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水平送货,在我国也如同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这种经济形态存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市场出现长期短缺,卖方市场的盛行,严重扼制了各种送货式的服务形式,但即使如此,类似配送的经济活动仍然偶尔出现,有些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流通领域开始出现类似配送的方式。当时物资部门广泛组织工作服务队,深入生产第一线,了解生产需要,建立物资供应档案,按需适时配车送货,我们称之为“货郎担”“背篓商店”等,然而,那时的供应方式仅仅是带有配送的意味。
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指标到局、供应到厂”方式,有关部门根据指标,按质、按量、及时地供应到厂,相对集中库存,集中送货,这样的供应方式表明了配送的萌芽。
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了提高木材流通效率,杭州的木材流通实行按需供应的供应方式;为了解决平板利用率低的问题,我国一些大中城市的物资部门,改变过去成箱供应的传统方式,在一个城市设置一个或几个集中套裁点,按用户货单合理套裁,开片供应,配货、送货,实行集中库存,基本使工地达到零库存,探索出了零库存、效率高的物资流通配送方式。江西横峰县物资局开展的“五清楚”,即摸清用户设备情况、产品情况、生产任务、消耗定额和急需程度情况,主动送货上门;包头物资局推行送单(发货单)、送货、服务的“三上门”供应等方式,使配送方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上述流通方式可以说是我国配送的雏形。但是由于某些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其他因素制约,使得这一先进生产力最终未能突破体制的障碍,未能出现持续、稳定发展的局面。
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产资料市场的搞活开放,物资流通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物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提高市场占有率,广泛开展物资配送业务,如天津储运公司唐家口仓库的“定时定量配送”、河北省石家庄物资局“三定一送”的物资配送以及上海、天津等地的煤炭配送等。从总体上分析,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从自发向自觉运用配送阶段过渡的时期。此后,我国的配送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专门的物流企业、配送公司,如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还出现了众多的物流网站,如中国物流网,这些都预示着中国的物流配送业将变得越来越发达。(www.daowen.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证明,配送是一种非常好的物流方式。我国很多城市的物资部门建立配送中心,配送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流通模式和方式。过去物资流通企业等人上门买货,如今却迈出家门主动送货上门,为生产企业配送急需的产品。通过本着筑造代理、配送、连锁相结合的新的流通形式,发展配送实现了质优价廉,中心实行统一集中进货,享受了生产企业的批量优惠,同时从用户和自身利益、信誉出发,严把进货关,保证进货质量。配送的发展大大减少了生产企业的库存,使生产企业的“零库存”成为可能。而且,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应用,逐步实现了配送中的流通现代化管理。同时,先进设施的使用不仅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提高了流通企业的效率。
但是,在看到配送在我国发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配送在我国的发展也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进展缓慢、设备落后、信息化程度低是目前的一个基本状况。具体表现在:配送规模小,物流网点没有统一布局;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机械化水平程度低,整体物流技术比较落后;配送中心功能不健全,其中信息并没有得到充分加工和利用,离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我国的配送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还没有建立起全国范围内的配送体系,条块分割的状态仍然存在,旧体制的制约作用没有消除等。因此,我国的配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技术落后是我国配送发展滞后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国内配送中心的计算机应用程度仍比较低,大多数情况下,仍只限于日常事务管理,对于物流配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如配送中心的选址、货物组配方案、运输的最佳路径、最优库存控制等方面,还处在半人工化决策状态,适应具体操作的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滞后;物流设施的技术和设备都比较陈旧,与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比,差距很大;整体物流技术如运输技术、储存保管技术、流通加工技术以及与各环节都紧密相关的信息处理技术等,也都比较落后。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配送体系,使物流配送向正规化、规模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