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存货在微观上是连接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缓冲带,在宏观上是连接生产侧和需求侧经济增长形势的平衡项。存货波动主要受需求预期和通胀预期驱动。存货占GDP比重小,但波动性大,是引发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存货变动是造成生产侧与需求侧不同步的主要因素。这在2008~2009年、2010~2011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年随着人口、房地产等长周期性力量启动,存货周期对经济形势的影响趋弱,表现为“去库长,补库短”。
存货(Inventory),也称库存,是指企业或商家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原料或产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销售存仓等。存货区别于固定资产等非流动资产的最基本的特征是,企业持有存货的最终的目的是出售,不论是可供直接销售,如企业的产成品、商品等,还是需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才能出售,如原材料等。
根据存在的形态,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等,原材料存货相对领先于产成品存货;根据企业经营性质,存款包括采掘业存货、制造业存货、商贸流动企业存货以及企业行业存货等。
图8.1 原材料库存领先于产成品库存
资料来源:WIND
注:PMI指数(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为采购经济指数,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
存货在微观上是连接企业生产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缓冲带,在宏观上是连接生产侧和需求侧经济增长形势的平衡项。存货变动既可能是企业基于预期的主动调整,也可能是由于判断失当而造成的被动积累。一轮完整的补库去库周期平均3年左右,但是自2010年经济增速换挡以来,在经济长期趋势性放缓压力下,存货周期形态发生改变,“去库长、补库短”,库存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越来越微弱,逐步让位于人口周期、房地产周期等势大力沉的长周期。因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在人口、地产等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长周期性力量不变时,存货短周期调整对经济波动影响较大,比如1992~2010年;但是,一旦长周期趋势性力量启动,存货短周期调整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趋弱,比如2014~2015年。
2001~2014年存货增加占GDP比重平均为2.16%。库存调整周期短、波动大,主要对短期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设备投资周期长,主要对中长期经济波动产生影响。存货调整是设备投资的缓冲带,当经济波动超过存货变动可以应付的范畴后,会引发周期更长、规模更大的产能调整。
企业补库和去库行为主要受需求预期和通胀预期驱动。存货变动是导致市场经济国家短期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企业为了平滑生产销售的季节性波动、规避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以及在价格波动中获利,均需要进行存货调整,它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自主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具有“顺周期”特点的企业存货调整活动将日益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为此我们要正确看待存货变动现象,加强对我国库存调整周期特点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和认识。对于宏观调控而言,可采取“逆周期”的思路,并对受通胀预期和增长预期推动的两种库存增加要有所区别,适当引导。
图8.2 存货波动主要受需求预期和通胀预期驱动
资料来源:WIND
存货变动虽然占我国GDP的比重较小,但是由于其波动性极大,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容易形成较大冲击,尤其是在通胀预期与增长预期复杂多变的时期。这在2008~2009年、2010~2011年表现得尤为明显(见后文案例)。
可以说,存货变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是典型的“块头小、能量大”,这在国内外均是如此,因此经济周期理论把短期波动主要归因于存货变动。存货变动既可以成为经济波动的稳定器,也可能成为经济波动的放大器。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应对企业的库存调整给予更多的关注,合理引导,防止存货变动对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形成较大冲击。
存货调整是导致生产侧和需求侧不同步、干扰经济形势判断的主要因素。当企业处于增加库存阶段时,经济形势在生产侧的表现要好于需求侧,但如果缺乏实际需求支撑,生产侧会存在虚火,并滞后于需求侧回落。同样,当企业处于去库存阶段时,经济形势在生产侧的表现要差于需求侧,并滞后于需求侧好转。
这在增长与通胀形势复杂多变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2009年上半年受四万亿刺激计划带动,国内实际需求回升立竿见影,固定资产投资迅速反弹,但工业生产直到2009年下半年才开始显著回升。生产侧的复苏进程明显滞后于需求侧,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需要对2008年累积的超常规模库存进行消化。(www.daowen.com)
2011年下半年以来库存调整再次导致生产侧与需求侧不同步,对经济形势判断造成干扰。受国内政策持续紧缩影响,201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实际需求稳步回落,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我国企业不断增加库存,使得工业生产在短期内保持了稳定增长,并在2011年初有小幅反弹。直到2011年4月中下旬,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开始调整,企业才停止增加库存并步入去库存化进程,造成生产侧滞后回调。
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企业库存大幅波动,对宏观经济波动起到了明显的放大作用。2008年上半年,我国通胀压力增强而经济增长下降,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影响,企业不断增加原材料库存,但是由于缺乏市场需求支撑,最终被动转化为产成品库存。2008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达到28.5%,创下自1996年以来的历史高位。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2008年下半年企业生产活动的被动局面,并随后引起了广泛的“去库存化”活动,企业为消化库存,大幅削减生产规模,放大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
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的企业“去库存化”活动,使得我国宏观调控政策于2009年初未能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取得预期效果,这对宏观形势判断和宏观调控造成一定干扰。2009年一季度,我国GDP增长只有6.1%,但是经济形势在需求侧表现得要比生产侧强劲很多,呈现“需求被盗”的假象,而罪魁祸首正是存货变动。2009年1~2月、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同比增长11.7%、-0.8%,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0和29个百分点。全社会存货变动在2009年一季度和上半年对GDP表现出显著的负拉动,分别为-4.0和-1.7个百分点。如果没有存货变动因素,2009年一季度GDP增长将在10%以上。
2010年下半年我国企业产成品库存大幅上升,但社会总需求正稳步回落。主要由通胀预期带来的库存增加将在未来造成经济回调压力,放大经济波动,尤其是在2011年二、三季度与物价上涨态势碰头,造成宏观调控的松紧两难选择。
(1)2011年一季度企业产成品库存大幅增加,3月接近历史高位。201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我国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企业在2010年下半年开始增加原材料库存,但是由于社会总需求有所回落,2015年一季度企业产成品库存被动大幅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1~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同比增速从上年底的11%迅速攀升至23.1%,超过2007年的水平,创下自2009年以来的高位;根据商务部数据,流通企业耐用品库存指数在2011年3月迅速攀升至257.6,大幅超过上年同期和上年全年水平;根据中国物流与企业联合会数据,2011年3月PMI产成品库存指数迅速攀升至51.3,接近2005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需要说明的是,每年的1~2月由于春节因素,企业停工和市场需求旺盛,往往是库存的低谷,因此企业的产成品库存增加在2011年1~2月被暂时掩盖,在3月份集中显现出来。
(2)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加主要受通胀预期推动,市场需求支撑不足。2010年以来我国总需求稳步回落。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宏观调控政策从刺激状态向正常状态回归,社会总需求也开始从超高速增长向正常增长回调。2011年一季度,我国三大需求实际增速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有不同程度回落。从政策环境来看,当前正值我国治理通胀的关键时期,宏观调控不太可能在货币政策上有较大放松,社会总需求在近期不会明显增加。
图8.3 2010~2011年我国企业产成品库存大幅上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商务部,中国物流与企业联合会
因此,此轮企业产成品库存的大幅上升主要是受通胀预期推动,而市场需求支撑不足。一般来说,缺乏需求配合的企业库存增加及其带来的生产活动不具有可持续性。超过合理水平的被动产成品库存积累,一方面将挤占企业流动资金,影响企业效益;另一方面可能将在随后引发去库存化活动,压缩企业生产规模,造成经济回调压力,放大经济波动。
根据历史经验,我国企业库存调整周期为2~4个季度。如果从2010年下半年算起,我国此轮库存增加正在接近尾声。在需求低迷背景下,企业以减缓生产活动来消化此前积累的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并在2011年下半年以后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图8.4 2010~2011年需求平稳,而通胀水平明显上升
数据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测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