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我国利益增进的挑战的分析介绍

我国利益增进的挑战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饮料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按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饮料贸易可能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11]应当说,第一种观点规避了“比较利益陷阱”,关注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重要性,主张政府应加大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研发的投资,改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完善运输和通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生产和出口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成品倾斜,对我国比较利益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利益增进的挑战的分析介绍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与国际贸易利益的获取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表1-1所示,在2009年以前我国出口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均为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1990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50.4%,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之后虽大幅下降,但到2000—2008年期间,仍保持了12.5%~23%的高水平,2009年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下降幅度明显,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一度跌至-37.4%,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54个百分点。

表1-1 中国出口增长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
单位:%

数据来源:联合国数据库

事实上,国外学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关注到国际贸易对一国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罗伯逊(Robertson)指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2]诺克斯(Nurkse)认为,国际贸易的增长是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各国通过国际贸易,不仅能够获得静态利益,还能获得动态利益。所谓静态利益,就是在资源总量、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国际贸易而增加的实际福利。所谓动态利益,就是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借助一系列的动态转换过程,将经济增长传递到国内各经济部门,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增长。[3]国际贸易推动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各国产业的升级。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产业升级与发展,事实上是国际贸易比较优势升级与发展的结果,[4]产业的升级和发展又会进一步推动一国比较利益的增进。

以饮料出口为例,饮料行业是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近年来饮料行业产值年均增长达20%以上,特别是近5年来,产值每年至少突破一个10亿元关口:2007年越过50亿元,2008年越过60亿元,2009年越过70亿元,2010年越过90亿元,2011年更是越过了100亿元大关,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5]

伴随国内饮料产业的迅猛发展,饮料成为食品工业最具经济规模的大宗产品之一,也成为国际竞争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我国饮料出口从2000年的8.54亿美元到2011年的31.96亿美元,增长了3.74倍,年平均增长25.08%,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见表1-2)。我国饮料国际贸易量巨大,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12年我国饮料出口额达到34.69亿美元,占全球饮料出口总量的3.5%,居全球第八位。

表1-2 我国饮料出口及其增长趋势(www.daowen.com)

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计算。

尽管饮料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按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发展饮料贸易可能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形成一定的比较利益分配格局。其中,发达国家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主要出口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优势,主要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理论上说,这一格局的形成能够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进而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然而,普雷维什(Prebish)和辛格(Singer)在研究中却发现,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存在持续恶化的现象。[6]这一结论被其他学者的研究所证实,并进一步扩展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辛格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制成品贸易条件在恶化;[7]史蒂芬(Stephen)发现根据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自由贸易,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福利会下降。[8]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普雷维什将其归因于当前的国际贸易格局,并提出了著名的“中心—外围”论,即国际经济体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发达国家,另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前者在国际贸易中居中心地位,对国际贸易起主导作用,后者居外围地带,被工业国所控制。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为中心工业国的发展服务。基于此,所谓的发展主要指中心工业国的发展,外围地带的发展中国家进步不大。国际贸易利益主要被中心的工业国获取,外围地带的发展中国家所得有限。这些结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提出了质疑:各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发达国家处于有利的中心位置,获取了主要的贸易利益,而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的外围地带,贸易所得有限,长此以往,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因此被锁入低水平的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相对贫困,从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9]

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依照传统比较优势理论,我国的贸易模式应当是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传统饮料产业主要依靠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大量使用,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高,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那么,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发展饮料贸易,结果是否会进一步推动我国的产业结构向扩大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缩小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方向调整?是否会进一步促成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对我国不利的局面?

长期以来,对于我国比较利益增进路径的选择,国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主张改善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规模经济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10]另一种观点主张我国应根据比较优势发展传统产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资本积累,比较优势转移到资本密集型产品后,再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11]

应当说,第一种观点规避了“比较利益陷阱”,关注到资本和技术等要素的重要性,主张政府应加大对生产要素和技术研发的投资,改善劳动者的健康状况,提高教育水平,完善运输和通讯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促使生产和出口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制成品倾斜,对我国比较利益的增进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脱离我国国情,不考虑我国现有资源结构,盲目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规模经济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话,很有可能会重蹈过去以资本密集型重工业为发展导向的覆辙。正如学者们所分析的:无视本国比较优势,违背比较优势原理的发展战略,不仅会使本国失去贸易利益,还会带来经济扭曲和资源浪费。[12]与第一种观点不同,第二种观点客观地认识到现阶段我国大力发展传统产业的现实意义,主张根据现有要素禀赋优势建立传统企业,发展初级产品的出口,进行资金和技术的积累,传统产业的发展过程也是要素禀赋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随着资源结构的升级,产业结构自然会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升级。这一观点强调用最少的政府干预,依据现有要素禀赋优势发展出口。但也有人批评,这种观点似乎只将传统产业视为一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的跳板。一旦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升级成功,特别是随着自然资源和劳动力逐渐由相对丰富变为相对稀缺,传统产业出口的成长空间越来越小,传统产业是否应当作为落后产业予以淘汰呢?

综上所述,由于“比较利益陷阱”的存在,依靠传统产业发展经济的国家往往是贫穷的,其产品往往处于全球价值链的最底端。因此,如何把传统饮料产业改造成为一个具有高竞争力的经济部门,提升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成功跨越“比较利益陷阱”,将是本书研究的核心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