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选择外汇还是持有本币,取决于保值、支付和投机需求,因此代表性汇率理论和这三种货币功能有关。代表性理论包括:保值功能—购买力平价理论,支付功能—国际收支理论,投机需求—利率平价理论。“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汇率超调理论”和“汇率的资产组合理论”等可看作前述三种理论的延伸。过去50年,最强的货币是物价最稳定的货币,其次是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货币,另外,大国和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普遍强劲。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的国家和地区,汇率表现有三种结果:一是经济增速换挡成功,汇率升值,联邦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案例显示了这一点;二是经历危机后经济增速换挡成功,汇率先贬后升,韩国案例显示了这一点;三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汇率大幅贬值,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案例显示了这一点。人民币当前支撑和压力并存,长期取决于能否通过改革改善长期增长前景。
本章旨在研究关于汇率的以下几个关键性问题:什么决定汇率;经济增速换挡期的汇率表现;历次美国加息周期下的汇率表现;长期顺差国的汇率表现;物价稳定国的汇率表现;国际货币国的汇率表现;不同宏观环境下的汇率表现;基于以上理论和国际经验分析基础上的人民币汇率展望。
汇率是两国货币的相对价格,选择外汇还是持有本币,取决于保值、支付和投机需求。因此汇率的主要理论包括:保值功能─购买力平价理论,“支付功能”─国际收支理论,投机需求—利率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反映外汇的保值功能。
纸币体系下,央行可以随心所欲,因而货币的购买力至关重要,这就诞生了最早的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该理论认为,两国货币购买力决定了汇率,购买力变动(两国的相对通胀率)决定了汇率变动。前者是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后者是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国际收支理论——反映外汇的对外支付功能。
经历了通胀之苦后,各国央行逐渐变得“克制”,物价变动越来越小,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于中短期汇率波动的解释力下降。此时外汇市场供求力量成为关注焦点,外汇买卖有两个原因:贸易和投机。人们发现,贸易顺差容易导致一国货币升值,贸易逆差则导致货币贬值,因而国际收支理论诞生。该理论认为,汇率取决于一国的出口和进口,出口取决于外需、两国相对价格,进口取决于内需、两国相对价格,即两国相对收入和通胀率决定了汇率。
利率平价理论——反映外汇的投机功能。
外汇交易中很大部分是“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更关注利率,这就诞生了利率平价。该理论认为一笔资金投在两国,最后收益率应该相同。利率平价理论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和非套补的利率平价。前者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水率等于两国利差,后者认为预期的汇率变动等于两国利差,可见其差别在于是否在远期市场做抛补动作。
其他汇率理论主要在上述三种理论基础上做延伸,代表性的理论有: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经济增速越快的国家,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越高,并带动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从而引起实际汇率升值。这是购买力平价的一种延伸。
“汇率超调理论”认为,贸易失衡需要其中一国商品变贵来解决,物价和汇率都可以实现这个目的,但由于物价调整缓慢,汇率调整迅速,因而外部冲击出现后,短期内会通过汇率超调的方式来吸收冲击。这是国际收支理论的一种延伸。
“汇率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持有外国货币不仅应该关心利率,还要关注风险。这是对利率平价理论的一种延伸。
综合上述理论,汇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相对通胀率、贸易差额、两国利差(或货币政策)、两国经济增速和风险因素等。
一种流行的误解是,用一国因素来解释汇率波动,例如美国加息,所以美元升值。事实上,美国过去五次加息周期,只有两次带来美元升值周期。主要原因是美国加息过程中,其他国家是否加息,加息力度如何。
从购买力平价来看,当前中国物价稳定,CPI略高于美国,PPI低于美国。从国际收支来看,中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当前顺差占GDP比重虽然减少,但依然保持较高顺差额;从利率平价来看,中国利率水平明显高于“零利率”的发达国家。
从“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来看,中国经济增速仍然快于大多数经济体,从汇率超调理论来看,当前经济下滑和美元升值双重压力下,资本流出规模和人民币贬值预期可能会“超调”,从资产组合理论来看,鉴于中国经济风险在增加,人民币确实面临负面压力。
综合来看,依据代表性的汇率决定理论,在没有大的风险因素出现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总体是有支撑的。因此,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的关键,要看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以及有没有大的风险事件爆发,比如经济危机或高通胀。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历史来看,经济增速换挡期的经济体,货币表现如何?
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发生在1968~1978年间。日本1951~1973年间开启经济高速追赶,实现了23年年均9.3%的增长,1974~1991年的18年间实现了年均3.7%的增长,属于中速增长阶段。
图10.1 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2 日本换挡期(1985~1993年)的名义有效汇率(2010年=100)
数据来源:WIND
图10.1和图10.2显示换挡期间的日本GDP增速和日元汇率的表现(用名义有效汇率而非美元兑日元汇率,是为了避免受到美元周期的过度影响),可见,期间日本经济增速虽然下台阶,但日元仍表现强劲,名义有效汇率升值约60%。有趣的是,日本经济增速换挡期后,日元升值速度一点都未减缓,日元在1978年以后继续快速升值,直到1995年,升值才告结束。
联邦德国经济增速换挡期发生在1965年前后。联邦德国经济在1951~1965年间实现了15年年均增速6.6%的快速增长,1965年人均GDP达到9186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68.5%,到达增速换挡的阈值区间。1966~1972年经过7年年均4%的增长后,步入低速增长区间。
图10.3 联邦德国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4 联邦德国换挡期(1965~1975年)的名义有效汇率(2010年=100)
数据来源:WIND
图10.3和图10.4显示换挡期间联邦德国GDP的增速和汇率表现,可见,期间虽然联邦德国经济明显减速,但联邦德国马克表现抢眼,期间升值约50%。和日本一样,增速换挡期后,联邦德国马克依然处于快速升值的阶段。
中国台湾经济增速换挡期发生在1985~1993年间。1951~1989年39年间属于高速增长追赶阶段,年均增速高达8.8%,1989年人均GDP达到9538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41.4%,到达换挡的阈值时点。1990~2010年间平均增速5.1%,进入中速发展阶段。
图10.5和图10.6显示换挡期间的中国台湾GDP增速和汇率表现,可见,1985~1993年经济换挡时期,虽然中国台湾经济出现减速,但中国台湾名义有效汇率仍然稳中有升,期间累计升值约20%。
图10.5 中国台湾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6 中国台湾换挡期(1985~1993年)的名义有效汇率(2010年=100)
数据来源:WIND
韩国经济增速换挡期发生在1992~2003年间。1961~1996年间实现了36年年均8.8%的高速追赶。1996年人均GDP达到12860国际元,相当于美国的51%。经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2001年以后进入中速增长阶段,2001~2010年年均增速5%。
图10.7和图10.8显示换挡期间的韩国GDP增速和汇率表现,其中,1992~1997年间是换挡期的上半场,政府拒绝经济减速,刺激并导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汇率大幅贬值,1997年后,主动改革,换挡成功,汇率稳中有升。
图10.7 韩国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8 韩国换挡前后的名义有效汇率
数据来源:WIND
墨西哥毗邻美国,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均处于世界前列。按常理,应该最能有效承接美国产业转移,实现高速增长。墨西哥确实经历了这样的高速发展阶段,1961~1981年间维持了年均6.8%的高速增长(见图10.9)。
但1981年后,墨西哥经济换挡失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981年墨西哥人均GDP为3556美元(同期韩国人均GDP只有1846美元),但到1996年墨西哥人均GDP居然只有3547美元,还有所下降。同期墨西哥比索出现超大幅度长期贬值,墨西哥比索从1981年的0.02贬值到2000年的9.47,中间几乎没有像样的反弹(见图10.10)。
图10.9 墨西哥换挡期GDP增速
图10.10 墨西哥比索汇率(美元兑比索)
数据来源:WIND
拉美国家在1950~1980年期间,普遍经历了高速增长时期,但20世纪80年代这些国家集体陷入债务危机、恶性通胀,巴西是拉美大国之一,我们重点通过其表现来了解拉美的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期情形。
巴西在1950~1980年间,维持了长达30年年均7.4%的高速增长时期,但1980年以后巴西换挡失败,1981~1992年间,巴西年均增速仅1.4%。我们无法获得长时期的巴西汇率,但通过观察期间巴西通胀水平作为替代(见图10.11和图10.12)。图中可见,巴西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受到恶性通胀困扰。可见,追赶失败后如果陷入危机,则货币将大幅贬值。
图10.11 巴西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12 巴西的通胀水平(巴西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
数据来源:WIND
菲律宾在1961~1980年维持了年均5.4%的中高速增长时期,但1980年以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1981~2000年,菲律宾年均增速仅2.3%。追赶失败后,菲律宾货币持续大幅贬值,1981~2000年菲律宾比索兑美元汇率从7.6贬值到45,中间几乎没有反弹(见图10.14)。
图10.13 菲律宾经济增速换挡期GDP增速
图10.14 菲律宾比索汇率(美元兑菲律宾比索:月平均)(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WIND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经济增速换挡期,货币是否换挡,取决于经济换挡是否成功。联邦德国、日本、中国台湾的案例显示,换挡成功的经济体货币将继续稳中有升,而韩国换挡上半场和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案例显示,换挡失败可能导致货币大幅贬值。
对中国来说,经济能否换挡成功至关重要,如果换挡不成功,可能会像拉美国家一样,出现危机并导致货币大幅贬值。而如果换挡成功,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人民币将成为国际货币,而人民币升值也将是主基调。
随着劳动力市场接近充分就业,美国将进入加息周期,这种状况下,人民币将有何表现?
美国加息不等于美元升值。历史告诉我们,美国五次加息周期,只有两次带来美元升值周期。1980年以来,美国有过五次加息周期,分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末,90年代中后期,2004~2006年(见图10.15),可以看到,五次加息周期中,只有两次导致美元明显升值,另外三次加息周期中,美元反而出现贬值。加息周期不一定带来美元强势周期,主要原因在于,美元是一个相对价格,取决于其他国家的表现,另外,利率也并非影响美元的唯一变量,美国长期贸易逆差,天然有贬值动力。
图10.15 美元指数和美国加息周期
数据来源:WIND
值得注意的是,两轮美元升值周期中,各国货币普遍贬值,鲜有例外。美元两次升值周期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末,这两次是比较强势的加息周期,第一次是治理超高通胀,第二次是遇上新经济时期。1981~1985年间,日元贬值25%,英镑贬值100%,瑞士法郎贬值40%,加拿大元贬值10%,澳元贬值25%。新兴市场在80年代则普遍陷入危机。
图10.16 日元和瑞士法郎
图10.17 英镑和加拿大元
数据来源:WIND
1996~2001年间,所有发达经济体货币均兑美元贬值,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幅度更大(固定汇率制经济体除外)。其中日元贬值25%,瑞士法郎贬值40%,英镑贬值10%,欧元贬值30%,加拿大元贬值20%,澳元贬值30%。亚洲“四小虎”货币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超大幅贬值,巴西俄罗斯阿根廷相继发生危机,印度卢比贬值40%,土耳其里拉从0.06贬到1.5。
图10.18 20世纪90年代的日元和瑞士法郎
图10.19 20世纪90年代的英镑和加拿大元
图10.20 20世纪90年代的印度和土耳其货币
为何美元强势周期中,各国货币普遍贬值?因为美元指数由发达国家货币构成,如果连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这些“传统强队”都弱于美国,则新兴货币只能更差。因此,如果美元继续升值,那么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反之,如果认为美元牛市到头,则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是暂时的。
图10.21 20世纪90年代的泰国和马来西亚货币
数据来源:WIND
四、长期顺差国的汇率表现
未来一段时期,中国将继续保持一定的贸易顺差。很多人将贸易顺差作为看多人民币的主要理由。从日本、联邦德国等熟悉的案例来看,长期贸易顺差确实有助于一国货币保持强势,但并非所有国家如此。
1980年以来,较长时间维持贸易顺差的国家包括:阿根廷、巴西、联邦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韩国、荷兰、捷克、马来西亚、尼日利亚、日本、新加坡,伊朗、印尼和中国,维持顺差时间在10~35年之间,具体见表10.1。可见,顺差与货币的长期表现没有稳定的正向关系,很多国家长期贸易顺差,但货币都出现贬值,印尼和俄罗斯贸易顺差持续时间都在20年以上,但这两国货币一直比较疲软。阿根廷贸易顺差也维持了15年,但比索自2000年以来贬值约700%。
长期贸易顺差国中,一些货币表现弱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通胀;二是发生危机。表10.1中,印尼、俄罗斯和阿根廷在贸易顺差时间段内,平均通胀分别为10.5%,41%,8.8%。而且曾经都发生过经济或金融危机,其中印尼于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俄罗斯1998年发生债务危机,阿根廷于2002年发生债务危机。考虑到中国发生高通胀和危机可能性偏低,贸易顺差将继续支撑人民币汇率。
表10.1 长期贸易顺差时期的各国汇率表现
数据来源:WIND,世界银行
1964~2010年间,21个发达经济体名义有效汇率与CPI同比相关系数达0.84,即通胀低则汇率强,通胀高则汇率弱。1964年以来,平均通胀水平低于美国的发达经济体,有瑞士、日本、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和联邦德国,正是这些国家汇率是非常强劲的。
发展中国家货币普遍弱势,主因是这些国家长期高通胀。1961~2014年间,10个代表性发展中国家平均通胀水平为66%,中位数为27%,而同期10个代表性发达国家平均通胀水平为4.8%,中位数为4.3%。21世纪通胀水平总体较低,但平均来看发展中国家仍高很多。2001~2014年,发展中国家通胀平均值为8.1%,中位数为7.4%,而发达国家通胀平均值为2.0%,中位数为2.1%(见表10.2)。
图10.22 长期来看,汇率和通胀相关性很高
数据来源:WIND
表10.2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通胀水平
注:俄罗斯和越南数据分别从1993年和1996年开始。
数据来源:WIND,世界银行
2001~2014年,中国平均通胀为2.4%,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近。因此,只要中国不发生危机,稳定的物价是对人民币最有效的支撑,从历史来看,几个大型发达经济体之间货币虽有波动,但幅度明显小于发展中国家货币。放在一个相对长时间来看,赶超性经济体货币往往有升值潜力。
如果一国货币是国际货币,该国货币天然更坚挺,一方面是新增需求;另一方面,一国维持国际货币的意愿也是一种激励。美元、日元、欧元、瑞士法郎、英镑都是常见的国际货币,这些国家货币也是世界上最坚挺的几种货币,这些货币之间虽有波动,但幅度总体不大。
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放进程加快,满足了很多外国央行等机构对日元的“刚需”,日元国际化程度明显加速,直到1989年左右达到顶峰,期间日元快速升值。1990年后,尽管日本泡沫破灭,但日元依旧升值到1995年,跨境贸易中广泛用日元结算,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无疑有助于日元表现。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将得到支撑。一方面,随着跨境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扩大,海外会有许多“新增”的人民币需求,包括贸易和储备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化的激励,将促使中国政府营造一个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环境。
前面我们通过理论和国际比较,分析了一国货币的决定因素。
从理论视角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由两国通胀率决定,国际收支理论认为汇率由贸易差额决定,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由两国利差决定。“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两国劳动生产率或人均收入差异决定了汇率、“汇率超调理论”认为,在物价黏性情况下,国际收支失衡会通过汇率来调节,“汇率的资产组合理论”认为,一国货币吸引力不仅取决于收入,还取决于风险。
综合上述理论,汇率的影响因素包括:两国相对通胀率、贸易差额、两国利差(或货币政策)、两国经济增速和风险因素等。而除了风险因素以外,其他五类因素都支撑人民币。
通过国际比较,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的经济体,汇率表现有三种结果:一是经济增速换挡成功,汇率升值,联邦德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案例显示了这一点;二是经历危机后经济增速换挡成功,汇率先贬后升,韩国案例显示了这一点;三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汇率大幅贬值,墨西哥、巴西和菲律宾案例显示了这一点。因此,未来人民币走势和中国经济能否成功重启改革并实现增速换挡有关。
(2)在美国加息周期,美元是否进入升值周期存在不确定性,过去五次美国加息周期中,只有两次带来美元升值周期。但是,两轮美元升值周期中,各国货币普遍贬值,鲜有例外。因为美元指数由发达国家货币构成,如果连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这些“传统强队”都弱于美国,新兴货币只能更差。因此,如果相信美元继续升值,那么人民币面临贬值压力。反之,如果认为美元牛市到头,则人民币贬值压力可能是暂时的。
(3)贸易顺差与一国汇率的长期表现没有稳定的正向关系,很多国家长期贸易顺差,但货币都出现贬值,印尼和俄罗斯贸易顺差持续时间都在20年以上,但这两国货币一直比较疲软。长期贸易顺差国中,一些货币表现弱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高通胀;二是发生危机。印尼、俄罗斯在贸易顺差时间段内,平均通胀分别为10.5%与41%,而且曾经都发生过危机,其中印尼于1997年发生金融危机,俄罗斯1998年发生债务危机。考虑到中国发生高通胀和危机可能性偏低,贸易顺差将继续支撑人民币汇率。
(4)过去50年,表现最强的货币是物价稳定的货币。1964~2010年间,21个发达经济体名义有效汇率(2010=100,期间平均值越低,说明汇率越强)与CPI同比相关系数达0.84,即通胀低则汇率强,通胀高则汇率弱。发展中国家货币普遍弱势,主因是这些国家长期高通胀。1961~2014年间,10个代表性发展中国家平均通胀水平为66%,中位数为27%,而同期10个代表性发达国家平均通胀水平为4.8%,中位数为4.3%。2001~2014年,中国平均通胀为2.4%,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8.1%),和发达国家相近(2.0%)。因此,只要中国不发生危机,稳定的物价就是对人民币最有效的支撑。
(5)主权货币国际化程度提高有助于支撑汇率表现。20世纪80年代,日本开放进程加快,日元国际化程度明显加速,直到1989年左右达到顶峰,期间日元快速升值。1990年后,尽管日本泡沫破灭,但日元依旧升值到1995年,跨境贸易中广泛用日元结算,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都有助于日元表现。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将得到支撑。一方面,随着跨境贸易中广泛使用人民币,和资本账户开放程度扩大,海外会有许多“新增”的人民币需求,包括贸易和储备需求。另一方面,国际化的激励,将促使中国政府营造一个稳定的人民币汇率环境。
综合前面分析,人民币当前面临三大支撑和三大压力。
三大支撑是贸易顺差、物价稳定和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增强。这些因素影响力不可低估,过去50年,最强的货币是物价最稳定的货币,其次是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的货币,另外,大国和国际货币发行国的货币普遍强劲,联邦德国、日本货币便是集三大特征于一体的代表。
三大压力:一是当前人民币预期不稳,二是美国加息周期带来的美元升值可能性,三是经济增速换挡失败导致的大幅贬值风险。第一个是实实在在的压力,第二个是潜在压力,第三个是黑天鹅,但鉴于市场存在这种担忧,因而也要求有一定的风险补偿。
从中长期来看,贸易顺差和物价稳定等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但在美元强势周期里,前述理由都将暂时占据下风,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三国货币在两轮美元强势周期中,也同样出现20%以上贬值幅度。这意味着,如果连联邦德国、日本和瑞士货币这些“传统强队”都被美国“比下去”了,就不能期待其他国家货币能够“一枝独秀”。所以,未来人民币走势和美元指数走势密切相关,考虑美国历次加息周期中,美元进入强势周期概率仅为40%,未来美元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1]本章由任泽平、熊义朋合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