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政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使城乡居民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构建养老模式四张网(制度网、服务网、设施网、信息网);发展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创建“诚信襄阳”。
重点项目及任务:
1.“三级五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兴办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逐步形成“三级五方”养老服务体系,即县(市)区、乡镇(街道)和村(社区)三级由政府、医院、养老机构、志愿者及其他社会力量等“五方”互补联动的养老工作机制。
2.“诚信襄阳”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五个体系”,即政府诚信体系、经济组织诚信体系、社会组织诚信体系、个人诚信体系、司法公信体系,相配套的诚信规章制度、社会约束机制基本建立。
3.“健康襄阳”建设项目:基本医疗卫生全覆盖;居民卫生健康行为基本养成;疾病预防控制全面有效;人民群众身体素质显著提高;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健全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和队伍;广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4.“幸福襄阳”建设项目:构建“幸福襄阳指标体系”,坚持以体制为保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以综合考核为路径、以综合测评为载体,以提升襄阳人幸福感和满意度为目标,形成从顶层设计、指标构思,到具体实施、过程监督的完整的幸福襄阳建设体系。
5.志愿服务网络化品牌化常态化项目:搭建“襄阳志愿云”网络平台集聚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提高志愿服务效率和质量。利用“襄阳志愿云”平台发布襄阳志愿信息,招募、聘用并考核志愿项目。开展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主题的“文明交通劝导”“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健全志愿服务体制,加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建设。
6.社会治理创新重大研究项目:通过智力招标的方式,每年围绕打造襄阳社会建设升级版目标任务打造5个社会治理创新重大研究项目。按照“设计、培育、总结、推广”的工作思路,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努力形成条块结合、上下互动的良好局面,着力打造一批极具创新性、实践性、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的社会治理创新项目,推广一批社会治理工作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
(二)健全城乡社会治理服务体系工程
推进网格化管理创新工作,从“县(区)—镇(街道)—社区”三级组织体系,整合力量,形成多方联动模式,重心下移,形成无缝对接网络,着眼长远,实现常态与应急有机统一,业务协同,实现管理信息集中采集与共享,最终建成“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襄阳城乡社会治理服务体系新模式。
重点项目及任务:
1.社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推进标准化社区建设,提升城市标准化社区建成率。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项目:五年内规划建设200个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创业就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
3.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项目:全面规范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实现标准化建设和“一站式”服务;下放一批政府公共服务事项进社区,实现社区公共服务全覆盖。进一步完善社区公共服务站管理制度,提高服务水平。
4.社区网格化服务机制创新项目:全面落实社区网格化管理,网格员到岗到位、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有效运行。整合部门基础信息,健全社区网格信息采集机制;实现网格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精细化。充分利用网格信息,实现信息完全共享。
5.社区管理信息化机制建设项目:建立社区信息化运行维护体系;完善社会管理信息平台、社区公共服务网站;建立社会管理数据交换共享考核机制;建立便民查询数据库项目、网上办事示范项目,培育一批信息化示范社区。
6.“三社互动”创新项目:建立以社区建设为平台、以社会组织建设为依托、以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为抓手的社会基层管理体制,打破传统的工作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向社会组织转移部分公共职能。
(三)创新和完善社会矛盾化解工程
健全群众诉求表达和群众利益协调机制,创新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积极探索政府构面调解的新的社会矛盾化解模式。
重点项目及任务:
1.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建设项目:健全市、县、镇三级社会矛盾大调解中心,村级调解室。
2.健全完善各类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市、县两级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纠纷、劳动人事争议、土地房屋征用补偿纠纷、环境污染纠纷、学生意外伤害赔偿纠纷、物业纠纷、涉及少数民族纠纷等8类专业人民调解委员会。
3.“三事工作法”项目:全面实行县、镇、村三级“群众说事、巡访问事、为民办事”制度,切实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4.信访案件化解工作创新机制:健全信访救助、司法救助机制,促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及时终结;防控非正常上访,积极化解涉法涉诉信访案件。
5.政府购买调解创新项目:建立政府购买调解的主体、对象、范围、程序、监督管理等机制。
(四)创新流动人口、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程
积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一卡通”管理;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探索流动人口积分卡制度,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通过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建立留守儿童爱心服务站,创新留守人员服务管理。
重点项目及任务:
1.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网络:健全流动人口信息库,实现全市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与计生部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平台(PADIS)信息共享。
2.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行居住证管理,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子女上学等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凭居住证享受相应的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公共服务机构和商业服务组织应当为流动人口使用居住证提供便利。
3.流动人口积分卡项目: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兼顾、分类管理、分区排名的原则,流动人员可根据其积分情况享受相应的服务和管理待遇。
4.重症精神病人服务管理:建立重症精神病人排查登记制度和收治制度;实现重症精神病人排查登记与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整合和共享;建立重症精神病人医疗救助机制,完善和落实定点医疗机构。
5.“阳光工程”项目:开展社区戒毒康复“阳光工程”;通过部门合作,加大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力度;通过“阳光工程”,使吸食传统毒品人员就业率“十三五”末期达到80%。
(五)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程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消防安全管理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调控作用,建立起由政府统一指挥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平台,促进各类资源整合和高效应用,实现信息互联共享。加强公共安全基础建设和完善应急功能,着力提升政府公共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各类公共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
重点项目及任务:
1.“五网同构”项目:构建涵盖“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构建警务协作网、构建视频防控网”五网同构项目,建立联动机制,实现公共安全监控体系的全覆盖。
2.公共应急资源整合项目:在进一步深入掌握政府公共资源的基础上,对现有社会资源存量进行普查,建立详细档案,实现资源共享,夯实政府从容应对公共危机的基础。
3.建立公共应急资源储备投入机制:政府按照“分期积累,长期建设,急时应急”的原则,建立起稳定的公共应急资源储备投入机制;推行实物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生产能力储备与技术储备相结合、政府采购与政府补贴相结合,不断提高政府公共应急保障水平。
4.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体系: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由政府、企业、民间组织、社区等主体共同参与监控的,运用法律、市场、协商、行政等手段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
5.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管理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对突发案(事)件的预测预判、现场指挥、依法处置和舆论引导能力,不断增强应对处置网络涉稳舆情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开展应急演练,做到指挥有序、响应快速、处置及时、措施到位,有效处置突发事件。(www.daowen.com)
(六)法治襄阳建设工程
推进党委政府决策法治化、执法司法规范化,创新社会依法治理机制,实施全民法治意识提升工程。让法治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先进县(市)区活动,着力打造在全国、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法治襄阳”品牌,努力使襄阳成为“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法治城市。
重点项目及任务:
1.法治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决策机制,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强力转变行政管理职能,不断优化法治环境,努力提高干部队伍自身素质。
2.编制政府权力清单:对照政府权力的类别编制、职权名称、依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表述,对政府行使的权力事项进行逐条梳理,逐项排查分析,列出权力清单。除涉及国家秘密及依法不予公开以外,将及时、完整、准确地向社会公开,让群众办事有章可循、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3.“法律六进”活动:继续开展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等活动,强化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全社会法律意识,形成全社会尊重法治、崇尚法治、厉行法治的良好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4.打造信访工作法治化品牌: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1+3+7”工作模式,把信访问题的解决纳入法治化轨道。集体上访、重复上访、非正常进京上访案件和群体性事件明显减少,努力打造信访工作法治化“襄阳品牌”。
5.全面推进“阳光司法”:实行司法公开,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力。改进司法作风,提高司法水平和效率,创新审判管理手段,加强门户网站建设,提升公开实效。
6.法治城市创建工程:以创建“全国法治城市”为目标,全面推进“法治县市区”、基层法治单位创建工作。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活动覆盖面达到100%,法治建设先进县(市)区达80%,法治建设先进市直单位达60%以上,90%以上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法治建设合格单位。
(七)社会公众参与工程
改革和完善社区民主决策机制,创新社区民主管理机制,拓宽社区民主监督渠道;深入推进村民自治,发挥公众参与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
重点项目及任务:
1.扩大城乡社区民主选举覆盖面:稳步扩大社区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到“十三五”末,全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由户代表选举产生或由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比例达到50%。完善村民委员会直接选举制度,到“十三五”末,确保村级自治组织选举村民参与率达到90%以上。
2.推行农村“五事”制度:推行“群众说事、干部问事、集中议事、及时办事、定期评事”制度,真正做到村民的事情村民定,村民的事情村民管,村民的事情村民监督。
3.创新公众参与机制:建立领导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社区接待日、社区工作者定期入户等制度,运用居民会议、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形式,为居民提供顺畅便捷的诉求表达渠道。
4.推进政务公开:推进政务公开,重点推进财政预算、公共资源配置、重大建设项目、社会公益事业等信息公开。到“十三五”末,实现政务公开内容全覆盖和社会监督范围全程化。
5.提升社区居民自治能力:以居民自治为基础,基层党委政府进行指导,建立起“街道睦邻会所—居委会睦邻沙龙—社区睦邻点”的三级枢纽式睦邻建设网络,提供社区居民互相交流平台,发挥民间优势实现居民自治。
(八)社会协同治理创新工程
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健全“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加快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展专业化社会工作者队伍,健全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形成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者共同开展服务、受益者和公众主动参与服务的良性互动机制。
重点项目及任务:
1.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项目:改革准入体制,降低社会组织进入门槛,改革培育体制,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加快孵化生长,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接,定期发布政府需求信息,引导和动员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服务项目。
2.科技培训与科普宣传资助计划:支持各级科协深入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行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3.公共服务进社区行动资助计划:引导并资助专业机构、公益组织为城乡社区提供居家养老、心理减压、社区矫正、应急减灾、垃圾分类等社区服务,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4.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项目: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领导机构,健全工作机制,严格监督管理。研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对经过评估的社会组织,采用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购买服务。形成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5.社会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努力引进社会服务和管理的领军人才,逐步建立一支具有良好专业素养的社会工作者队伍。
(九)创新城市管理工程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大力实施“城市管理精细化、园林建设精品化、服务民生优质化”战略,建设“智慧城管”系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培养一流市民素质、打造一流城市环境、构建一流社会秩序,建设襄阳山水园林城,打造襄阳特色城市管理品牌。
重点项目及任务:
1.编制《便民导厕图》《停车泊位示意图》:依托襄阳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绘制并及时发布《襄阳市城区便民导厕图》,囊括襄阳中心城区范围内公厕分布状况和具体位置,可供市民和外来游客随时下载;绘制《襄阳市区机动车停车泊位示意图》,详细标注城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的机动车停车泊位区域,方便车主直观、即时了解相关情况,按图停车。
2.建立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新模式:推进乡镇建立生活垃圾“村收集—乡镇转运—城区专业化处理”三级处理新模式。
3.创新居民小区管理方式:让城管市场化改革的成果更加惠及群众。继续扩大小区规范化管理,通过采取市场化竞争淘汰机制,将一批实力强、责任心强的专业化城维公司引入居民社区,实现环境卫生长效化管理。
4.智慧城管建设:推进网格化管理方法,实现由粗放型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探索城市部件管理法,应用地理编码技术,通过信息平台对城市部件进行分类管理;建立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以手机为原型,快速采集与传输现场信息的专用工具。
(十)创新网络信息管理工程
依法加强互联网等新媒体管理,净化网络环境,实现对网络虚拟社会的有效管理;强化网上舆情导控,培育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和网络环境,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提高网上应急处置能力,统构建网上网下综合防控体系。
重点项目及任务:
1.互联网信息安全技术监控平台建设:建立属地网站数据库并与全国全省数据库互访更新,实现网页精确控管及域名控管、IP控管。
2.网络舆情中心建设:建立互联网信息监测和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全市区域内网站中存在的有害信息并及时预警;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系统,用于监测搜集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网络热点、敏感信息;建立网评员管理系统,用于全区域网络评论员数据信息管理工作;建立互联网OA协同办公系统,用于全市网络文化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建立无线网络检测平台,用于全市无线网络信息检测等。
3.网络舆情导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搜集机制、信息报告机制、研判预警机制、应对处置机制、网络问政机制、舆论引导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应对处置机制和保障机制,认真落实属地管理“一岗双责”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舆情双向报送制度、舆情应对“双处置”制度、网络问政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规范网络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引导”工作流程,快速应对,掌握主动,提高处置网上热点问题、敏感问题能力。
4.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加强网络舆情信息员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骨干网评员队伍,每个县市区建立一支不少于30人的骨干网评员队伍,每个市直部门至少确定3名专兼职网评员,并加强培训,提升政策法律、业务水平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
5.重点网站建设:加强襄阳政府网、汉江网建设,做好重点新闻网站的升级改版工作,支持发展新业务,增加网站服务功能,丰富网站内容,提升网站影响力和权威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