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与乡村社区治理探析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与乡村社区治理探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是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一部分。中国基层治理研究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分为乡村治理、社区治理两大领域。自中国改革开放后至今,经过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乡村治理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著《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一书将乡村治理研究从书斋引向田野,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探索尝试。

中国基层治理研究与乡村社区治理探析

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是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一部分。中国基层治理研究按照研究领域划分,可以分为乡村治理、社区治理两大领域。首先,我们对乡村治理研究的现状做一个简单回顾。

(一)乡村治理研究

自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乡村治理研究可谓蔚为壮观。以梁漱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从文化本位出发来尝试通过乡村社区建设复兴中华文明,其代表作品有《中国文化要义》《乡村社区建设理论》《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为中国的问题关键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其代表作品是《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农民中各阶级分析及对于土地革命的态度》和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社会学、人类学角度来研究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试图从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分析中国社会变迁的动力,其代表作有《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和《乡土中国》。以林毅夫、张乐天为代表的学者对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公社制度的效率以及家族共同体瓦解的原因,代表作品有《集体化和1959—1961年中国的农业危机》和《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

自中国改革开放后至今,经过一大批学者的努力,乡村治理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其中在乡村治理研究方面非常有影响力的学者主要有:张厚安、徐勇、曹锦清、张静、吴毅、贺雪峰、肖唐镖、仝志辉、项继权、吴理财等。乡村治理研究的代表性作品有:张厚安和徐勇主笔的《中国农村政治稳定与发展》(1995),该书探讨了中国农村政治稳定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农村治理的一系列对策和措施。张厚安、徐勇、项继权等著《中国农村村级治理—22个村的调查与比较》一书将乡村治理研究从书斋引向田野,进行了实证研究的探索尝试。徐勇在《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系统地讨论了村民自治制度的缘起、制度特征和制度框架,为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是一部对乡村治理研究影响深远的作品。另外,徐勇的《非均衡的中国政治:城市与乡村比较》也对乡村治理研究产生较大影响。

曹锦清的《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黄河边的中国》两部作品从传统的视角出发通过实证调查来研究当代乡村治理。温铁军的《中国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研究》从经济基础及农民生活逻辑和乡村内生秩序方面来讨论乡村治理研究。张静《基层政权:乡村制度诸问题》对农村基层治理制度进行了系统讨论。吴毅的《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以20世纪的百年变迁为历史背景,研究中国的村庄政治。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还有:吴毅、吴淼的《村民自治在乡土社会的遭遇:以白村为个案》,吴毅的《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贺雪峰的《乡村治理与秩序》《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什么农村,什么问题》《中国村治模式:若干案例研究》,仝志辉的《选举事件与村庄政治》,肖唐镖的《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项继权的《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南街、向高和方家泉村村治实证研究》等。

继前辈学者之后,一大批青年学者在乡村治理研究方面也建树颇丰。如:田先红的《治理基层中国——桥镇信访博弈的叙事,1995—2009》,万小燕等著《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秭归杨林桥社区建设与治理的实践探索》,袁金辉的《乡村治理与农业现代化》,何俊、班杰明、许建初主编的《乡村治理、村民自治和自然资源管理:云南六个少数民族社区的实践》,于水的《乡村治理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以江苏为例》,彭勃的《乡村治理:国家介入与体制选择》,徐勇、徐增阳的《流动中的乡村治理:对农民流动的政治社会学分析》等作品大大丰富了乡村治理研究。

在乡镇治理研究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赵树凯的《乡镇治理与政府制度化》,该书是对当代中国基层政府及其治理的实证研究,核心论题是中国基层政府的体制改革。陆道平的《乡镇治理模式研究:以昆山市淀山湖镇为例》一书运用国家社会关系的分析方法,对苏南乡镇治理的历史、现实困境及特点等方面进行探讨,并做了一些前瞻性分析。袁方成的《使服务运转起来:基层治理转型中的乡镇事业站所改革研究》一书以乡镇站所的改革为研究对象,从先期探索、治理困境、体系再造和制度创新等方面来对乡镇治理中体制进行全景透视。张铭、王迅著《基层治理模式转型》一书以苏南农村为分析对象,对当前基层治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未来的改革方向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探讨。这方面的著述还有叶南客著的《都市社会的微观再造——中外城市社区比较新论》,袁秉达、孟临主编的《社区论》,李会欣、刘庆龙编著的《中国城市社区》,王振海等合著的《社区政治论》,窦泽秀著的《社区行政》,王邦佐等编著的《居委会与社区治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研究》,王青山、刘继同编著的《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中国城市社区党建研究课题组编的《中国城市社区党建》,雷洁琼主编的《转型中的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北京市城市基层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研究》,李友梅、徐中振等著的《社会家园与社会共同体——“康乐工程”与上海社区实践模式个案研究》,林尚立主编的《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蓝宇蕴著的《都市里的村庄—个“新村社共同体”的实地研究》,张纯洁著的《活力社区—温州城市社区研究》,林尚立等著的《社区党建与群众工作—上海杨浦区殷行街道研究报告》等。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多数是从制度、体制和机制的角度来分析思考中国的社区治理的问题,对社区治理实践层面行动逻辑的研究尚显得不足,这也为基层治理行动逻辑研究留下了研究的空白。(www.daowen.com)

以上学者在乡村治理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基层治理制度研究,但是对乡村治理的内在实践逻辑的研究却不足。正如贺雪峰所言“一旦意识到一般政策和制度研究的不足,就需要深入理解乡村社会内在的运作逻辑”。贺雪峰较早认识到乡村社会内在运作逻辑研究的重大价值,也较早进入该领域。贺雪峰在《农民行动逻辑与乡村治理的区域差异》一文中从农民基本认同与行动单位的角度,来分析村庄社会关联,并由此讨论农民公私观念区域差异和行动逻辑区域差异基础上的乡村社会秩序的差异。制度层面的研究更多是研究者理想的建构,与乡村社会的现实逻辑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学界部分学者转向研究乡村治理中实践逻辑,转向对乡村社会本身的深度理解与学理追求。

(二)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研究

城市基层治理研究比乡村治理研究起步晚,相关的著述也比乡村治理少。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基层治理研究也渐趋繁荣。代表性的作品有:于燕燕的《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变》,该书分析了中国社区建设中的政党、政府、社会三者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归纳了中国社区体制的基本现状,论述了社区自治与政府职能转型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政府职能转型是社区自治的前提和基础的结论,展望了未来社区居民与政府合作治理的社区模式。武汉地区以湖北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为平台,产出了不少有影响力的成果。如:徐勇、陈伟东的《中国城市社区自治》,陈伟东的《社区自治:自组织网络与制度设置》,尹维真的《中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创新:以武汉市江汉区社区建设为例》,孟伟的《日常生活的政治逻辑:以1998—2005年间城市业主维权行动为例》,李雪萍的《中国城市社区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王敬尧的《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胡宗山编写的《社区自治实务》等。

(三)海外中国基层治理研究

海外学者对中国基层治理的研究成果也是非常丰硕,很多作品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读经典。海外学者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社会事实,得出了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观点,给中国学者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基层治理研究的发展。这其中有美国学者费正清的《美国与中国》,卜凯的《中国农家经济》,库尔普的《南部中国的乡村生活:家族主义的社会学》,爱德华·弗里德曼的《东南中国的宗族组织》《中国的宗族和社会》《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韩丁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阿尼达·陈、安格尔、马德生合著的《陈村:毛泽东时代一个农民社区的现代史》,马德生的《一个中国村落的道德与权力》,美国学者伯金斯的《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加拿大的伊莎贝尔·柯鲁克等的《十里店:中国一个村庄的群众运动》,伯恩的《中国农村的政治参与》,斯坦福大学的戴慕珍的《当代中国的国家与农民》,萧凤霞的《华南的代理人与受害者》(1989年),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黄宗智的《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等作品。这些作品很多都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基层治理,由于或多或少缺少中国传统文化和制度等变量的引入,对中国基层治理内在的逻辑规律的把握尚显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