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配送(或配送方式)是伴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西方工业发达国家逐步发展配送中心,加速库存物资的周转,打破了仓库的传统观念。
(一)配送的雏形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物流运动中的一般性送货开始向备货、送货一体化方向转化。从形态上看,初期的配送只是一种粗放型、单一性的活动。这时的配送活动范围很小,规模也不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开展配送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产品销售和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因此,配送主要以促销手段的职能来发挥作用。
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一些发达国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货物运输量的急剧增加和商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配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时期,欧美一些国家的实业界相继调整了仓库结构,组建或设立了配送组织或配送中心,普遍提供货物配送、配载及送货上门的服务。不但配送的货物种类日渐增多,除了种类繁多的服装、食品、药品、旅游等日用工业品外,还包括不少生产资料产品,而且配送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在美国,已经开展了洲际间的配送;在日本,配送的范围则由城市扩大到了省际。从配送形式和配送组织看,这个时期曾试行了“共同配送”,并且建立起了配送体系。
(二)20世纪80年代后配送被广泛采用成为多功能的供货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多种社会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配送有了长足发展,并且以高技术为支撑手段,形成了系列化、多功能的供货活动。具体表现如下。
1.配送区域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实施配送的国家已不再限于发达国家,许多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按照流通社会化的要求实行了配送制,并积极开展配送。就发达国家而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配送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了省际、国际和洲际。例如,以商贸业立国的荷兰,配送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欧盟诸国。(www.daowen.com)
2.配送的发展极为迅速
无论是配送的规模、数量,还是配送的方式方法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首先,配送中心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在日本,全国各大城市建立了多个流通中心,仅日本最大城市东京就建立了5个流通中心。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货物急剧增加;消费向小批量、多品种转化;销售行业竞争激烈,传统的做法被淘汰,销售企业向大型化、综合化发展,使得配送的数量增加也非常迅速。而且,配送的品种也是全方位面向社会,涉及的货物种类繁多。其次,随着配送货物数量增加,配送中心除了自己直接配送外,还采取转承包的配送策略。而且,在配送实践中,除了存在独立配送/直达配送等一般性的配送形式外,又出现了“共同配送”“即时配送”等配送方式。这样,配送方式就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配送的技术水平提高,手段日益先进
技术不断更新,劳动手段日益先进,是成熟阶段配送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先进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应用,使物资配送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诸如自动分拣、光电识别、条形码等先进技术,并建立了配套的体系,配备了先进的设备,如无人搬运车、分拣机等,使配送的准确性和效率大大提高。有的工序因采用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工作效率提高了5~10倍。
4.配送的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企业兼并速度明显加快,配送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减少。但是,总体的实力和经营规模却在增长,配送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据有关资料介绍,1986年,美国GPR公司共有送货点3.5万个。到了1988年,经过合并以后,送货点减少到0.18万个,减少幅度为94.85%。此间,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用新建的20个配送中心取代了以前建立的200个仓库,以此形成了规模经营优势。由于配送企业相对集中,配送系统处理货物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在日本,有的配送中心人均搬运作业率每小时可达500个托盘,分拣能力可达1.45万件。日本资生堂配送系统每天可以完成管区内的4200个商店的配送任务,配送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5.配送服务质量的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配送企业必须保持高质量的服务,否则就可能倒闭。配送服务质量可以归纳为准确和快速,即不出现差错和供货周期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