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
刘书良在我的视线里消失了好些年,他是一个忙起来不知道消停的作家。从熟知他的人的只言片语中得到他的一些信息,这些年他又是倾出心力办刊物,又是东奔西跑地采访,创作了一部又一部纪实文学。我真心地为他点赞,他还是当年留在我印象里那个乐于奔波、勤于写作的“拼命三郎”。
当下是一个物质充足的时代,不少人享受着太平盛世的舒适生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样的现实中,如何追寻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安放一颗纯净的心灵,如何在诱惑迷人的世界里,选择人生勇往直前的目标,都是需要每个人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前不久我看到书良,看到他浑身充溢着鲜活的创作力,听他深情地讲自己这些年的创作历程,又读到了他送来请我作序的书稿:《改变——美丽乡村丁家垅》,感受到了他用苍劲多彩的笔锋描写的农村壮美的改革画面。这部作品语言淡然纯朴,叙述轻松自如,视角变化自然。整个故事有一种莫明的吸引力在涌动。从作品看作者,和以往的书良比,今朝的书良更沉稳,也更豪放。观察、记忆、想象、感觉、语言、组织故事的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好作家必备的能力。书良做到了,并且他还在努力去做地更好。
书良一门心思沉入到生活最底层,用感情之力和文学之功将丁家垅村的今昔置于矛盾的回旋往复之中,整个作品充满向上、向美的张力。这就是我对这部作品的整体印象。
我很想引用作品中的几句话,给读者展现他笔下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省级美丽乡村的巨变,没想到在选取引用时不知如何选择。从书中摘来的几段引语都很精彩,竟然不知道留哪个好。思来想去还是这段文字好:“丁家垅的秋,是柔软的立体的,更是一种不掺杂任何杂质,不带任何情绪,美得干净又克制的秋。晨露伴着读书声,洒落在校园。攸河水,缓缓流淌。三两场秋雨过后,丁家垅又添新装。美呀,美得不像样子!”
笔者猜度,以上这般是丁家垅村人写的。“美呀,美得不像样子!”这样看似土气实则蕴味无限的语言,必然是从有深厚底蕴的民间百姓生活中长出来的。它继承了中华民族民间口头艺术的优良传统。越思越有味还有趣。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提出了“湖南境界”这个耐人思考又令人向往的词语。读《改变:美丽乡村丁家垅》,我强烈感到“湖南境界”首先是韶山冲东升的红日给了这个村庄新鲜的动力和前程,还有丁家垅村世代保持的“崇文重教”的传统。如同所有的事物一样,任何外因只能是个气场,给了发展空间,能否有作为往往要经过艰辛的拼搏,甚至在走回头路中找到求索前行的方向。人们常说的机遇往往伪装成曲折、困难出现。书良深谙此道,他这部作品的艺术力来源于历史感的陈述渲染。作者以历史的纵深作为丁家垅村故事的背景和动力,让读者在不知不觉时回到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氛围之中。之前的丁家垅村是个什么状况呢?族群之间的宗亲关系严重破裂,村干部处事不公。这些“深刻地影响了外界对丁家垅村人的评价,曾经有过的伟绩也被埋在了纷争之中,很长一段时间,‘上访村’成为经历漫长历史岁月的丁氏村落魄的代名词。”上百村民涌进县委大院闹事,轰动了全县。
这些已经爆发的或隐藏着即将爆发的矛盾,让我们看到了时代发展的痕迹,甚至隐约触摸到了丁家垅村脱胎换骨的前夜。作者正是在这些矛盾中挖掘出艺术美,记录了千年古村向美丽乡村发展中发生的震撼人的力量。(www.daowen.com)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是现实题材作品的重要条件,但还远远不够,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还要有高于生活的艺术思维,才能把真实生活化为感人的艺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讲过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虽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虽是较之后者不可比拟的生动丰富的内容,但是人民还是不满足于前者而要求后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
作者在作品中透射出来的闪光点,正是他把现实生活提炼成艺术之美的功力。
每个作家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学创作上绝无捷径可走。书良已经用自己的脚板走出了只属于他的文学之路。文学的前景会怎样,我从来不悲观。浮躁的世风总会有沉静的时候。刘书良的文学世界,我看到风是静的,前面的山路是静的。一只苍鹰在他脚下划破了云层的秘密。他整装待发!
王宗仁
著名作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2020年1月7日 于望柳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