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湖北汉江流域新型城镇化格局与制约因素

湖北汉江流域新型城镇化格局与制约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未来五到十年,是湖北汉江流域城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振兴湖北汉江流域的重要抉择。湖北汉江流域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质消耗成本较大。(三)缺乏区域协调共进机制武汉、襄阳、十堰等汉江流域相对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域的产业联系较为松散,配套能力也不足,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在全省范围内的有效发挥。

未来五到十年,是湖北汉江流域城镇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振兴湖北汉江流域的重要抉择。坚持和深化产业融合,对于提升我省创新实力和竞争能力,构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流域经济整体上仍处于低层次的“原生”状态

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力不足。湖北汉江流域产业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物质消耗成本较大。制造业中除汽车产业外,其他行业的企业资本、技术、品牌实力等都无法与国际国内先进企业抗衡。与制造业相关的金融、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行业的比重偏小,协同发展效应很不明显。虽然制造业发展水平已达到一定高度,但根据投入—产出分析,汉江流域制造业的服务投入率偏低,说明制造业经由生产性服务业投入而与整个服务业的联系程度较低,多数制造企业仍以自我服务为主。同时,湖北汉江流域的部分制造业是通过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以承接国际制造业向本地转移而得到快速扩张的,不可避免地给转入制造业带来“两少一多”局面,即对本地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少;产品设计、关键技术依赖进口,对本地研发需求少;产品直接出口多,且多进入跨国公司营销体系。此外,外资制造业所需的人员培训、广告策划、市场调研等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外向性,与我省服务业之间的产业融合受到抑制。

(二)流域城镇经济基础差异大,环境压力趋大

汉江流域经济发展总量大,约占湖北全省的38.5%,人均GDP 15348元,占湖北省GDP平均值(16197元)的94.8%,但主要集中在襄阳、武汉等中心城市,城镇经济发展基础不平衡,中小城市发展相对滞后,武汉、襄阳国内生产总值就占全流域的47.2%,产业结构也不合理,第二、三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化发展不足。(www.daowen.com)

汉江上游地区山高坡陡,土地生态系统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下游平原水网地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区域污染负荷较大,城镇发展面临较大环境压力。据有关部门测算,汉江水环境容量仅干流COD剩余54355吨/年,但支流为-28400吨/年,而氨氮剩余环境容量干流为-1988吨/年,支流为-2789吨/年;汉江主流已多次出现“水华”现象。目前汉江流域城镇人口占全省的40.2%,但城镇污水二级处理能力为117.3万吨/日,仅占全省的33%;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1450吨/日,仅占全省的18.7%,发展严重滞后,与汉江流域的生态地位和环境要求相比差距偏大,欠账很多。

(三)缺乏区域协调共进机制

武汉、襄阳、十堰等汉江流域相对发达地区与周边地域的产业联系较为松散,配套能力也不足,制约了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在全省范围内的有效发挥。武汉作为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一枝独秀。而在其他地区,即使是襄阳、十堰,其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很滞后,主要是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因此,非中心城市的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应成为提升汉江生态经济带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产业融合缺乏有效分工与协作机制。武汉“一极独大”将继续加速单极的产业融合进程,其他大片地区则可能被单极强势虹吸而进一步弱化和边缘化。全流域在产业融合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阶梯分布特征,且阶差越来越大。此外,制造业涉及许多相关配套行业,不仅包括生产加工环节,还包括技术引进、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的全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