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促进襄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促进襄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促进襄阳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技术政策1.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壮大完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货币资源、高效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科技成果的首要选择。

促进襄阳城市化和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总体战略

1.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一主两副三支撑”的中心城镇职能体系

一主:襄阳中心城区,是市域和汉江流域城镇连绵带的功能核心,主要承担区域公共服务和生产组织功能,重点培育区域性先进制造业中心、商贸物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教育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医疗卫生中心等功能。

两副:枣阳和河谷组合城市两个副中心,为市域次级中心,主要承担地方公共服务和生产组织功能。其中:将枣阳副中心发展为市域东翼综合中心、襄阳向东联动随州的门户节点,将河谷副中心发展为市域西翼综合中心、襄阳向西联动十堰的门户节点。

三支撑:宜城南漳和保康三个对市域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城区,主要承担县域范围内的公共服务和生产组织功能,承担中心城区产业配套、农产品供应、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职能。其中:将宜城城区作为襄阳都市一体化发展区南部的重要功能节点、宜城市的产业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南漳城区作为襄阳都市一体化发展区西南部的重要功能节点、南漳县产业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保康城区作为襄阳市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康县的综合服务中心,承担中心城区产业配套、农产品供应、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职能(如图4所示)。

图4 城镇职能体系规划

2.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多元化小城镇分工体系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市域功能统一布局,将市域城镇职能分工分为都市型、工贸经济型、门户贸易型、生态旅游型、农村服务型五大类型(如表7所示)。

表7 小城镇职能分工表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推进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提升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快建立城乡全覆盖的公共财政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新机制和城乡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发展新格局,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强市建设

按照四化同步、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的总要求,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全面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二)促进襄阳市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的技术政策(www.daowen.com)

1.大力提升中心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区功能

壮大完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既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综合实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从根本上提高城市化水平及其质量的需要,是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人力资源、高效利用货币资源、高效利用信息资源、高效利用科技成果的首要选择。规划提升和强化襄阳中心城区对市域乃至鄂西北地区的带动作用和促进作用,将现有条件较好的枣阳、宜城、谷城等小城市培育成为中等城市,将发展潜力大的南漳、保康等县城,发展成为小城市,构建充满活力的城镇体系,带动和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它们的集聚效应、辐射作用、带动作用,使之成为城市化战略的核心主力,对全市乃至鄂西北地区的经济腾飞具有重要作用。

2.积极培育小城镇,特别是重点镇

小城镇建设是城市化战略等级中的基础力量。襄阳市建制镇数量多,规模偏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难跟上,从而造成城镇质量低。改变“小城镇不优”的现状,打破“低效对称”和“维持均衡”的思维方式,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市化的重要途径。积极建设小城镇,促进产业和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转移;选择发展条件好区位优的建制镇作为重点镇优先发展,重点培育,提高其集聚人口、发展经济的质量,使其成为农村地域性经济增长的制高点、成长为具有一定辐射和带动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实现农村发展的梯度推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互动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3.引导城镇密集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综合实力

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城市,而是由诸多城市联合的群体和城市密集地区。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形成“相互依赖、互存互利、互补增殖、共建共享”的有机综合体,既可以利用生产力区域高度集中的积极作用,又能克服某些过度集中导致的不良后果。襄阳的城镇集聚程度还十分不够,引导城镇密集地区发展,形成规模不同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体,符合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潮流。《湖北“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一主两副多极’城市带动战略。推动襄阳、宜昌增强中心城市功能。”襄阳周边50公里范围内城镇相对密集,经济相对发达,有利于加快该地区发展,合理配置区域资源,强化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构建统一完善的生态保护系统。

4.改善城镇支撑条件,提升城镇设施水平

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改善城镇服务设施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增强城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竞争力。按照优化城乡生产力和人口布局的要求,把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和建设,着力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中心村一体化的规划体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环境保护体系。充分发挥城市先进文化和公共服务的优势,鼓励和引导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使城乡居民弱有所保、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学。

5.以产业聚集带动城镇发展,以产业化促进城市化

包括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化,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以服务业发展促进城市化;按照城乡经济融合和二次产业联动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商贸和高效生态农业,壮大都市经济,提升县域经济,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的路子,促进企业集聚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不断增强城市对农村及二、三产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为主向现代产业为主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费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产业化道路。

6.统筹城乡劳动力结构和优化人口布局,促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作为城市化的根本任务,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镇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切实维护进城就业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有利于农民进城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