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送在我国的发展是近十几年的事,虽取得了不小成果,但也存在着不足。如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程度低,整体物流技术水平比较落后;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等是目前的一个基本状况。
(一)“配”与“送”未能形成有机的结合
合理的配送,既应包括送货,也应包括分拣、配货、配载、配装等功能,是“配”与“送”有机结合体。目前的配送,因其大都异于送货上门,又因配送设备设施、配送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往往造成“配”与“送”的相互脱节。一方面,大部分的配送只是以送为主,考虑分货、配货、配载、配装的则很少;另一方面,有的虽然做到了分货、配货,但又因缺乏必要的运输车辆而无法做到送货上门。
(二)加工型配送发展缓慢
流通加工能力太弱,将流通加工和配送相结合的实践则更少。流通加工是实现合理配送的重要手段。没有这一重要手段,以合理配置物资资源、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物资配送则难以实现。
(三)配送的整体功能难以发挥
现阶段的配送方式,基本上是以单兵作战的分散型配送为主,配送调度中心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组织、协调、平衡、管理等作用。配送主要是由各专业公司独自进行,而现行配送企业经营范围窄、配送范围小,单兵作战满足不了生产企业的所有需求。
(四)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低
配送用户较少且分散,配送率(指物资配送量与消耗总量的比率)较低。因此,既无法优化配送路线,节省配送费用,也形成不了规模效益。
(五)尚未实现社会库存的集中调度(www.daowen.com)
没有调动社会库存、实现分散库存向集中库存的转化。优化库存结构,变分散库存为流通部门集中库存,实现整个社会库存总量的降低,是配送最突出的优势,也是配送的主要目的。目前的配送已使配送用户的库存有所降低,还出现了工业企业账面零库存。但是生产企业仍普遍拥有较高的库存,且无法调动;物资企业也没有实现最合理库存,因而导致整个社会库存仍居高不下。
(六)我国企业对物流配送缺乏正确和充分的认识
虽然对物流配送的研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学术界和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物流配送已有了较多的了解和认识,但就全社会而言,对物流配送的认识还非常模糊,特别是企业。
(七)技术是我国配送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国内配送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仍比较低,大多情况下,仍只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还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物流设施的技术和设备都比较陈旧,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比,差距很大;整体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整个环节都密切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也都比较落后。
物流配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方面,也就是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的制度环境或市场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方面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经营的需要,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企业在改善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例如,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选择外部物流服务时,由于企业处置原有的仓储、运输等设施和人员时遇到障碍,必然会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改善。因此,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也是物流配送发展的必要条件。
(九)我国物流配送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市场环境和其本身流程的改造
如一些专家建议,要打破限制,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发挥整体效益;将配送制和代理制、连锁经营结合,发展代理配送制和连锁配送中心;在业务形式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业务流程和作业形式等。看来,建立一套规范化、现代化、合理的配送制在中国已势在必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