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知识运动过程主要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存储、知识传递和知识利用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内涵且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5.1.3.1 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是指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知识加以明确,并进行知识需求分析后,选择、梳理、抽取接收并转化成企业可进行应用的知识的过程。知识获取是确保知识运动过程能有效进行的首要环节,也是知识存储、传递、利用的基础。企业中存在的知识和企业可得的外部知识非常庞大繁杂,而且存在许多无用的和冗余的知识,知识的获取首先需要去粗取精、由表及里、迅速、准确地辨识使用者所需的知识,体现知识管理内在化的职能。
知识获取过程以获取企业内外部知识为目的,形成知识的内部积累。知识获取的内部知识源包括个体知识(专家知识)、团队经验及企业的管理知识等,外部知识源包括行业的知识库、同行的经验及互联网上可挖掘的信息资源等。对外部知识,应以最适合的方式来进行布局、呈现或提取,通过过滤来获取与使用者需求相关的知识。因此要求企业能够从数据库、文本、Web信息、空间数据或图像与视频数据中通过运用各种知识挖掘工具和技术(如决策树、关联规则、基于范例的推理、聚类、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等)来直接自动抽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挖掘潜在的知识装入知识库。知识获取也可通过中介人并利用知识工具间接把知识传授给知识处理系统。对于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而难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而言,则需要知识工作者之间不断地相互学习和交流来获取知识。
要提高知识的采全率与采准率,一方面要求企业员工对新知识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另一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知识采集能力。对知识获取的主要管理手段是在企业建立一套知识型组织结构,使每一名员工的信息、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知识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企业的高层领导和同行的业务领导,缩短员工和领导之间的传输路径,提高信息和知识的获取效率和保真度。
5.1.3.2 知识存储
知识存储是指从经过评估、梳理后的知识资源中,能根据企业建立的科学完备的知识分类体系架构,选择提炼出有价值、符合需求的知识予以保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对其进行组织融合、有序化存储于企业内部,并提供使用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当今普遍使用的电子文件的归档保存,不仅要考虑其原始凭据作用,更要考虑其归档后的共享使用。知识存储就是运用一定的方式按一定的标准在企业中建立知识库,知识库应包括显性知识和存储在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把知识对象中的知识因子和知识联系揭示出来,进行筛选、标识、索引、排序、分类和注释等,以提高知识的显性化、标准化、模块化、组合化程度,便于用户检索访问。(www.daowen.com)
企业应定期、不定期地更新和维护知识内容和结构,保持知识的时效性,在这方面建立开放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即允许企业内员工和团队在知识访问的过程中,对存储的知识适时进行相应的修改、补充、完善,以利于员工认识、学习、理解和接受,也利于企业长期积累有效的知识。
5.1.3.3 知识传递
知识传递是指知识的传播扩散过程,是通过企业业务流程和人员间交流等各种渠道和方式将某种能力从知识源转移到用户的过程。知识传递体现了知识管理的中介职能,因为知识存在于知识库中,知识管理就要解决如何将知识源与知识需求者快速、准确的联系起来的问题,实现正确的知识在个人、团体与组织之间的有效流动和分享,既将个人或团体的知识扩散到组织系统中共享,又将组织中已有的知识转化为员工的内在知识。这不仅从知识传播技术上对知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还应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与激励机制朝着有利于知识传递、交流和共享的方向进行变革,为知识传播扩散提供一个宽松环境。由于技术在这方面有特定的局限性,企业应注重加强培养员工的知识共享意识。
5.1.3.4 知识利用
知识利用是指将企业整体资源中蕴含的各种知识应用到相应业务过程和相应业务部门,利用现有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或帮助实现运营绩效,并开发新知识的过程。对企业而言,经营开发活动的过程始终贯穿着知识利用,获取、存储、传递知识的目的就是利用知识。知识管理就是要改进知识的利用过程,尽最大可能使个人知识组织化,提高知识的利用效率。通过对知识的重用,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企业继承利用有益的知识并创造新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知识管理的认知职能,但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很少能实现此过程的自动化。对知识获取过程中得到的知识及ERP、CRM等数据层管理系统提供的知识,通常都是采用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或人工智能技术进行适当分析、挖掘和推理,最终辅助用户生产出更多有价值的知识,同时也要求知识使用者具备较高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充分利用现有知识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