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锁丁家垅村发展瓶颈的一位老人

解锁丁家垅村发展瓶颈的一位老人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老人的出现,解开了丁家垅村发展瓶颈上的绳索。丁雪龙上任这两年,联系上了大部分在外乡工作的丁家垅人,唯独与两位老人一直无缘谋面。村里人告诉丁雪龙,每年“清明”前后,两位老人一定会出现在丁家垅村老头岭,为丁平征逝去多年的父母扫墓。丁雪龙回村时,老人一家已经离开了丁家垅村。丁雪龙理解两位老人的心情,同村、同族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有大是大非原则问题?

一位老人的出现,解开了丁家垅村发展瓶颈上的绳索。

丁家垅街道平整工程如火如荼地展开,并正由原来的3米路基向8米扩宽。对丁家垅村村民来说,这是个史无前例的伟大工程,之前没有过,之后也难遇到。

丁家垅村修柏油路了!这个信息像长了翅膀飞到邻村。大家不相信,丁家垅要修柏油路,这可能吗?讥笑的、怀疑的、赞许的声音纷纷传出来。能,为什么不能!丁家垅村村民则是翘首期盼,丁家垅村人也要扬眉吐气一回。人心所向,定能移山填海。不蒸馒头争口气,丁家垅村人热情高涨,投入到修路的伟大工程中来了。

以美好的愿望开始,还要有华丽转身的结果。这是丁雪龙的期待,也是丁家垅村人的期待。

国家下拨的硬化路资金还没有全额拨到位,原来期待的民间贷款又出了变故,铺设沥青资金现在也没了着落。去年建水利设施和电路改造还有一部分钱是借的,借钱是要还的,有的钱是以丁雪龙个人信用做担保,几十万元他可以承受,而铺柏油路动辄上百万元。工程总指挥丁卫东来问丁雪龙,工程还要继续吗?丁雪龙告诉他,工程不能停下来,停下来很容易半途而废,对村民刚刚树立起的自信是一种比无情还残酷的打击,不停的话,每天需要资金支撑。两位村工作负责人比谁都清楚,开弓不能有回头箭,不管多难都要走下去。

两人来到工地,天正下着细雨,施工人员身上衣服淋透了,却没有一个人放下手中的工具去躲避。施工人员大部分是本村村民,见两位村主官来到现场纷纷跟他们打招呼。丁卫东说,村民干劲可大了,他们看村干部动真格的,心里很是感动,也很敬佩。许多年了,为这条破烂不堪的水泥道呼吁多次也没有结果,现在却是在修全县第一条村级柏油路。丁家垅村人创造过的许多个全县第一的荣誉感又回来了。村民不再观望,主动甚至不计报酬地加入到施工人群中来。他们想法很简单,盼望早些时日修建成丁家垅村中这条给他们长脸的幸福路。

村民哪里会想到村干部目前的困境?柏油路地基动起来了,原来商量好的贷款资金却出现变故,这事怎么能让村民知道呢?心中苦与忧,只能埋在自己心底下;多重的担子,必须自己担起来。

这回丁雪龙终于知道了天也有绝人之路的时候。公正地说,县里明确表示支持,水泥硬化路专项资金已部分下拨了。是他丁书记不按套路出牌,超过县里立项资金部分,由村里自行解决。

“一个贫困村,给钱修水泥路就不错了,异想天开修什么柏油路!”

“修柏油路一大笔资金,从哪里来?”

“丁书记是不是发烧了,不计后果?”

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因为正在做道路地基施工,改弦易辙还来得及。丁雪龙说不,做出的规划泼出去的水,不能遇到困难就缩头,不能给村民满腔热忱的干劲泼冷水。党在基层的干部必须是言必行、行必果,说出的话,掷地有声,群众才心甘情愿跟你往前走。

丁雪龙坚持修建柏油路,反复强调这是一劳永逸的富民工程。坚定地站在他一边的是村“两委”成员,只有他们知道修建柏油路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也能理解两位村工作负责人改造丁家垅村环境的急切心情

现在,丁雪龙前面没有路了。他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步子是不是迈大了?

是大了,不是一星半点的大,而是大的令自己怀疑人生。

转眼到了2015年春末,雨水哩哩拉拉几天不开晴。这个春天很反常,总是下雨。

丁雪龙的父亲来和他商量“清明”扫墓的事情。

扫墓?丁雪龙一下子想到了丁平征、郎艺珠夫妇。2014年年底,他去中南大学找过丁新华教授,至今他也没拿到老夫妇的电话号码。没拿到总有原因,他没有细问。以他的性格,即便拿到了,不熟悉也不能冒失联系。

对于退休老人,丁雪龙没有计划让爷爷奶奶做什么,但他们社会阅历丰富,多听听他们的意见,总会有益处的。许多年了,两位老人从不主动与丁家垅村人联系,原因不说自明。在外的丁家垅村人大多怀有家乡情节,两派纷争时,谁都不愿陷入是非泥潭。丁雪龙上任这两年,联系上了大部分在外乡工作的丁家垅人,唯独与两位老人一直无缘谋面。

清明?这个字眼跳跃在脑际里再没有离开。村里人告诉丁雪龙,每年“清明”前后,两位老人一定会出现在丁家垅村老头岭,为丁平征逝去多年的父母扫墓。

何不抓住这个机会见见两位老人呢?他这样想道。

谁也把握不准他们什么时候来,又什么时候走。坟地在村外,老夫妇祭拜完后开车返回省城,不路过村子,这十几年他们一直如此。很多村民见过他们,他们只是打声招呼,从未进村里停留过。

丁雪龙去找老支书丁礼贤询问情况。老支书告诉他,两位老人每年扫墓的时间很有规律,“清明”这天一准儿来扫墓,几乎是上午来上午走,从不进村,直接返城。

丁雪龙翻看日历,还有不到一周就是清明节。他对老书记说,这几天他参加县里组织的新农村现场会不在村里,请老书记帮助完成接待两位老人的任务:提前在村外等他们,一定请他们进村看看丁家垅的变化,至少要留下他们的电话号码和地址

老书记在任时找过他们,那时他们已经退休。丁平征老两口很热情,还邀他到家里吃顿饭,不过,一说到村里情况,他们从不插言,只是静静地听着。

见过面,却没有真正交流过,这是老书记对丁平征老夫妇的印象。

丁雪龙拜托给老书记的任务,老书记满口答应下来。

老书记很认真,提前几天守在村外路口。

丁雪龙早出晚归,一直挂念这件事。

“清明”这天,两位老人果然带着子女出现在村外路口。遇见老书记,简单地寒暄了几句,径直拐到山坡去扫墓。

老书记有任务在身,等在村外路口。见他们从山坡下来,一定请他们来村委会坐坐。郎艺珠推辞说还要赶回长沙,有些事情要处理,不肯进村。

老支书见是晌午,次而求之,在离村不远处的国道旁餐馆吃顿饭,郎艺珠见实在推辞不掉,便答应下来。吃饭很简单,聊天内容只限天南地北。说到村里时,老书记说新书记丁雪龙去外村开现场会,渴望见见两位老人,征求对村里发展建议,无奈脱不了身,让他代表村“两委”表示谢意。

郎艺珠委婉谢绝了新书记的美意,说自己对村里情况不了解,不便发表意见。正可谓是“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但老书记最终还是从丁平征那里要到了联系方式。

丁雪龙回村时,老人一家已经离开了丁家垅村。丁雪龙理解两位老人的心情,同村、同族低头不见抬头见,而且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哪有大是大非原则问题?回避是最好的方式。

主村内事务的丁卫东工程进展顺利,路基从3米宽向8米宽扩展工程近半。村民也很配合,占用路基的临建房屋被拆掉了,堆放的杂物也清理走了。而主对外联络的丁雪龙化缘却十分艰难,他天天在市、县、镇之间穿梭。施工款项虽有进展,但仍不足以支撑全部柏油路铺设。

村道通向村外扩路施工还在进行,主道伸进各组的支道,已被村委会划分给了村民小组,分片包干。

到了2015年9月,道路基础施工已近尾声,硬化路工程款也落实下来了。有人提出,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先把村道硬化了再说。丁雪龙不同意,村道来往车辆多,用不了几年又会变成以前的样子,他坚持上柏油路的决心没变。

修路势在必行,要修路,就是要修最好的柏油路。每次丁雪龙站在进村必经的白龙江上小桥上时,都会在内心里发出这样的声音。

旧时,江两岸人们往来,都要坐小船摆渡。清同治年间,丁家垅设立吉仙义渡、孟家江渡两个渡口,吉仙义渡是丁氏先人丁吉仙建立的,渡口建在浟河东西两岸。有了义渡,小孩上学,大人到对岸种田方便多了。但是江水上涨,渡船要停渡,生活多有不便。丁吉仙为人们出行方便,曾修木桥一座,后人称吉仙木桥。由于洪水冲击,木桥很不牢固,几毁几建,民国时期被冲毁后就没有再兴建。

“1990年,全体村民集资筹工,村民每人出谷35斤,在外工作的丁启初、丁宗娥等145人捐资,共筹10余万元,修建了一座公路桥,属钢筋水泥结构平板桥:7孔8墩,宽4.1米,长78米。如今桥面的围栏和路面水泥硬化了,连接上了两端的水泥公路。”

他发自内心地感激丁启初、丁宗娥这些心系故乡的丁家垅人。他没理由不干好,干就干出个美丽乡村来。

丁家垅村已经有了让外人看到的变化。

丁家垅村“两委”上任一年时间,做了几件得民心的大事。人心变了,民和万事兴。但压在丁雪龙心上的3件大事还没有落实,这是他对村民的承诺,承诺了就要兑现。而现在第一件大事修路就出师不利,处于等工待料的窘境,这让他寝食不安。

丁雪龙决定去长沙见见丁平征、郎艺珠夫妇,听听他们对村里的发展意见。

丁雪龙约村委会主任丁卫东一块进省城,去见20世纪50年代从丁家垅村走进北京读大学、后在省政府业务部门任职的丁平征和他的妻子郎艺珠。丁雪龙说:“见爷爷奶奶不是求他们为村里办事情,他们经历多、见识广,只求能帮我们出出点子。”

丁家垅村支书第一次叩响了老夫妇在长沙的屋门,两位老人热情接待村里来的乡亲。但两位老人有约定:只听,不发表意见。因为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他们听说过,也见识过,虽是同村、同族、同姓却不能同语。

两位老人有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两位老人并不熟悉这两位丁家垅村的负责人。来的都是客,又是老家来的客,热情接待是必需的。聆听长者的教诲,就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丁家垅的蓝图展开。两位老人认真倾听丁雪龙对村里规划,比如道路建设,白龙江治理,丁家垅完小改造,文化广场建设,百亩荷塘开发畅想……

村上的事说不清理还乱,不想参与纷争。丁平征的母亲在世时,丁平征夫妇一年总会有几次回村探望。那时风气尚好,闲时与左邻右舍交谈些诸如收成、子女教育等等。母亲过世后,接着村里民风出现了问题。随后村民上访成风,渐渐形成两派,多年和睦的邻里关系紧张了,而且越演越烈。村民不团结,他们索性不再回村。

丁雪龙知道两位老人的想法,所以此行并不想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谈的是丁家垅的发展、丁家垅的未来,这番诚意两位老人是不好拒绝的。

丁雪龙说话时,信心满满,意气飞扬。他心中丁家垅的未来和展望,在两位老人眼前慢慢展开了一幅崭新的美丽乡村图画。这不就是他们多年所思所想的吗?

丁雪龙和丁卫东离开时,两位老人虽没有提出自己的意见,还是肯定了这个美好的规划,并建议他们多听听村民心声。

丁雪龙、丁卫东第二次来到长沙拜见两位老人时,带来的是关于村里柏油路的修建规划、白龙江治理规划和村里97户贫困家庭脱贫计划。

两位老人还是静静地听完丁雪龙讲述规划内容以及实施具体方案,但心中的坚守已经敞开了一道缝隙。他们开始询问那些不利于村“两委”的传言。(www.daowen.com)

“丁雪龙、丁卫东他们瞎折腾,修路是为自己捞钱。”

“县交通局至今没有批准柏油路项目,理由是全县范围内有村道比丁家垅村道还坏的。”

“要修白龙江河堤也是一厢情愿。历史上它就发洪水,没有能力去修,就这两人异想天开。”

这些流言势必影响了两位老人的心情。

丁雪龙他们走后,丁平征说:“这些传言未必是真的,我认为有些夸大其词。”

郎艺珠平静地说:“不看其言观其行,我们还是多听、多看,不表态就是了。”

俗话说得好,“刨树要刨根。”两位老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丁平征先是不解:“这两个年轻人,在城里做生意顺风顺水,回到一个贫困村工作,哪里是捞钱呢?”

郎艺珠也注意到了丁家垅村的变化,说闲话的少了,也没人闹事,更没人上访。回味丁雪龙、丁卫东的两次拜访,讲的是丁家垅未来的宏伟蓝图,说的是村民衣食冷暖,从没有说自己,也没有背后说人是非曲直。这两个年轻人确实不一样,心中装的是丁家垅村长远和未来。

很快,他们看见株洲市党报上关于丁家垅村变化的文章,《株洲日报》这样写道:

“有了新的带头人,党员在看,群众在盼。丁雪龙二话不说,带领领导班子成员,一心扑在田间里。他们从城乡同治入手,了解村里情况,一面加强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拓宽村路,一面深入各家各户唠家常,摸清情况。他们从调解矛盾着眼,赢得村民的信任。一面找问题根源,破派系藩篱;一面调节村民土地纠纷,化解多年积怨。他们从解民困破难题,打通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党报以肯定的语言讲述丁家垅村的变化:是党的干部发挥了模范带动作用。党风在转变,民风在好转。这篇文章提到了村支部书记丁雪龙和他们一班人的带动作用。

丁雪龙、丁卫东第三次去长沙叩响两位老人家门时,丁家垅村村里修改村道工程正热火朝天地进行。两位老人不再沉默,一改只是静听而不发表意见的惯例,敞开心扉与丁雪龙交流思想。

郎艺珠突然问道:“村里的道路一定要修吗?道路已经动工了,而且是修柏油路,资金缺口大怎么解决?”

丁雪龙告诉她,县里批准修建水泥马路的资金有了着落,修柏油路的资金缺口将通过民间借贷补足。

“民间借贷有把握吗?如何归还?”

这一次,他们对村里事情还是未表态,但认真地在倾听,不时插问几句。郎艺珠担任过省里厅(局)领导干部,长期的行政管理工作,养成了不经过调查研究,不做任何决策的优良作风。她不时地在笔记本里飞快地记录着,同时还在记录完毕后,皱起眉头,反问几句:“为什么?”

这是一笔不菲的资金。丁雪龙走后,两位老人去找人了解村道改造的真实情况。村里的道路被来往车辆压坏了路基,实在走不了车。村里路又坏又窄,相向会车都困难,影响了村民生活,也影响了他们的心绪,所以才会出现村民拦阻公交车的事件。村民的理由是公共汽车压坏了路,你交通局就该给修。村里向县上报告,县上拨下来是修修补补的钱,对村道大修实在为难。交通局长干脆告诉说,像丁家垅村这种情况全县还有十多个,有的村道甚至不如丁家垅村的道呢。支持是必需的,但县财政紧张,拿不出超计划的资金。

丁家垅村“两委”一班人是想干事、能干事的有志者,这非常好,但是动用这么大资金,风险也很大。有规划,也要有落实规划的多个预案。郎艺珠感觉丁雪龙他们缺乏办事的组织程序和组织原则,操之过急了。也许这就是年轻人的做事风格,敢想敢干,做起来再说。还别说,她还真是欣赏丁雪龙、丁卫东他们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他们就是想为百姓谋福祉,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而且要做好,不求名留千古,但愿无愧于心。

仅凭这一条,她就没理由不支持他们。

当丁雪龙、丁卫东第五次叩响两位老人家门铃时,他们之间不再陌生。这时,丁家垅修路工程资金已用尽,贷款还没着落。丁雪龙天天往市里、县里跑,求得尽早破局。

如果说丁家垅村修建柏油路因资金短缺是当务之急的话,修整泛滥的白龙江也是紧迫问题。种地不打粮,让农民辛苦劳作半年的努力付之东流,挫伤农民种田的积极性,这也是件大事要解决。

白龙江不长,称它为一条大河也不过分。虽没多大名气,但它所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它是攸水第二级支流,流经4个乡(镇)两岸4万亩土地。大多时候,白龙江老实温顺,平缓地流淌着。两岸绿树成荫,野鸟成群,一片祥和景象。春末,是湘东雨季,经常是细雨连绵下个不停。10村4镇的雨水汇积成流,顺江而下。这时的白龙江不再有温顺的“好脾气”。江水快速暴长,上游轻松了,下游的丁家垅村就遭了殃。多年来,临江的丁家垅村村民田地被洪水掠过,掠过洪水的田地几乎没有收成。发洪水不是年年,确是多年会有一次。有一年,洪水太大了,淹没了200多亩良田。

丁家垅正在筹划另外一项工程:白龙江河堤的修缮加固。显然,改造白龙江不是丁家垅一村能够有所作为的,应该上报到株洲市政府、湖南省政府进行专项解决。

丁雪龙在说前两件事情时,就让两位老人有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而说到有那么多户村民大病致贫,则让他们震惊了。必须尽快找出成因,采取措施应对,制止贫困漫延。贫困、拮据,永远不是人们想要的。在疾病面前,没有胜利者。

他们再也没有理由保持沉默了。

这是个隐性问题,村民们担心不幸落在自己家庭上。疾病是个看不见、也无法预测的“杀人犯”,对村人生命是个严重威胁。

什么原因?

丁家垅村地处攸县中部平原,应该说,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人居之地。这些年却在人们不经意时出现让人惊愕的重症:癌症、尿毒症。谁都知道,癌症几乎是不可逆转的重大疾病。而丁家垅村重症病人连续几年出现高发,并向年轻人快速漫延。很快,大病致贫的村民就成为村中贫困户。

说到丁家垅村贫困户致贫原因时,丁雪龙说,大都是因病致贫。这些村民患的都是重症:尿毒症、白血病、癌症,早年间很少听说有人得这些病,这些年重病快速上升,而且魔爪伸向了年轻人。仅2006年到2014年,丁家垅村尿毒症死亡了100多人,其中一些是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而且,这种态势还在扩大。

郎艺珠主动问话了:“那么多病人,什么原因查出来没有?”

丁雪龙摇摇头:“查了,原因不明。”

因为不知病因,有关部门要求村里保守信息,不得外传,防止村民情绪过激。

一连数日,这位老共产党人夜不能寐。怎么会有这么高比例的癌症患者?是不是丁雪龙夸大其词呢?

修道势在必行,丁家垅村没有退路。

江堤也该修,群众利益至上。

数日后,郎艺珠突然打电话来:“雪龙书记,我想去村里看看。”

这是郎艺珠第一次主动提出来丁家垅村,是村民们来路不明的疾病让她内心不安。她是化工专家。她知道,一旦某地村民健康出现异常现象,不外乎空气、土壤、水出了问题。丁家垅村虽拥有丘陵,房屋、饮水、耕种土地却在平原河谷低凹处。她是个心地善良的老人,她想到的是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以后怎样生活,还有那些常年生活在这里村民的健康问题。她忘掉了自己不参与丁家垅村任何事情的诺言。在面对村民疾苦时,她选择改变自己的诺言。她想去重病发生地丁家垅村走走,看看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对丁雪龙说:“我们想去丁家垅村住两天。”

接两位老人的汽车停在了村口。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工工整整的村道路基通向前方,路面上还有施工人员和机械在作业。两位老人真是被感动了,这些年轻人所做一切不是为自己啊!面对现实,那些灌在耳朵里的流言被彻底击溃了。

丁家垅村村级道路改造工程热火朝天地在进行,原来的3米宽泥泞不堪土路被拓宽到了8米。

“国家硬化村里道路资金拨下来了吗?”郎艺珠开口问道。

“批复了,资金到位了。”丁雪龙如实回答。

“还有多大缺口?”

“300多万吧。”

“村路水泥沙石硬化有政府投入,增加柏油路要这么大资金?”郎艺珠审视的目光盯着丁雪龙,期待从他表情里看出端倪来。

“我坚持上柏油路,是做了反复核算的,硬化路后期维护费用很大,不如上柏油马路,一次投资,终身受益。”

郎艺珠沉思了一会儿说:“上面批的是水泥硬化路,未经上级批准,你修改规划,当然上柏油路的资金不能落实了。你说柏油路比水泥路维修费用少,有科学依据吗?”

见老人这么问,丁雪龙拿出专家给出的分析报告。

丁雪龙说:“丁家垅村是省级贫困村,市里有专项拨款,您帮我们反映一下情况吧。”

郎艺珠没有回应,每年“清明”他们进入丁家垅村这条村级路时,都会感受到路面确实太旧了,坑坑洼洼。应该修,但一定要修柏油路吗?

接受我采访时,丁雪龙回忆说:“起初只是想请奶奶协调一下各方关系,没想到她事无巨细地关心村里的脱贫与发展。哪些事情怎么做,哪些事情不能违背政策和损害群众利益,她经常关心过问。奶奶每次来村里都直接去看项目,与村民沟通,寻找精准脱贫良方。”

走到一家因病致贫村民家中,看着空空四壁,看着那些伸向她枯萎的手,无助的眼神,针一样刺痛她的心。这里的情景比丁雪龙汇报的还要严重。重病还在村民间发生,一刻都没有停止。她怎能无动于衷?她流泪了,但凭一己之力,她又能为丁家珑村人做些什么呢?倾其所有,也不过是杯水之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便解决了眼下,那以后呢?丁家垅村要改变现状,就是要让上级关注这个古老村落发生了些什么。当下,是找到致病成因,阻挡继续摧残村民身体的病源,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人们生活环境。要在政府的帮助下,增强丁家垅村人的自身造血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