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管理是工业文明时代的需要及产物,前现代管理是农业文明或者商业文明时代的需要与产物,同理,后现代管理是后工业化时期向信息文明转换时代的需要与产物,也可能在引导着未来的管理。它们之间的过渡,难免产生冲突。
表1-1 管理的历史逻辑
只要是文明的演进,就必然会出现前后两种文明的冲突,区别仅在于冲突的根源及程度。现代以前,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无论是生产、经营还是国家治理,都摆脱不了“小农意识”的束缚。在管理方面,小农意识就是安土重迁,封闭而不开放,求稳而不谋发展,求和而忌讳竞争,重视用人而忽视其他方面,重视“关系”而不重视规则,相信人品而不相信契约,重视管理者的个人品质与能力而忽视组织的技术应用、体制设计、制度安排、人才开发,等等。所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由于二者在组织形态、关系纽带、组织性质、主导体制、耦合方式、目标导向和人性假设方面都显著有别,中国的传统管理思想就很难与西方的现代管理理论相融合,而且往往会发生冲突,直到实现了工业化,现代管理才在中国得到普遍实践。相反,地中海的商业文明,组织规模大,结构复杂,内部分工的复杂程度也超过了农业文明,自由、平等、民主、法制、互利、契约、合作等观念深入人心,管理是其生产、交易、合作的基本需要,在组织形态、关系纽带、组织性质、主导体制、耦合方式、目标导向和人性假设等诸方面均与工业文明时代的相关内容接近。所以,产生于商业文明时代的管理向产生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现代管理过渡时,二者几乎没有违和感,像夜去昼来一样自然。然而,在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转换的互联网时代,脱胎于农业文明、也吸收了工业文明成果的中国,却自然地融入了互联网时代,在创新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商业模式、管理模式、营销模式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而西方这次似乎落后了。原因在哪里呢?看看表1-1就会明白,在组织形态、关系纽带、组织性质、主导体制、耦合方式、目标导向等诸方面,农业文明时代的取向与互联网时代的取向居然接近,深深影响中国人的家观念、自组织概念、小规模组织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松耦合形式、义利观与荣辱观等,居然与互联网时代的生态圈观念、自愿协同观念、共创共赢观念、平台模式等也接近。中国先贤老子说“反者道之动”,看来此言不虚。(www.daowen.com)
本书第三、四、五、六章分别将从不同侧面论述管理的历史逻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