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的创新,主要包括创新的思维、创新的知识以及创新的文化。
1.创新的思维。过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经济发展的促进机制,强调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今后,如果还单纯地讲机制就远远不够了。比如说,我国的民营企业一直认为自己的机制比较灵活,是取得竞争优势最核心的因素。这种认识过去可以说是正确的,但是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它就远远不够了。如果没有创新,单纯依靠机制不能保证民营企业得到很好的发展。现在,我们说混合所有制的核心是实践,从思维的角度来讲,不是单纯地把公有制和私有制放到一起,重要的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把治理结构调整好。另外一个就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大企业,没有大企业的带动和发展,中小企业是不可能让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讲,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创新的知识。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要创新就必须有知识。不同类型的创新——计划内的创新、计划外的创新、原始性的创新等等,没有知识都是不可能的。但仅有知识还不够,如果知识太陈旧,也是不太可能创新的。事实上,知识本身也要创新。具备了创新的知识,就可能使创新变得容易一些。
3.创新的文化。应该说,我们过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把制造文化发展到了极致,做得非常好,但是必须看到,创新的文化跟制造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差别,如果我们不能够在创新文化建设上取得重大的成就,进行重大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创新就会遇到一些挑战。
跨国公司挑战之大,前所未有。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实行很多年了,在国内市场上,中国企业不仅要跟自己国家的企业竞争,同时还要跟国际著名的大公司竞争,像美国的通用电器等。大家都看到了,现在国际上民用航空公司的飞机,80%是一个企业生产的。我国开展民用航空飞机制造的企业,将来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从技术层面上讲,制造这些民用飞机的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雄厚的技术积累。在管理上,它们也在进行很大的变革,包括国际化的人才储备等。而我们国内绝大多数发展民用航空的企业,在这些方面还需要进行相当大的提升,才能够真正应对这些企业的挑战。我们现在强调的“双创”——创新和创业都是非常好的政策,但同时也要认识到,真正的创新、创业,绝对不是在这里建一条街、那里建一条街,开几家咖啡馆就可以把创新创业做好的。一定要静下心来,在实验室里面,在大学里面,在研究所里面,在企业里面,长期坚持去做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创造,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未来。
对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几个事例来说明。北京国防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它的负责人是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毕业的学生。去年,这家企业在美国纽约上市了。作为国内第一个做大数据和软件为主的企业,能够在美国上市,它一定是有充分的、深厚的技术积累,才能做成这样的企业。人们可能更熟悉华大基因,这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组测序公司,也有非常深厚的技术基础。深圳有一家公司叫大疆创新,也是技术积累的一个典型。(www.daowen.com)
我们要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多的是要把基础性工作做好,把技术开发出来,把产品开发出来,而且是真正技术领先的产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应对新常态。
(二)创新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核心
创新实际上包括不同的阶段。最初是基础科学,接下来是基础研究,然后是应用研究,再往后是产品的开发、产品的制造和销售,最后还有售后服务,基本上是这样一个过程。从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讲,创新要在前端,是大学和研究所的工作,后端就是企业的工作。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有些人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大学和研究所只是在做前端的工作,企业也只是在做后端的工作,把大学和企业、创新的前端和后端分割开来。据此,有的人就说,基础研究不是企业的事情,而是科学院的事情,是大学的事情。这种认识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也可以说是十分错误的。世界上真正一流的大企业,往往是既重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产品的销售,同时又做出了非常出色的基础研究,甚至是基础科学的研究。美国的通用电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ATT公司也是这样做的。现在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在慢慢地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熟知的华为,应该说是一个非常领先的企业,不光是在国内领先,在国际也领先,它的研究和开发正在往前端延伸。大学也不是只做基础研究,只搞基础科学,现在很多大学都在往后端延伸,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转化为非常好的产品,把产品优势又转化为市场优势,两种优势都发挥得非常好。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也非常擅长做制造的产业,往上延伸就非常困难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新常态已经提出好几年了,但调整起来遇到了一系列的阻力,核心问题就是企业想往上走却走不动,怎么办呢?这就需要真正有投入,要吸引很多优秀的人才,在企业内部把前端的这些职能都做起来,当然是慢慢地做起来,逐渐打通往上走的通道。
另外一条路就是大学研究所往后端延伸。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有非常好的研究所,也很好地实现了产业转化。我们熟知的AKAMAI公司,是互联网时代非常重要的一家企业。互联网上的流量,多的时候它能占30%,少的时候也能占10%以上。这家公司的创办是基于一个数学家的研究,他把互联网上有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流量的拥堵——用数学的方法解决了。斯坦福大学是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学,它的研究做得很好,同时也想做一些成果转化的工作。它的路子可能跟麻省理工的思路有所差别,建立了一个中介机构,把前端的技术做适当的转化,再交给企业进行商业化。这条路也行得通,但总体看来这种方法还不是很普遍,因为技术的转化涉及人的能力。从事转化的人员必须真正把前端的东西都理解透了,然后才能更有效地转化。
国内也有很多把自己的优秀科研成果转化为富有竞争力的产品的例子,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等。清华大学的清华阳光、清华同方,都是基于自己科学上的发明和技术上的成就建立起来的企业。北京大学有个非常著名的企业叫北大方正,当时起家也是依靠王选教授在技术方面的发明创造。中国科学院的好几家企业,像曙光、联想、龙芯等,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产品、自己的技术商业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有非常多的在全国领先的技术发明,有的甚至是全球领先的,像机器人领域、语音识别领域,都有独特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