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整个组织内形成全员知识交流的良好环境,因为知识管理实施实际上就是要求各种知识不断交流的过程。知识的价值在于流动,如果企业的知识有积累,能共享,但是没有交流,那么仍然不能算做有效的知识管理。当然,时间差异、地域差异、人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知识交流,而网络环境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信息的创造者、传播者,并与他人随时随地开展互动交流。层级式单向交流方式将彻底改变,管理层对知识信息的解释权、过滤权和控制权也随之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即时、平等、互动的多向交流方式。
当前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持续吸纳新知识和调整自身行为的学习过程,创新型企业必须有效地学习能转化为新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基本知识。因此,营造全员学习交流氛围就显得极为重要。知识学习交流过程一般涉及四种能力:获取能力、吸收能力、更新能力和应用能力,显然,这需要建立“边干边学边用”的终身学习机制。创新型企业通过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在企业内营造一种人人乐于学习交流、平等竞争、激发智慧的环境。
成功的创新型企业都具有体现自己特质的知识体系。一方面,在获取、保存和应用内部各类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外部环境变化和企业管理变革,不断吸取外部相关知识要素,形成动态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对那些具有特质但又相互关联的个人、部门、团队的零散知识进行相互学习交流和优化,最终形成一种可传播、共享、创新的知识体系。这样的知识体系与企业和每个员工的学习交流能力息息相关,评选、公布“最佳方案”等方法有利于提高员工群体学习能力。不断完善企业知识体系,必须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管理等岗位上通过互动,持续培养和造就学习交流能力较强的员工队伍,使每个员工的知识都能成为创新型企业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全员学习交流不是简单的重复,它还包括创造和进步的含义。有效的交流学习可以不断充实和更新企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并与外部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应。(www.daowen.com)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团队、部门认为,全面开展知识交流可能影响其在创新型企业中的地位,不利于其内部竞争能力的提高;有些员工认为,如果把自己掌握的经验和知识都拿出来与团队内外的其他成员交流,就会失去或降低个人在创新型企业中的价值。这说明“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的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地存在,这种对知识交流的狭隘认识造成“别人有不如自己有,自己有不如独自有”的心态,并容易蔓延为一种闭关自守地保留自身经验和技术知识的不良倾向。也就是说,创新型企业知识交流在员工、团队、部门中还存在“无形的围墙”,要实施知识管理,必须从观念到行动拆除藩篱,敞开大门。应清醒地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死抱着自己那一点经验和特技绝活等不放,迟早会落后于他人,只有与他人充分交流知识才能更好地发展。同时,还应建立自由开放、功能完善的知识交流平台,实现知识的直接交流,减少知识中间流通环节,避免知识失真,采用“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鼓励员工把知识交流建立在实现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目标基础上。同时,还应注意不仅要营造有“共同语言”的员工交流知识的环境,这仅仅对某种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交流有益,而且要营造有“不同语言”的员工交流知识的环境,这对综合性较强、跨学科专业的知识交流创造更有益。
知识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得到发展和派生出新知识,知识资产才能增值。知识交流越频繁,知识融合就越深入,知识管理效果就越理想。在全员知识交流氛围中,企业内部门、团体、个人的边界都是开放的,应将营造浓厚的学习交流氛围作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建立知识交流的激励机制、相关人力资源的选择和知识贡献评价机制,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荣誉感和团队精神等。
创新型企业研发新产品时,在充分考虑上、下游研发活动需求的基础上,参与人员中不仅有上游流程的研发人员、生产人员和管理人员,根据用户需求共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最后转化为新产品;而且有下游流程的服务人员、支持人员和营销人员,根据他们对用户非凡的洞察经验和知识,提出对新产品开发的改进意见,这些员工一般没有太多机会接触新产品开发流程。同时,还采用全数字化产品模型等手段,促进全员积极开展产品研发知识交流共享,及早发现和解决设计错误,避免制造过程中发生因重复性设计错误造成的时间、成本损失,既保证新产品创意的实现,又大幅度减少设计更改,大大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升企业整体研发能力。在这方面可供借鉴的案例是,在新一代高速动车组CRH380A项目具体实施中,中国北车全面推行促进员工知识交流的“两厂三地”协同设计模式,在北京开展概念设计、系统设计、流程管理和数据审核,在唐山和长春两地分别开展产品设计、工程设计、协同设计校对和主要数据创建。通过异地协同设计,所有的用户操作都是在主服务器进行的,以保证流程和数据的一致性;所有设计文件的上传下载都是在本地局域网内进行的,以保证数据访问的速度;所有设计文件的内容复制都是由系统在后台进行的,对用户是透明的,因此研发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研制周期缩短了40%,实现了首辆首列产品提前下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