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要做的三件事像三块大石头一样压在丁雪龙身上,每天都在负重前行。
提出了方案就要推进落实。没有钱,推进的难度可想而知。丁雪龙告诉我,那时候,每天早晨睁开眼睛就是钱。原来做生意,没有为钱犯过大难,回到村里工作才知道钱是多么的重要。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上任后,村委没有留下钱,还要还清上届“两委”欠下的债务,新“两委”可谓是一穷二白。为了改善村里环境,丁雪龙四处求人。你是村里掌舵人,别人说难,你不能说,默默地自己担着。别人说苦,你不能说,因为你无处诉苦。
身边的村委会主任丁卫东是他坚定的支持者。丁雪龙说,他特别感谢丁卫东,在他实在撑不住的时候,丁卫东就站在他的身边,无需更多安慰,只是一个鼓励、支持的眼神就让他很温暖。丁雪龙经常外出求援,村上的大事小情丁卫东说“我来”。他就默默担起来,从没有一句埋怨、一声叹息。如果不是丁卫东做搭档,丁雪龙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起丁家垅村的天。两个人经常坐在一起讨论下一步工作,有时讨论不去了,相对无言,只剩下大口大口地抽烟。有一次,一位村民办事推门进来,说看见门缝往外冒烟,以为着火了呢。
他们是在丁家垅一无所有的情况下承担起丁家垅当家人的责任。丁雪龙说,既然担当了,就不能退缩,向前一步许是海阔天蓝。
经常两人说着说着,丁雪龙不吭声了,一个劲儿抽烟。丁卫东就知道他为村上的事上火了:“千头万绪先做一件急需的。”
那一次,丁雪龙从烟雾中抬起头来说:“那就从修整村路开始吧。”
丁卫东盯着丁雪龙的眼睛,他犯愁了:“村上硬化路,政府同意拨给的资金,并没有实际拨下来。”
丁雪龙想了想说道:“这我知道。干起来再说,不干永远是难题。”
干,是丁家垅村“两委”主动作为。他们坚定地认为,干,不一定成功;不干,肯定没有结果。这句话是他们对“两委”成员的要求,也是提醒自己的座右铭。
村里道路很狭窄,旧路只有三四米宽,有些路还被村民旧物件挤占了,路不是路,街不像街,有一段路行车都难。他们就以“两委”名义贴出告示,说明要想富先修路的意义,并划出扩展、重修街道示意图来,请占用红线内道路的村民,让出占用道路。动真格的,不是商议,是要求,并且给出自清腾时间,过了期限,“两委”就组织人力车辆集中清除。这与原村“两委”不一样,新“两委”每干一件事都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见行动,说过的话一定兑现,没有折扣,并且提出的都是村民期盼的大事。
吿示贴出不久,没有动员,也没有强制,沿街居住村民悄然响应“两委”决定,积极支持,主动让地。村民没有去上访、告状,没有人理论,也没有对抗,都在默默地配合。在“两委”限定清理时间之前,乱堆乱放的杂物清理了,道路也宽阔了。“两委”成员感受到了村民通情达理、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又回来了。丁万里回忆说,看到这种情景,直觉得心里很暖。
丁家垅村人那种团结友善、互帮互助的良好民风又来了。贫穷落后从来就不是人们想要的。他们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纠结、焦虑之后,思想觉悟了:争来争去,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而且是两败俱伤,没有赢家,最终伤害的是自己。
这是丁雪龙、丁卫东没有想到的。最初,他们想出几个预案,如果有人家不配合、闹事、上访怎么办?自从告示贴在街墙上那天起,沿街村民没人提出疑问,也没有人拒绝配合。古老村落文明、纯朴、通情达理之风又回到了丁家垅。对此丁雪龙、丁卫东先是惊愕,而后是惊喜。丁家垅村要改变,不是一两个人在战斗,众人拾柴火焰高,丁家垅全体村民加入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动中来。丁家垅村人的变化,上级感觉到了,邻村人感觉到了:上访人少了,投入丁家垅村建设的人多了。听到外村人议论,丁家垅村人自豪地说:“这只是开始。”
村民的信任来自村干部们说到做到、不放空炮的扎实工作作风。行动是最好的动员令,不用大会小会喷唾沫星儿,也不用广播大喇叭天天讲政策,讲好处。村干部扒心扒肺地为村里工作劲头换来了村民的掌声,他们是真心带领村民走上奔小康路,有些心中有怨气的也淡了,慢慢融化了。
村民高涨的热情让丁雪龙、丁卫东心存感动。善良的村民啊,你给他一缸水,他会还你一条河。接下来就是“两委”成员的行动。
决策好下,行动起来则是万般艰难。
丁雪龙开车去了株洲,去见从攸县常务副县长位置调任市统计局局长的丁润高。丁润高是靠自己努力走上领导岗位的丁家垅村农家子弟。当年他曾想通过县上扶贫项目帮助村里摘下贫困帽子,为生养他的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也是因为修路,派去的部门领导扫兴而归,满腔热情被一瓢冷水浇透了心。他下决心从此不再过问丁家垅村的任何事情。
说是说,丁雪龙来了,他还是热情接待的,他们平日里也有交往。丁润高对丁雪龙印象不错,是个诚实、人品好的兄弟。丁雪龙从没有找丁润高办过私事。丁雪龙说,领导事情多,别给他添麻烦了。就这一句话,丁润高对他刮目相看。
说过绝不管丁家垅任何事情的丁润高,心里还是放不下他出生的这块热土。他深知丁家垅村“两委”选举的过程,也知道丁雪龙担任了村支书。丁雪龙来找他,说向他汇报村里的事。丁润高乐了:“村里的事向镇党委汇报,我可管不了村里的事儿。”
丁雪龙也笑了:“你是丁家垅走出来的人,不让你知道还行?”
“说说你的想法吧。”丁润高说。
“丁家垅是省级贫困村,我和卫东说,帽子戴上了,在咱这届任上得把它摘下来,贫困不光荣。”丁雪龙沉思一会儿说。
丁润高盯着眼前这位同村、同姓、同辈分的兄弟。许多年了,这是他听到的最暖心、最有骨气的一句话。现在,他工作在厅(局)级官位上,也想为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试探地说:“兄弟啊,这个帽子不好摘,难度太大。”
丁雪龙说了村民心路的变化。原来是领着村民改变,现在是村民支持村干部、推着村干部改变。村民让道一事让他工作起来更有信心。他说,患得患失什么也不能干。
丁雪龙告诉丁润高,村里党员干部开了多次会,合力正在形成。这次来找他,是想整合丁家垅村在外面工作或是打工的人,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丁家垅村里家人的行为,是丁家垅村发展的不可小觑的力量。丁家垅村要快速发展,也离不开这些在外地工作的丁家垅村人。这些人常年在外,经历多、眼界宽、又有浓烈的故土情节,他们在嫡亲族群里地位较高。家人信任,说话就有分量。他们也是消除派系、化解纠纷和矛盾的主力。村里的事情千头万绪,都要费心劳神,他不想受外界制约干扰。这也是一句大实话。
丁家垅村在外地工作的人,大都集中在湖南省长沙、株洲市和广东的深圳等一些地区,召集人不是他一个村支书所能办到的。“所以,”丁雪龙说:“我想见见在外地的乡亲,汇报汇报村里变化,让他们理解、支持我们的想法和做法,才会为丁家垅村发展建言献策。”
丁雪龙发现一个问题,在外地的丁家垅村人对他到访很热情,但一说到村里的事情就都是躲躲闪闪。他突然意识到,现在还有一个重要任务要做:安定民心。
民心没有稳定下来,村里工作怎么开展?丁家垅村在外工作的人的思想问题先要解决,村里大事小情都会影响他们心情,而他们的意见也会左右村里亲人思想。这是割舍不掉的亲情、乡情。这些在外的乡亲,对丁家垅村人的印象还是原来的印象,留在村里的村民在悄然变化,散在外乡的丁家垅村也要跟上步伐。他们要做的、能做的是与家乡人步调一致,走共同发展的富裕道路。
丁雪龙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在长沙、湘潭、醴陵、株洲等地的丁家垅村人集中起来,开个同乡会,由他向大家汇报新的村“两委”正在干的和准备干的事情,请大家给出些主意。这事只有恳请丁润高出面才有说服力。丁雪龙说:“把丁家垅村人分散的心聚起来是第一步,人心齐泰山移嘛。”
丁润高支持他的想法,利用自己在株洲工作的有利条件,很快就把分散全省各地工作的丁家垅村人召集起来。乡亲见了丁雪龙,听了他对丁家垅村未来发展的汇报,无论是站在哪派的村民亲属心里的冰块也被他的真诚融化了。之前,他们对新班子的印象大都来自家里,有些想法就很偏激。现在,他们改变了看法:新班子是无私的、干实事的,一上任就扎扎实实做了几件了不起的事。大家对丁雪龙很认可,也很热情,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这些建议很中肯,丁雪龙说,回去之后,和“两委”班子消化消化。
丁家垅村人株洲同乡会开得成功。丁雪龙又有新想法了。他给丁卫东打电话,让丁卫东别等他的走访结果,立即着手勘测街道面积,做好预算,要准确,就按柏油马路的方式规划实施。
这是个大胆的行动,所有听到这个消息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这就是丁雪龙,他作出的决定常常超出人们的预料,但最终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现在我们回过头看丁雪龙当年看似不靠谱的决定,如果不是当年他一以贯之,而是前怕狼后怕虎,还会有今天快速发展的丁家垅村吗?
当丁雪龙出现在深圳时,丁家垅村人很感动,他们听到来自家乡村“两委”的声音,也感受到了家乡村干部的暖暖诚意。
丁雪龙在株洲、深圳两地的丁家垅村人集中地区,搞起汇报式的同乡会,通过他们说服动员家人支持村里工作,收到了立竿见影效果。村里两派间的对立情绪减弱并渐渐淡化与消失,大家都懂得,消除对立情绪,一定要直接面对过去。
本是同村生,哪里会有隔夜之愁?(www.daowen.com)
村里工作因为民心顺,处处顺畅了。
丁雪龙的醉翁之意,不是仅仅见见面让大家理解他们工作,而是让丁家垅村在外工作的人支持他的改造村环境方案。修路最先进入大家议题,也是呼声最高的。
丁润高是丁雪龙改造方案的坚定支持者。有了丁润高做“高参”,避免了走很多弯路。
丁润高主动问道:“硬化村里路得多少钱?”
丁雪龙说:“计算过,县里拨款,还要自筹一部分。”
丁润高问:“差多少?”
“用做水泥路的钱,这是上级的拨款,还需再追加4倍费用铺柏油路。”丁雪龙解释道:“水泥路用不上几年又会压烂。我寻思,做就做最好的,这才是长远之计。”
丁润高瞪大了眼睛,自己在政府部门干了几十年,还没听说株洲哪个村子上柏油路呢!想都不敢想,丁雪龙却坚持上柏油路项目。看他一脸认真的样子,是铁了心要上柏油路了。
丁润高:“好你个雪龙,还真敢想。钱从哪来?”
丁雪龙认真地说:“县里拨给硬化路的钱,一部分资金已经到位了,大部分得自筹才行。”
丁雪龙太大胆,经费还没有落地,就敢走下一步?时隔数年我去丁家垅采访时,还有村民为丁雪龙当年的决定捏一把汗呢。我认为这正是丁雪龙的可爱之处,别人口中的大胆,其实是来自他深思熟虑的结果。丁雪龙不是一介莽夫,他在商场上也是摸爬滚打许多年,当断不断做不成任何一件事。当上级确定并下拨了修水泥路面的款项后,他没有按常理按部就班,而是把目光看得更远一些,5年、10年后水泥路会发生变化:起鼓、裂痕等,那时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重修。他以生意人的精明眼界,看到了柏油路是一笔划算的投资,只是超资的预算还没有,还需要筹措这笔资金。在一片反对声中,他不为所动,坚持己见,并努力说服那些反对修柏油路的人。在后来,果然如一些人所料,修路资金断链了。陡然增加了他的心理压力。压力山大啊,他也怀疑过自己是不是真错了。在攸县甚至在株洲市域内还没有哪个村里修上柏油路。思前想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主张。没人做不是不能做,认准了就是要干下去。虽然之后他先斩后奏的工作方式受到了批评,人们还是肯定了他的先见之明。现在,丁家垅村的柏油路是一条幸福路,成为丁家垅村人的骄傲。
这是后话。现在我们回到丁雪龙和丁润高对话上。
丁润高见丁雪龙决心很大,也想力所能及地助他一力。想了一会儿,他给丁雪龙出了个主意:“化缘还是少不了的,不过,我想你应该去长沙见个人,会对你有帮助。”
丁雪龙眼睛一亮:“你是说在省里工作的丁平征、郎艺珠老夫妻俩儿?论辈分我们应该叫他们爷爷奶奶呢。”
丁润高点头称是:“这位奶奶曾在地级市和省厅任过职,还任过省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刚从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岗位上退下来,她的人脉广,对株洲也熟悉,也许能帮忙出些主意。”
丁雪龙激动的心绪又落了下来:“听人说过,老两口拒绝参与村里任何事情。”
丁润高笑道:“早些年,谁也不敢蹚丁家垅的浑水,都怕给自己找不必的麻烦。你雪龙去就不一样了。”
丁润高没有郎艺珠的电话号码,周边人也没有联系方式,不过他告诉丁雪龙,中南大学有位教授是丁家垅人,跟丁平征侄儿是好朋友。
性急的丁雪龙离开株洲,径直去长沙找从丁家垅村走出的丁教授,丁教授爽快地答应了丁雪龙的要求:帮忙找到郎艺珠或丁平征的电话号码。丁雪龙不能等,他又回到村里。
此时,丁卫东正带人热火朝天地在村中修整路基,按照设计规划要把3米的路基扩宽到8米,路基一下子扩宽了近1倍。
丁雪龙还注意到另外一种久违的现象:各组村民自发地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曾经有过的丁家垅村人那种团结向上、抱团取暖的民俗民风又回来了。
丁雪龙心里很温暖,村民的热情来自感动,感动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
村里修路工程遇到了困难。作为省级贫困村,国家拨给村路的改造费用,是有标准的,一个是水泥路,一个是不能超宽。丁雪龙不仅超宽了,还坚持上柏油路,这在全省没有先例。
“别人没干,我们为什么不能干?”丁雪龙坚持自己的观点,他的理由很简单,水泥硬化路后期维护成本很高,每年都要修修补补,综合费用并不少,而柏油路投资是一次性的,后期维修费用也很少。
观点你可以坚持,建路费用从哪来?
修路一度停滞不前了。随之而来的又是一些质疑声音。
有人质问丁雪龙,谁给你出的馊主意?
丁雪龙内心一缕悲凉。
不干没有人说你什么,干事总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丁雪龙内心是纠结的、痛苦的,思想在干和不干之间徘徊多日。看到外边热火朝天的场面,现实没有给他和“两委”成员后退的机会。不干是不可能的,开弓没有回头箭。他知道“两委”成员同样承受着舆论的压力。
时任妇女主任黄子平回忆说:“雪龙书记压力太大了,许多村民不理解他。我们讨论许多次,认可他的方案。他站在了村里发展的高度,着眼未来,我们‘两委’成员坚定站在一起,支持协助他工作。”
丁雪龙感谢他们的支持,尤其是村委会主任丁卫东无怨无悔地天天风里来雨里去,承受的压力一点不比他少。
受了委屈,躺下不干,不是丁雪龙的做事风格。分析修路工程中的困难,他找到了必须完成的理由。他们正在做前无古人的事情,这不是胆大盲目,是深思熟虑的举措。他看到党和政府减少农村贫困人口的决心,作为村干部必须砥砺前行。稳妥走下去,丁家垅村人的路会越走越宽。
丁雪龙后来告诉我,这只是质疑的声音,他没有想到3年后还会有10多次审计检查在等待着他。他心中虽有抱怨,又想到回村工作是自己的选择,心便释然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