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利益的增进是一个阶段性的、动态的过程。根据产业发展现实和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比较利益增进的“航线”,即比较利益增进路径,可以按以下三个阶段设定。不同阶段,比较利益的来源也有所不同:
1.基本要素推动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依靠该国原有的基本要素优势,即在现存的资源约束条件下发展贸易,获取比较利益。根据波特的定义,基本要素就是自然禀赋或不需要花费太大代价即可获取的要素。“亚洲四小龙”在工业起步阶段,都曾利用本国充裕、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获得丰厚的比较利益,有力地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这一阶段应充分挖掘现有比较优势的潜力,逐步积累高级要素,为第二阶段的比较利益增进打下坚实基础。
2.投资推动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依靠资本要素优势发展贸易,实现比较利益的增进。通过持续投资,改善基本要素的素质,大量更新设备,培训技术和管理人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有所增强。此时,国内需求不断上升,消费档次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开始培育,规模经济日益显现。结合仍然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工资水平以及充裕的劳动力优势,比较利益进一步增进。
3.创新推动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依靠创新优势发展贸易,实现比较利益的进一步增进。此时,仅仅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特殊的资源已经难以维系,只有通过在生产技术、生产方法、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将竞争的侧重点转移到非价格竞争上,才能适应国内日益成熟的消费者市场和复杂性日益增强的竞争需要,实现比较利益的持续增进。(www.daowen.com)
比较利益增进路径的设计,可以部分地用产品生命周期等理论进行解释:
(1)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同一种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要素密集度是不一致的。在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一阶段,创新国凭借雄厚的技术力量研发制造出新产品,这时的新产品应当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二阶段,发达国家凭借充裕的资本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也能制造出该产品,这时,产品应当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到了产品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生产技术已经成熟并趋于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仅凭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可生产制造,这时,该产品已成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不难看出,在同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推动其生产制造的要素是不一样的,产品附加值也是不一样的,相应地可能创造的比较利益也不相同。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新产品阶段,产品属于知识密集型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者少,替代产品不多,仅在国内市场就能赚取高额利润。进入成熟阶段后,产品由知识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走低,市场竞争者增加,替代产品增多,企业利润开始下降。到了标准化阶段,产品变成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已经降到最低,成本和价格是产品的决定因素。传统行业(如饮料、服装、纺织品等)往往处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这时,技术发展已经稳定,生产制造采用标准化流水线,相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的前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多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但随着要素密集度或者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些行业会逐步向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产品附加值也会随之增高。
(2)产品生产中使用的资本和技术要素,比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要素更具备流动性和传播力,这使得一国比较优势更具有动态提升的可能。流动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资本先天具备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只会往有收益的方向流动,资本的全球流动实质就是一个逐利的过程。通过金融债权的流动,放贷者和借款者之间的流动,或者资产所有者和投资者之间的流动,资本被交给借款者或公司经理使用,放贷者或资产所有者凭借持有的借据或公司股票,获取投资的利息或股息。技术的流动性源于其外部性特征。所谓外部性也叫技术外溢,指的是产业内不同企业间的知识扩散、知识共享或学习模仿。外部性一般发生在同一区域的相同产业内,如美国的硅谷、底特律汽车城等都是外部性的典型地区。通过国际贸易、技术引进等渠道,技术的外部性突破了单一国家的限制,扩展到其他国家。技术与资本较强的流动性和传播力,为一国低成本地借用别国资本和先进技术,形成本国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提供了可能。随着资本越来越充裕,技术越来越接近前沿,无法再继续廉价借用时,它们将不得不转向自己投资研发新技术。长期的资本积累也为技术研发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充分的支持,传统行业贸易发展将进入创新推动阶段。
(3)收入增长使需求转向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往往都是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收入增长对需求的影响,反映在需求的收入弹性(η)中,即:
其中,η>1的商品为非生活必需品,也被称为奢侈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收入增长10%时,对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长大于10%,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超过了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即消费者收入越高,其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就越多;0<η<1的商品为必需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当收入增长10%时,对非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增长小于10%,需求量增加的百分比低于收入增长的百分比,即消费者收入越高,其用于非生活必需品的支出就越少;η<0的商品为劣等品,当收入增长时,对劣等品的需求会减少。
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各国平均收入保持持续增长,从1965年到198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在发展中国家达到2.8%。[22]受世界性收入持续增长的影响,世界贸易逐渐转向η>1的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这里的奢侈品是与必需品相对应的概念,具有技术水平高、附加值高、品种多样化等特征,反映了消费者对商品品质的追求,以及对商品效用多样化和最大化的追求。非生活必需的奢侈品中往往使用了尖端、复杂和先进的技术,集中了高科技的成果,技术性能复杂,属于技术密集型产品。多样化商品也可以视为奢侈品,消费者的收入越高,越有可能变换他们对消费品的选择,从而使产品的花色品种变换本身也产生价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越高,多样化消费的愿望就越强,可以相互替代的产品品种就越繁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