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研究

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研究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战略实践中,中国企业整体是交过学费,走过弯路的。其实,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经历过很多类似的“道德审判”,比如品牌、技术,都以此为标靶,对中国企业进行过“审问”。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传统企业只有海尔勉强列入世界品牌“TOP100”。而当多数行业都形成了高度的产业集中时,中产阶级崛起,中国企业有了做强的社会基础。因此,总体上讲,中国企业的战略路径是先做大,再做强。

中国企业的战略实践研究

在战略实践中,中国企业整体是交过学费,走过弯路的。比如,多元化与聚焦,做大与做强。

多元化战略,这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中国非常盛行,“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无论规模多大,都在做多元化,一主多副是常态。很快,多元化就受到质疑,被批评为“小而大”。否定了多元化,就开始聚焦。“把所有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然后看好它。”“本来只有一个鸡蛋,怎么放在几个篮子里?”聚焦就是专业化。等到产业集中,形成寡头格局,专业化又受到质疑。因为即使做成一个行业的龙头,规模仍然不大。以家电为例,格兰仕做到了世界第一,仍然不过200亿左右的规模。后来,家电企业发现,专业化经营的企业都被收购了,现在做得比较好的家电企业,如海尔美的、TCL,都是多业经营。

现在终于明白:先专业化,再多元化,应该是企业发展的路径。专业化和多元化不是目的。如果做专业化,就要做到全世界,但即使是中国这么大的市场容量,专业化仍然很难。(www.daowen.com)

与专业化和多元化相近的另一个论战在学界和业界争议已久,现在仍然没有结论的战略话题是:做大与做强。学界占主流的观点是:先做大,再做强。甚至这样的观点已经具备了“道德审判”的力量。其实,在中国企业的发展中,经历过很多类似的“道德审判”,比如品牌、技术,都以此为标靶,对中国企业进行过“审问”。做大,就是规模做大;做强,就是品牌力强。做大做强的一个标志是“世界500强”,另一个标志是世界品牌“TOP100”。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传统企业只有海尔勉强列入世界品牌“TOP100”。

做强需要社会背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需求一直是排浪式消费。排浪消费有两个特点:一是需求集中爆发,而且需求集中于底部;二是各行业轮流爆发。排浪消费是功能性消费,不是价值型消费。价值消费的前提是橄榄型的消费结构,即中产消费是主体。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的消费特点是“中间塌陷”,即大规模的低端消费以及少量的高端消费,而且高端消费以跨国品牌为主。中国改革开放的近40年,虽然价值消费不是主体,但“金字塔底”的消费却非常宏大,这为中国企业将规模做大提供了前提保障。而当多数行业都形成了高度的产业集中时,中产阶级崛起,中国企业有了做强的社会基础。因此,总体上讲,中国企业的战略路径是先做大,再做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