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研究缘起与理论综述的分析

研究缘起与理论综述的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个别特征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和市民化问题研究较多。杨竹、陈鹏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动机和代际差异。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维度进行了研究,如任太增、刘新争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代际差异做了深入研究。这是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2亿多农民工家庭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

研究缘起与理论综述的分析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第一波“民工潮”一直持续到现在,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表现出新的特征。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农民工在身份上逐渐经历了三种类型:返乡型、徘徊型、滞留型。综观学者的研究,关于农民工代际差异问题的研究角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农民工代际差异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总体研究;另一种是对代际差异的某个或几个方面特征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总体研究看:王国信(2008)、侯雅(2010)、王丽霞(2010)等,对两代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做了比较全面的概括;丁志宏(2009)则用五普0.95‰的数据对两代农民工的规模、性别、年龄社会人口学特征进行了实证对比研究。此外,许多学者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民工的代际差异做了实证分析,如吴红宇、谢国强(2006)、魏晨(2007)等。在个别特征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和市民化问题研究较多。黄祖辉、刘雅萍(2008)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的实地调查,对两代农民工的就业选择、就业状况及就业倾向做了深入探讨。杨竹、陈鹏(2009)运用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两代农民工的就业动机和代际差异。刘传江、徐建玲(2007)、张智勇(2009)等研究了农民工的市民化代际差异。此外,还有学者从其他维度进行了研究,如任太增、刘新争(2009)对农民工生存状态的代际差异做了深入研究。

农民工家庭成员的代际差异和流动特点,在代际更替和代际影响方面产生了哪些变化?是怎样基于国家政策调整、社区发展变化、农民工主体再造、家庭分化变迁等层面而发生变化的?其城市融入和顺利回归乡村的路径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笔者长期关注农民工群体的生活和家庭情况,在社会调查过程中,获得了一个H省Z姓农民工家庭的实证资料,通过“解剖麻雀式”的个案家庭微观研究,试图挖掘出农民工家庭日常生活中所隐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逻辑,从中折射出农民工家庭成员的代际差异和流动特点,通过仔细记述和分析这些“个案故事”,我们会发现很多情况下它们更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和关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2亿多农民工家庭生活变迁的一个缩影。(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