面,后来人们对产业生态做了进一步的演化,加以细化与分解,才有了企业的生态化。
1.企业生态化。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企业的形态体现为作坊式工厂。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了公司制,尤其是福特制的公司。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使很多企业得以崛起,如中国的海尔。海尔在工业经济时代就是典型的制造业大企业,而现在它是作为一个生态型企业出现的。有四大变化推动着它进一步转型:一是跨界合作、创新融合,如海尔跟苹果、中国气象局合作,联合春雨医生、土曼手表进行跨界,它做的就不仅是电器这项工作了;二是开放资源、孵化创新,像海尔这样的企业是有很多资源的,向整个社会共享,就能够推动一定区域内更多的企业创新发展;三是需求众包、开放研发,在这个阶段,海尔做研发不仅仅靠自己的一两千个研发人员,它还在做众包,开放它的需求,它的供应商,它的客户,它的上下游的所有人,都能参与到海尔的研发体系里面来;四是小微机制快速转化,也就是内部创业。把一个几万人的大型国有企业拆解成一两千个创业团队,让他们自己独立面对客户。像海尔这样的企业自我革命,使企业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www.daowen.com)
2.行业生态化。当前,人们经常会听到很多行业都在说、在做行业生态,例如汽车、电视,包括很多服务业。他们都在做什么呢?都在做跨界,都在做融合。企业跟企业之间,不再简单地定位为竞争对手,它们有可能成为伙伴,共同应对整个市场的生态变化。
3.区域生态化。区域生态化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开放性,就是人们在这个区域,有更多的机会跟外部的要素和资源进行互动;第二是协同性,是指要素之间能够更好地协同起来;第三是非线性,是说需要这个区域的整体绩效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区域生态化衡量标准
衡量区域生态化的标准,一是要存在引领全球的新兴产业;二是创业要活跃;三是要有平台性的企业;四是资源开放,在全球都能够流动起来;五是爆发式的增长。用这些标准来衡量,就可以发现全球有哪些区域是产业生态比较好的区域。除了美国的硅谷以外,中国有三个地方,北京的中关村、深圳的南山、杭州的滨江,都是产业生态比较好的区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新兴产业高度发达,创业非常活跃,涌现出了一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在中国和世界的影响都非常大。
构筑产业生态,需要细致地分析企业、产业、区域这几个层面的情况。在企业层面,要找到自己新的模式;在产业层面,要有组织化的新业态;在区域层面,需要探索新的空间,引进新的要素,发展新的设施。只有这样,才能构建整个区域新的产业生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