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简析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简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相关概念1.文化旅游文化旅游具有知识含量高、游客参与度强、兼具变化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而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在西方“文化旅游”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类观点。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简析

(一)相关概念

1.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具有知识含量高、游客参与度强、兼具变化性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而日益演变成为一种备受青睐的旅游形式。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旅游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任何一次旅游经历,都是一次对新文化的体验。因此,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就决定了该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及其潜力。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文化旅游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世界旅游组织(WTO)对文化旅游的定义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它将文化旅游定义为“人们想了解彼此的生活和思想时所发生的旅行”。具体来说,是指通过某些具体的载体表达方式,提供机会让游客鉴赏、体验和感受旅游地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从而丰富其旅游体验的活动。国内浙江大学人文旅游》各辑的出版,汇集了国内众多文化学者的成果,推动了关于人文旅游的研究。其中刊于《人文旅游》(第四辑)的《新文化旅游及其发展攻略》一文明确提出了“新文化旅游”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新型的文化旅游模式,是体验经济理论与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借助文化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品牌载体,推崇“参与、体验、娱乐、主题”的旅游理念,形成古代元素和现代元素的结合、静态(文化旅游资源)和动态(参与体验游乐)的结合、看与玩的互动,将文化旅游资源的“高深文化、悠久历史、神秘宗教”转化为大众所喜闻乐见、更乐于认知和接受的“快乐、神奇、体验”型文化旅游形式,从而具有极强的市场生命力。

综合国内外学者们关于文化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即旅游产品角度、旅游类型角度和旅游创意体验角度。本研究采用的文化旅游定义是从旅游资源角度出发的,即通过文化资源的表达、展现和传播形成吸引力以满足旅游者文化交往与体验需求的社会过程。它既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生产过程,体现着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文化互动交往关系。

2.文化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西方国家将旅游资源称作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与中国不同的是,它不仅包括旅游地的旅游资源,而且还包括接待设施和优良的服务因素,甚至还包括舒适快捷的交通条件。国内学者对旅游资源定义不一,比较确切和规范的定义是:“所谓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有吸引力、能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具备一定旅游功能和价值,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

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是衡量研究目的地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最有效的载体,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的评价可以最直观地反映出研究目的地的文化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

(二)理论基础

1.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着重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口膨胀、工业增长、城市化过程加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生态平衡破坏、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等严重的现象,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发展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和谐论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新的人地关系理论不只把注意力放在物质文明发展上,而开始真正从人的全面需求出发,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与经济的平衡也纳入到人类发展的内涵中去。

湖北汉江流域作为人文景观集聚的区域,其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社会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是该地区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因素。所以,汉江流域文化旅游开发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地关系。

2.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旅游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不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损坏现有和潜在的旅游资源,及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保护已开发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在环境、社会、经济三效合一的基础上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开发行为。汉江流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在开发利用之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论证,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持续性开发。(www.daowen.com)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对文化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旅游概念、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等方面。

1.文化旅游概念

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MacIntosh和Geport在《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将“文化旅游”作为专用概念提出。此后,文化旅游的概念研究成为研究热点。在此方面,国内外研究尚未形成统一定义。在西方“文化旅游”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类观点。广义的观点为“文化旅游包括旅游的各个方面,旅游者从中可以学到他人的历史和遗产,以及他们的当代生活和思想”。狭义的观点认为文化旅游是一种对“异质”事物的瞬间消费。沃尔(Walle,1996)关注了有关思想形态与文化旅游的问题,认为文化旅游者对他们游览方式的理解影响着自身的旅游体验,文化旅游研究者可通过考察游客的旅行方式进行有关旅游者的研究。国内关于文化旅游的研究,徐菊凤(2005)认为文化旅游可以从概念性定义和技术性定义两个方面界定:从概念上,文化旅游是人们离开他们的日常居住地,为获得新的信息与体验来满足他们文化需求而趋向文化景观的移动;从技术角度看,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他们的常住地,到文化吸引物所在地如遗产遗迹艺术与文化表演、艺术与歌剧等的一切移动。

2.文化旅游资源开发

西方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是结合某个特定区域,通过对游客及社区居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有关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若干结论;二是以某个区域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例,着重研究文化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合理保护,以期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研究大致分三类:一是以某个具体区域作实例,探讨该区域利用其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的对策和战略。如郭颖(2002)以沪沽湖地区摩梭文化为例,探讨了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的相关模式。许志晖等(2006)在总结了文化旅游的基本属性与国内外主要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南京文化旅游的基础与开发现状,探讨了南京市文化旅游深度开发的模式与装点整合方向等;二是从理论角度,以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各自的结构地位为出发点来进行研究。如刘玉等(2000)从时间维度和景观形态上,阐述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方式,分析了文化旅游的典型特点,提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要注意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梁学成(2010)认为多元化旅游产品是文化遗产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并结合我国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三是从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和良性发展的角度,构建合理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如王衍用(1995)论述了曲阜“三孔”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并根据其现状,讨论旅游线路的设计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张朝枝(2010)认为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中往往冲突不断,其背后实际上也是理论世界的二元结构冲突。在旅游文化开发研究方面,对游客及社区居民的调查、注重社区参与是近年来文化旅游资源及开发研究的关键问题。

3.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西方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以单个游憩目的地为研究对象,其开发评价的理论方法多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等交叉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借此对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定量的综合评价。梁修存等(2002)将国外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分为视觉质量评价、人类文化遗产价值评价、货币价值评价;汪侠等(2007)将灰色理论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洪泽县老子山风景区为例,对其6个景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了评价和排序;侯兵(2011)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将社会调查方法(实地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对比分析)相结合,对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的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整合思路进行系统研究;董培海,李伟(2019)归纳国内旅游资源评价方法研究的现状和不足,构建旅游资源综合生态位的评价指标体系。综上所述,国内相关研究以探讨指标评价体系为主,重点集中在采用层次分析法、视觉质量评价法、民意测验法、专家评议法、等级划分法等多种评价方法和手段,构建某一区域特定的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且其中多针对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等进行评价测算,针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研究较少,评价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主,且只对各构成因子进行简单的排序。

4.汉水流域文化及文化旅游研究

2013年11月,由陕西理工学院汉水文化研究中心、汉水流域中上游文化遗产研究会主办的汉水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汉中举行。会议提交的60余篇研究论文围绕“汉水流域的历史文化研究”“汉水流域社会经济研究”“汉水流域的生态文明研究”“汉水流域的语言学文学地理学研究”“汉水流域的文献学及考证研究”“汉水流域的文学作品研究”6个方面展开了深入探讨。廖伦建(2014)梳理出湖北汉江流域文化旅游的点、线、面,提出构建湖北汉江流域文化旅游主体平台的构想。

现有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关于文化旅游资源潜力评价的相关研究主要以区域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为例进行潜力评价,方法上呈现单一化趋势,以层次分析法为主进行定量评价和简单排序,具有一定局限性,缺少对比性分析,数据分析的手法比较单一;缺少统计学分析方法。本课题研究采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将层次分析法与综合评价方法相结合,以此得出各评价指标因子具体的综合评价得分,不仅能使研究结果更直观,也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