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面临的困境是谁做得好,很快就有人模仿,即低成本简单“尾随”,结果导致市场混乱,陷入价格争斗,两败俱伤。我们有一个项目最早在深圳做,很快北京开始有人模仿,不久上海也有人模仿。几年下来,我们的项目客源分流严重,还是原来的规模,总做不大,3家企业日子都不好过。
过去是国有企业垄断,现在一搞商品经济,又常陷入行业内耗、无序竞争。反观国外大公司,哪个不是一路兼并竞争对手、消灭萌芽小公司发展起来的。我们因为观念、习惯,很少可能实施合并、吞并。如果是国外环境,我们一定会走收购其中一家的路。现在的情形是,由于利润降低,我们已经没有多少经费去开发、创新、增加推广、提高服务(我们的项目是提供一种服务)质量,能生存就已经不错了。但我担心客户面对更多选择,一是对服务更挑剔;二是趁机压价。这势必使我们的项目陷入恶性循环。要老板拿出一笔钱去做研发,或是靠高投入做大规模、与竞争者拉开距离,也没那么容易,因为这种投入谁也不能保证成功。真不知如何摆脱这种局面。
答:这个问题是很普遍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即使是在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也一样,关键是产品的发明者(创新者)要学会保护自己,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办事。要想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就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即在新产品推出之前就要想到谁可能会有兴趣跟进?如何防止对手跟进?阻止对手跟进的措施有哪几个?如果这些问题没有答案,就急忙把“好产品”推向市场,无疑是在“趟地雷”,是为行业做贡献,至于企业能否赚钱,就只能是听天由命。所以说,有了一个好概念,或发现了一个新机会并不意味着能成功,充其量只是拥有了参与竞争的入场券,至于在竞争中能否取胜,还要看企业凭什么来建立竞争优势,壮大自己,削弱对手。
在中国,本来就是抄袭者多、创新者少,而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企业更是比比皆是,所以防止别人抄袭是必须做的准备工作。为什么在中国市场上这个问题相对说来比较严重?一来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较大,可以抄袭的东西很多;二来很多企业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还不太理解,只会抄袭;三来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没有企业战略,逮着什么做什么,急功近利的太多。所以这给部分创新者带来了许多困惑,似乎“先行者”并没有什么优势,因为创新带来的并不是源源不断的利润,却是一大批跟进者和行业的无序竞争。(www.daowen.com)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问题,并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因为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在产品创新的时候少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新产品定义”,即在产品进入研发阶段之前要先做“产品市场”,而不是传统的“研、产、销”模式,这才是市场经济的营销思路。仅把营销的精力放在产品出来以后进行市场宣传上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完整的营销。可以说“新产品定义”是关系到产品创新成败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一般要用6个月到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任何产品都不例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回答与市场、用户、竞争等方面有关的许多问题(根据行业特征,有相应的问题清单可以借鉴),以确保企业在产品问世后能赚到钱。我们说一个产品“畅销”与“赚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要找到了创新的源泉,发现了消费者或潜在消费者的需求,新产品就可能畅销,但是如果未考虑到加入竞争的新对手的话,就经常会出现产品畅销却不赚钱。因为任何一个企业要想赚钱就要考虑设置“进入壁垒”,不管是利用专利还是利用价格、技术、工艺等。只有打消了竞争对手的念头,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威慑力,才可能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生态环境,企业才可能赚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竞争优势。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企业既要自己过得好,又要竞争对手过得不好。只顾自己往前跑是不够的,必须事先想好如何建立进入壁垒,过河拆桥。实在无法建立进入壁垒,也可以通过协同竞争的方式化敌为友。
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的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除了地方保护等政策性原因之外,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企业对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不理解。很多企业做市场营销还停留在“舞台表演”的阶段,总是愿意花大力气去做市场宣传,特别是广告宣传,不知道市场营销的真功夫是体现在“地下工作”上,即寻找创新的源泉和“新产品定义”。等到竞争对手加入竞争后再去想办法已经晚了。企业必须学会做前瞻性的、预防性的准备工作,把可能发生的问题预见到,把可能采取的措施事先想好,才有希望达到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才是市场营销的核心和本质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