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传递的协同能有效改进创新型企业已有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运动过程,直接影响知识传递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这往往被视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
整体协同推进知识内化传递。知识内化是使企业的显性知识转变成员工的隐性知识,其传递过程包括:明确知识内化传递的目的,保障内化传递过程不偏离方向;确定内化传递的对象,使知识内化传递更有针对性;分析内化传递的影响要素和环境,找出内化传递知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机理;设计并实施知识内化传递方案,对内化传递的效果进行检验和评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类知识传递互相交错,协同是必不可少的。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知识服务,如采用“知识联播”的形式,通过各“知识频道”,将企业主要的知识及时主动推送到急需的知识使用者面前,是知识内化传递的重要方向。知识内化传递要在特定目标引导下整体协同推进,以保持传递过程的规范有序。
协同开展隐性知识传递。企业里最成功的员工往往都拥有庞大的个人关系网络,因此,对原先企业内部这种建立在非正式基础上的知识传递方式并不能简单加以取缔或限制,而是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以作为对正式学习机制的有益补充。由相关的知识组织在每个分支机构里发掘并利用这种内部的关系网络作为信息和知识传播的渠道,实现企业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创新型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对隐性知识的发掘、传播和利用上,越是复杂的项目和深层次的知识经验,越需要知识拥有者和需求者协同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切磋,以准确获取第一手知识,因为其中不乏大量隐性化的核心知识。
隐性知识的传播利用应根据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因为这与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习惯爱好和相互之间的信任度等构成的文化有关。还需要针对两个方面投入资源,一是通过管理找到能够提供所需要的隐性知识的人;二是提供产生隐性知识的充分的信息材料。企业如果能够帮助所有的知识工作者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帮助业务单位轻松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人,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知识工作者的智慧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良好管理和挖掘,企业因此获得群体的智慧,这是应对竞争非常有力的组织协同,是对员工头脑的真正雇佣。能够吸引、培养、保持最具隐性知识的人才,并能够随时为企业提供最有价值的知识,企业的成功是必然的。
目前,很多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专家们的头脑中,没有被整理成文,更谈不上在企业范围内广泛交流与共享。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创办内部刊物、编写内部教材或专家知识访谈等方式,专门帮助那些拥有宝贵经验却又没有时间和精力把这些经验整理写成正式文字的专家们,把他们的思想火花简单地概括出来,将长期积累的经验固化成可广泛传递的知识,并与同仁共享。这种做法降低了知识交流和传播的门槛,使许多重要实用的新思想、新概念和新经验能够在简短的摘要里保存下来,并用于传播。在每一篇这样的摘要后面,都附有关于作者的详细信息,便于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找到可以请教的专家。这种灵活的交流方式不仅使有益的知识和经验在企业内得到有效的传播,激励创新和坦诚的交流,而且也有助于提高知识提供者的个人声誉,为他们在企业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这种自由选择的方法还有助于甄选真正富有价值的点子和思想,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积累和传递使用。(www.daowen.com)
加强知识传递协同方法研究。当前,知识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的同时,其表达方式也从纸质到电子、文字到声像、静态到动态、二维图形到三维模型等多样化、多维度转变。由于知识传递是将某种能力从知识源转移到知识使用者的过程,它的有效性与知识使用者从知识源获取的技能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知识传递过程的优劣不仅决定于知识使用者自身认知水平,而且决定于知识从知识源向知识使用者传递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是知识表示所采用的编码方式。因此,旨在支持知识传递的知识技术需要同时支持知识编码和知识解释,前一个指对知识源的知识抽取,后一个指用户在知识传递末期展示出与知识源相对应的能力。然而,许多知识技术只实现了对知识编码的支持,对知识解释并未涉及,这种不协同性导致了知识传递项目的失败。
当然,并不是说技术不能用于实现知识传递,知识解释过程其实也可以通过技术来实现。知识传递的失败归因于知识解释或者知识编码过程中的错误,知识解释和知识编码的执行又由不同的认知系统负责,所以知识传递的效果还依赖于认知系统间的交互。这一交互通常受主体的文化、价值、信仰、教育等认知方法的影响,为此分析认知方法就显得格外重要。事实上,技术只是使得知识传递成为可能,但技术本身并不能保证知识传递一定成功,关键在于人如何运用技术来进行有效的知识传递,越是有价值的知识,隐形程度越高,越需要人与技术的相互配合,越需要提供环境友好的界面,以利于知识传递的流畅和员工之间无障碍交流。
技术本身固有的特征不能完全决定它是否是知识技术,还需经过评估。该评估过程依赖于技术当前使用的匹配方法,也就是依赖于知识传递参与者、知识传递场景的特征以及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具体实施。要防止由于知识滥发而造成知识使用者接收的知识过载,同时还要满足知识使用者便捷寻求知识的需求,尽管不同知识使用者接收同一知识信息时会产生不同反应。成功企业的做法是:通过对复杂业务流程和知识资源的梳理,构建分类科学合理的、产品和过程匹配的知识库,按知识类型、专业和作用采取多库体系结构,即系列子库或相应的岗位知识包等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知识资源与产品、过程、岗位需求的有效挂接,进行知识资源的智能定向推送。
因而,知识传递不仅要关注不同知识技术的区别,还要关注识别某一特定技术适用的匹配方法,即按照任务目标、特点和预先设定的检索方法进行知识按需配送,以便知识的情景化应用。“人找知识”和“知识找人”的协同能有效提高知识传递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特别是建立在对知识需求主动了解实情并加工处理基础上的知识推送服务,应保持常态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