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旅融合,聚焦产城共生,努力把苏绣小镇打造成文旅融合典范
镇湖作为苏绣的发源地,拥有8000名绣娘,以苏绣创意、生产、销售和人才的集聚为基础,以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为内涵,以省级旅游度假区和4A级景区为依托,打造一个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集创意创业和历史经典为一体的中国苏绣小镇。
小镇地址:苏州市高新区镇湖街道
产业定位:历史经典
苏绣小镇位于苏州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规划范围西至东城路、南至湿地公园、北至渚镇路、东至纵一路,占地约3.8平方公里,总投资约34亿元,由苏高新集团及西部生态旅游度假区(镇湖街道)合作开发。
小镇围绕传统、再生、未来三个核心,打造产业融合发展带,构建苏绣生活创新轴和传统再生发展轴,形成“一带双轴三核”的结构,最终将实现苏绣产业的高端集聚,建成以弘扬苏绣文化和提升苏绣产业为主,彰显太湖生态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小镇。
小镇所在地镇湖是苏绣的发源地,有2200多年的刺绣文化历史。2006年,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陆续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刺绣艺术之乡”“中国刺绣基地镇”“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项目)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苏绣小镇鸟瞰图
1998年以来,建成中国刺绣艺术馆、绣品街、镇湖苏绣艺术展示中心等刺绣文化载体,解决了苏绣生产、展示、宣传、销售、配套服务等一系列问题,为小镇苏绣产业化的迅速形成提供了强大基础。绣品街429家商户中,376家为绣庄和刺绣工作室,还有4000多人从事刺绣相关行业,使小镇刺绣品形成“集聚效应”,有力推动了小镇刺绣市场的发展。
小镇苏绣从以往的农民副业到如今的主业,成为广大农民创业、就业的平台,农民的收入得到了持续增加,其家庭收入75%以上来自刺绣。苏绣销售量呈逐年增长趋势,小镇已成为刺绣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绣品经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并远销日本、欧美各国。
小镇坚持“非镇非区”的理念,规划总体思路追求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北小镇承担“生产”片区功能,将对绣品街进行景观提升。拟将全长1300米的绣品街打造为南北两端风格、功能不同的区域。提升后,将设置文化会展、产业创新孵化等板块,对苏绣文化和技艺进行创新性传承,实现产业集聚,丰富小镇的“宜业”属性。先期将启动两端节点作为小镇的引爆点,分别为小镇北入口及文化交流中心,其中文化交流中心建成后将承担展陈、商务、科普、会务、招商等功能。南小镇承担“生态”片区功能,将依托太湖湿地公园进行规划,为今后吸引、驻留外部导入人群提供商务、休闲、娱乐功能,实现生态与文旅的结合,丰富小镇的“宜游”属性。镇湖商业中心和配套酒店贯通南北小镇,丰富片区“生活”功能。小镇区域内将配齐基础设施及康体娱乐设施,丰富小镇的“宜居”属性。
苏绣文化。筹办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至今已举办11届,艺术节已成为苏州高新区重点品牌文化活动,在整个刺绣文化产业领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此外,小镇发展了一批刺绣大师及名人,拓展了苏绣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小镇苏绣多次作为国礼赠送外国元首,入选国家重要活动。(www.daowen.com)
创新文化。为实现苏绣产业创新、推动苏绣产业转型升级,小镇对接资源,引进刺绣研发、培训、定制等工作室,进行创意化开发。同时,小镇的大师、青年艺术家们活跃在中西合璧的前沿,引进国际化的文化艺术创意思维方式,推进苏绣技法创新、工艺创新、材料创新,促进苏绣传统文化走上国际舞台。
休闲文化。随着小镇苏绣的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很多影视剧将苏绣引入剧情,进一步彰显了苏绣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小镇还成为清华美院、南京艺术学院、苏州大学、苏州工艺美院等院校的创作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将创意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有机结合。
小镇不仅拥有深厚的苏绣文化底蕴,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资源,有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两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滨湖生态景观为基础,推进科普旅游和生态休闲旅游;以刺绣产品及刺绣文化要素为载体,推进文化体验旅游和修学旅游,吸引了来自法国、英国、韩国、新西兰、新加坡、日本等国家的文化参观团和短期学习班,刺绣已成为苏绣小镇一张极具吸引力的旅游名片;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为内涵,培育主题度假旅游。
根据智慧小镇建设规划,苏绣小镇重点投资建设小镇网络,实现WIFI全覆盖。以微信公众号为基础,打造苏绣小镇的“智慧社区”、建设苏绣小镇云客厅,数据化、信息化地展示苏绣小镇的规划建设情况。其中,微信公众号平台将以苏绣小镇为中心,辐射小镇范围、整合小镇资源,逐步打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小镇生态圈。同时,加快创新平台和众创空间建设,加大扶持力度,打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生态环境。
自创建以来,苏绣小镇秉承“产、城、文、旅、智”五位一体理念,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模式,全力加快建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
狠抓项目推进,打造小镇建设总体格局。形成由中国刺绣艺术馆·小镇客厅、绣品街、文化交流中心、绣院(实训基地)和文创产业园构成的北小镇,依托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打造的南小镇,镇湖商业中心和配套酒店贯通南北小镇的开发框架,各片区建设全面启动。其中,小镇客厅建设完成对外开放,绣品街和镇湖商业中心正在推进建设。
重视人才培养,培育小镇发展源动力。2018年,新增2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拥有2位国家级非遗(苏绣)传承人、2位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3位首批“大国非遗工匠”、14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位省级工艺美术名人、74位高级工艺美术师。拥有文物保护单位和非遗代表性项目2个,省级以上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2个、商标5个、发明专利7项。与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网库集团等达成战略合作,为产业升级引入跨界资源;拓展苏绣“中国符号”意义,《侍女蹴鞠图》成为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赠予国际奥委会的国礼,苏绣作为非遗项目亮相斯里兰卡、沙特、西班牙等国。
加大宣传宣介,提升小镇对外影响力。形成微信公众号、线下杂志、宣传折页、宣传片、门户网站联动的立体宣传网络。
目前,小镇内已形成以苏绣特色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核心,并通过自然聚集和合理引导,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苏绣产业集群。小镇建设将依托现有资源,实现苏绣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主抓绣院、文化交流中心、文创产业园、双创中心、绣品街改造提升等项目的建设,建立“一个孵化基地+一个核心平台+一个主题产业园+一个服务中心+一条文旅街区”的产业体系和模式,从而实现人才保障、平台保障、招商保障、服务保障,形成一条完整的系统链条。同时,加快文化产业引导基金的落地,为苏绣文化研究、苏绣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进一步实现苏绣产业的高端聚集。
未来,在苏绣这一核心产业的支撑下,一方面实现融苏绣研发创新、文化创意、成果转换、体验应用于一体,完善小镇的创新合作交流机制,促进信息和成果的互通共享;另一方面,对外通过与创新网络的连接,将最新的产业创新信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以及其他传统手工艺艺人和年轻一代的创新人才源源不断地引进到苏绣小镇,形成苏绣与现代创新网络的资源共享、联动发展。通过内外合力推动文化遗产传承与产业化发展的结合,形成苏绣特色产业集聚生态圈,进而实现苏绣小镇产业功能、创新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和智慧社区功能的有机融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