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个性独特,举世无双。对于这种独特的文化,美国加州大学的历史学教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进行了精辟的总结。他认为,“与印度文明的松散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聚合和连续。”[1]中国的发展没有明显的突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完全的中国化。”“中国人统一了文字,它使操各种极为不同的方言的人能互相交流。”“因而,中国人在他们整个历史上享有同一种族和同一文化。”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进一步分析后认为,这种文化优势通过科举制转化成了制度优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国家治理成就——“在中国,与文化同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时期都存在着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种统一在很大程度上起因于中国文明——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祀阶级的文明——的独特的现实主义。”“中国人的经典都强调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尤其是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君臣之间的关系。这种对现世的强烈偏好为政治组织和政治稳定提供了一个坚固的、根本的基础。而这一基础又由于中国人在这些世纪里实行一种独特的制度——在全国竞争性考试的基础上选任文官——而得到进一步加强。与这类似的情况在西方或其他任何地方过了2000年才出现。”
梁漱溟先生把中国文化的特征归纳为14个方面[2]:(1)无兵的文化。因为“文化早熟,理性早启”,一方面,中国人自然而然的温良敦厚礼让,内心安静平和,不以武力胜人,而以道义服人,所以,中国文化不尚武,不尚斗,带来的结果往往是“每每先失败于武力,后制胜于文化”;另一方面,国家“不像国家”,国家也就无兵了。(2)融国家于社会。“家族生活与集团生活同为最早人群所固有,中国人浸浸家族生活偏胜,与西洋人之集团生活偏胜者,恰各走一路。”理性早启带来的结果是融国家于社会,融国家于社会的结果是“以伦理本位代替家族本位”。(3)家重于国。家族制度过去是中国的社会制度。传统的5种社会关系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其中有3种是家族关系,其余两种,虽然不是家族关系,也可以按照家族来理解。君臣关系可以按照父子关系来理解,朋友关系可以按照兄弟关系来理解。人们通常也真的是这样来理解的。最早的一部汉语词典《尔雅》中表示各种家族关系的名词有100多个。“从家人父子兄弟之情放大以成之伦理社会。”“惟其缺乏集团组织以为其生活之所依靠,乃不得不依靠于伦理作始之家族亲戚。”(4)缺乏民主。民主与集团生活密切联系。只有组织成员有自由权,对集团(国家)事务有参政权,民主才有必要,才有存在的基础。中国传统上缺乏集团,不像国家,而是家重于国、社会大于国家,民主就没有了必要性和生存的土壤。(5)以周孔教化之道德代替了宗教。冯友兰先生认为,“对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的欲望之一,中国人并不是这条规律的例外。他们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的价值,而按照哲学去生活,也就体验了这些超道德价值。”“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达到超乎现实的境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这正如《老子》所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3]“人不一定应当是宗教的,但是他一定应当是哲学的。”[4]“中国人即使信奉宗教,也是有哲学意味的。”[5]中国人修身是使自己能够成为人,学习专业知识是为了使自己成为某种人,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使自己成为某种具体的人。用哲学代替宗教,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成熟、更理性的追求。德克·布德教授(Derk Bodde)在《中国文化形成中的主导观念》一书中说:“中国人不以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为生活中最重要、最迷人的部分。……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不是宗教(至少不是正规的、有组织的那一类宗教)。……这一切自然标志出中国文化与其他主要文化的大多数,有根本的重要的不同,后者是寺院、僧侣起主导作用的。”[6]《左转》所谓“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也是对宗教的否定。(6)以礼俗代替法律,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7)自觉自律,导致政治上消极,经济上也消极。“好好恶恶而心中了了,是曰自觉;基于自觉而行吾所好,别无所为,是曰自律。”在古代中国,政治上,缺乏集团,不像国家,“化阶级为职业,以相安代统治”,“近两千年来循环于一治一乱而无革命,政治永无进步”。集团生于斗争,国家起自武力。“中国人虽然也跳不出利与力之循环圈,而不能无事于力,但它却于人身之外直揭出人心来,每在有对之中表现无对。”经济上,“农工商业一切不入于学问,学术思想与社会经济有隔绝之势,鲜相助之益”。科学也不发展。(8)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中国文化自家族生活衍来,而非衍自集团。亲子关系为家族生活核心,一‘孝’字正为其文化所尚之扼要点出。”“中国文化,又与西洋近代之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者相反。伦理处处是一种尚情无我的精神,而此精神却自然必以孝悌为核心而辐射以出”。“中国社会秩序靠礼俗,而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要在权利义务清清楚楚,互不相扰。靠礼俗者,却只是要厚风俗”。(9)隐士文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的独白与外化的情操,所以,读书人的选择往往是:要么为帝师做名臣,要么退江湖做隐士。在政治上,隐士“便是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虽再三礼情亦不出来”。在经济上,隐士“便是淡泊自甘,不务财利”。在生活态度上,隐士“便是爱好自然而亲近自然,对自然界只晓得欣赏忘机,而怠于考验控制”。其结果“便是使艺术造乎妙境高境,而不能成就科学”。(10)中华文化是优越的文化。文化的同化力极强,通过包容吸收同化了其他民族及其文化,带来了广土众民,绵绵不断的历史。中国文化,“虽未能以理智制胜于物,独能以理性互通于人”,表现为“仁厚有容,开明无执”。一方面,“宽宏仁让,与人相处易得融合”,另一方面,“开明通达,没有什么迷信固执”。就中国的象形文字而言,字义寄于字形,异族异地学习起来无太大障碍,文字不依附于语言,语言却可以转化为文字。中国文化善于化异为同。与西方人重分相比,中国人重合无疑也是文化优越的表现。(11)“中华文化独自创发,慢慢形成,非从他受。”(12)中华文化自具特征,自成体系,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13)中华文化绵延几千年,至今岿然独存,举世无双。(14)“中国文化放射于四周之影响,既远且大。”(www.daowen.com)
19世纪中期在中国任职的英国领事官员T.T.梅多斯,根据第一手观察资料,对中国的古老文明做出了这样的解释——中华民族作为同一个民族,其历史空前悠久,人口不断增长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信条和一种制度。这三个信条是:(1)必须靠道义的作用而不是靠物质力量来治国;(2)让最贤能的人为国家效力是妥善治理国家所必需的;(3)如果君主道德败坏,肆意放纵自己,从而导致高压的暴政,那么,人民有权废黜这样的君主。一个制度是:公职竞争考试的制度,即科举制。[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